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又一位国学大师逝去了,“2月24日凌晨两点左右,与季羡林、金克木两人并称‘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辞世,享年98岁”。  相似文献   

2.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年逾百岁,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笔耕不辍。先生文人雅士的淡泊朴实和宽厚、深情重义的仁者风范,使我们领略到一代国学大师的风范。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季羡林人生感悟“难得糊涂”: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  相似文献   

4.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10,(3):59-59
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给年轻人的寄语。宽容是一种生活方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虽已辞世,但生前身后的种种是是非非,似乎因为当事人的远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外界的种种猜测之下,大师独子季承终于无法再缄其口,整理大师遗物,追忆往昔恩怨,历时年余而成《我和父亲季羡林》(新星出版社),为我们讲述季羡林心路历程,亲情已复苏,他终于读懂父亲。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生前最喜欢介绍自己的说法是:我是北大的一个教员.对外界给他的国学大师的称呼,他执意坚辞,但仍然辞不掉.他说自己连小师也不够,遑论大师?他还说自己是杂家,最多说自己是北京大学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但是季先生的谦虚并不能阻止人们尊他为国学大师,新华社的讣告仍然坚称他为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在20年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张强,这位年轻的泰安市政协委员和国学大师季羡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7次亲切交谈的画面,深深地烙在张强的脑海之中。20年如一日深情追随  相似文献   

8.
读书之美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读了《人民论坛》杂志"万名干部读书调查"专题,深有感悟,借广大读者热议和思考之机,谈几点个人体会。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  相似文献   

9.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09,(15):60-60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哲语。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多年提倡一种大国学的观点.认为现在的所谓"国学"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是单一的"汉学".也不是单一的儒学或者道家文化.国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内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则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佛教本来是外国的东西,后来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很多国家的优秀文化也要不断融入中国文化.要发展国学,必须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相似文献   

11.
<正>"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国学大师季羡林随着我国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滋养涵育,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两手"都要硬。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构成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2.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处。"说到龟兹,不能不说到今天的库车,因为这里曾经是古龟兹国的中心,曾经是佛教东传的第一站,龟兹乐舞曾经从这里流向中原,佛经汉译大师鸠摩罗什、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大唐高僧玄奘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文化的回声。龟兹,在吐火罗语里有"繁华的城邦"之意,而在维吾尔语里既有"十字路口"的意思,又有"悠久"和"长久"之意。如果我们把字面意思联系在一起,您自然就会想到那是个繁华悠久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3.
黎耀成 《政策》2010,(3):60-60
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名著《我的人生感悟》,颇受启发。写了几句,聊作解读罢。 生活是一道多元方程,需要用缜密的头脑、从容的心态、敏捷的思维来求解。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智者越读越聪明,愚者越读越糊涂。生活是一台巨型电脑,鼠标就掌在您的手里,丰富多彩的内容任您点击。  相似文献   

14.
很多年里,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一位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销声匿迹于人们的视野中,即便在近年重新发掘钱基博的背后,也是其子钱钟书巨大的身影。但自2007年钱基博诞辰120周年之际,华中师大召开"钱基博与国学研讨会",到几家出版社系统出版规模庞大的钱基博作品集,一个"诂经谭史、学贯四部、著作等身、成就非凡"的国学大师形象已逐渐清晰起来。历史,就是这样一个被创造、被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未见颜色     
偶遇一本有声读物,名为《论语心得》。书中提到了孔子交朋友的原则:"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书的作者是一位国学大师,对原文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读。特别当谈到"未见颜色而言为之瞽"一句时,国学大师讲道:"这就厉害了,就是瞎子,跟朋友谈话,不了解朋友内心想什么,就随便说。"随后这位国学大师又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演员叫费雯丽,得过奥斯卡金像奖。她出访欧洲,一走出停机坪,就有一大群记者涌上来采访她,其中有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一股"国学"热潮经久不衰,但鲜有人了解我国现代史上关于"国学"之争的情况.本文针对"冬烘<'[1]>先生之‘国学'",对20世纪前30年两次关于"国学"与"国粹"、"国故"的论辩作一清理,比较其差异,总结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松州》2015,(1)
<正>一、国学中的"民本"理念现代历史上,"国学"曾被赋予三种涵义:一是指历史文化,由于其无所不包,外延太大,不易把握,所以出现第二种观点,即以"国学"指称一国固有学术,第三种观点将外延进一步缩小,认为"国学"指一国固有价值思想。"国学"作为与"新学"、"西学"相对的概念,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包含的价值思想、人文理念,它是古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修身平天下的依据。在国学体系中,包含丰富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做一个君子     
这是一个令人回味、感慨的新闻镜头。 8月6日,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之际,温总理赶到医院看望了他.并送了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君子兰的花语除了“高贵”、“宝贵”外,尚有“丰盛、有君子之风”的寓意。总理送君子兰,可谓意蕴深含,既透出对羡老“君子风范”的景仰.又是对世道君子之风的呼唤。总理希望,每一个人都像羡老一样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14)
正大学是西方人创立的高等学府,而在中国古代也有高等学府,只是不叫大学。明朝的"大学生"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那么,作为古代"大学"的"大学生",当时的他们要花多少钱?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2006年,我们应该记住三位大人物:叶笃正,气象学家,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同时成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李振声,遗传学家,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国学大师季羡林,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们德高望重,以其过人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影响着我们,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像他们那样,做一名有学问的教师,这是我从教十余年来,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