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快到惊蛰了。民间说法,病床上的老人如果能熬过惊蛰,就会复苏。叶至善先生去世了。他的女儿小沫打电话告诉我时,我安慰她说,老人88岁了,是喜丧。叶先生的父亲叶圣陶先生活到94岁,他们都是长寿之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残疾人》2014,(10):56-56
今年6月下旬,社区84岁的二级残疾人董秀兰的女儿找到我,对我说,残联前年捐赠给她母亲的轮椅车坏了。老人想出屋到外面晒晒太阳散散心也出不去了;而董秀兰今年81岁的老伴现在也瘫在床上,两位老人急需一辆轮椅。  相似文献   

3.
谁给了尊严     
大年三十降下大雪。我与另一个刑警在北原一带执行任务,追捕一个名叫茅板的在逃人员。东驰西逐数日,劳而无获。我们用电话向分局刑警队长报告了情况,队长说今晚除夕夜就不要守候了,抓紧时间各自回家,与家人吃顿团圆饭吧。就这样,我们便回家过年,可能是受到搭档强烈的思母情绪影响,我突然决定回到赢州去,也与母亲一起过年。想到就要见到母亲了,我心头暖暖的,这次回到母亲身边过年,是我工作后十年中的第三次。母亲已是近60岁的人了。我和妻子几番动员她搬去大城市一起住,她不肯,要固执地守着赢州老家那爿老房子。老房子里有过她的爱和幸福,那…  相似文献   

4.
幸福 《观察与思考》2008,(3):108-108
前不久,我和女儿在北京的一家小书店买了一本韩国女作家写的书,名叫《女人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当时我是冲着排行榜位居第二买下这本的。女儿说,“妈,你都早过了二十几岁,书就给我看吧。”还诡秘地冲我一笑。  相似文献   

5.
在济南市槐荫区开展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年”活动走访中,76岁的朱兰英老人激动地说:“她就像亲闺女一样帮着俺。”盲人韩义珍感激地说:“她像大姐似地帮着我。”她,就是济南市槐荫区西市场街道办事处纬十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区人大代表吴连荣。在近十年的居委会工作中,吴主任扎根社区,心系居民,履职尽责,有关她的一桩桩、一件件事在社区居民中传诵着。  相似文献   

6.
约见革命元老陶铸女儿陶斯亮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短信发过去不时她就回复了。第二天下午4点在北京友谊宾馆一个咖啡厅里见到她,她身着灰色针织开襟毛衣和蓝色打底衣,脖子里系着花纱巾。淡淡的口红让人觉得这个今年已经70岁的老人亲切而随和,这个形象也和《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背后那个感情丰沛的作者重合起来。为记者点了一杯卡布奇诺之后,她点了一听可口可乐,她表现的与自己的年龄格格不入。"一会儿采访结束我还要写一篇稿件,喝咖啡或者茶的话整个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记忆里,大凡传统节日都与吃吃喝喝分不开,所谓大人盼种田,孩子盼过年,因为孩子嘴馋,过年过节有好吃的。但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元宵节却不以吃为主,元宵节是"闹"出来的,俗称"闹元宵"。我的家乡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过去的乡村,没有多少娱乐生活,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了个快乐年,眼看春  相似文献   

8.
我和永霞是高中同学,她好学上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1976年毕业后,我应征入伍,她(右一)在二十里铺镇当了半脱产干部,不久就被推选做了镇妇联副主任。1980年我永D永霞结婚,1981年女儿出生。那时我刀多岁的爷爷还健在,永霞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从来没说过苦,叫过累,街坊邻居都说我找了个好媳妇。这是1983年永霞带女儿到烟台探亲时我们全家的合影(注:这是记者在杜家找到的惟一的一张“全家福”,还是底片。)1987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南张镇工作,组织上照顾我们,把永霞调到南张浸出油厂,一开始安排她干下料工,…  相似文献   

9.
正"远亲不如近邻。"当你遇到烦心事、需要帮忙时,邻居热心伸手相助,你会感受到亲人般的脉脉真情,仿佛雪中送炭的暖意。这是梧州社区志愿服务的生动诠释。在梧州大大小小的社区里,活跃着许多乐于奉献、热心助人的志愿者,他们发挥个人专业特长,提供各类志愿服务,让社区居民轻松享受到守候身边的细致关怀。走街串巷为居民免费体检、看病,自费购买草药为老人调理身体,几年如一日地上门照料瘫痪老人……她就是梧州市万秀区桂北社区街坊邻居们常挂在嘴边的"爱心姑妈"梁焕珍。曾在医疗室工作的梁焕珍,退休后志愿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60岁的麦建群由于身患肿瘤,出行不便。梁焕珍不仅每周为她测量血压、做检查,而且每天都陪她到集市、街口散步,嘘寒问暖。麦建群说:"自从有‘姑妈’陪伴护理,我每天的心情都很好,身体也渐渐好  相似文献   

10.
正把老人扶起站立,然后用孱弱的身躯扶着老人,沿着山路,一步一步小心前行……寒来暑往,唐翠玉的身影,就这样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山水间定格。这位大化六也乡茶油村个六屯的党员,长年用温暖的双手扶助病残孤寡的老人,受她照顾的孤寡老人,都叫她"妈妈",爱戴她的乡亲们都说,她是大山里最好的女儿。1986年,唐翠玉与同村青年教师蓝如川结婚。婚后两年,家婆蓝氏患上腰椎骨髓炎并发展为骨髓癌,下半身失去知觉,瘫痪在床。为了让丈夫专心教学,唐翠玉把家  相似文献   

11.
正吃完了工作人员送到房间的元宵,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一休养区的杨婆婆想起了远在武汉、身处一线的小女儿,备感思念。老人拿起床头的相框,抚摸着女儿的照片。这个小小的动作,没有躲过驻区护士覃雪的眼睛。她给老人例行测完了体温,轻轻抚着老人的肩膀说:"杨婆婆,您又在想您的小女儿黄医生了?"老人点点头,叹了口气:"前段时间说要去发热门诊了,  相似文献   

12.
台湾老哥     
正十三年前,我前往美国达拉斯看望定居在那里的女儿。女儿住家不远有座大公园,我常去那里走走。有一天,我坐在公园的亭子里休息,见一位老人在不远处草地上打太极拳。他打完拳,我向他打招呼,他微笑着说:"您好!"我好惊喜他也说中文,心想可以找个人说说话了。上前同他握手:"您从哪儿来?"他却笑而不答,反问我:"你什么亲人在这里?"我说:"女儿和女婿。还有  相似文献   

13.
男女老少盼过年小时候最盼的是过年。一进腊月,母亲便买回一块块布料,只要她把布料往那足有七八十岁的老写字台上一铺,我就忙不迭地爬到椅子上,眼巴巴地看着她把剪好的报纸样子放在布料上比来比去,再用粉笔细细地画下来。若用“寸寸计较”来形容,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其实,巴望过年的又何止我们这些孩子们!“保皇派”与中山装我的太爷爷是个不折不扣的“保皇派”,几十年跟着大清皇帝作官,一辈子不肯脱掉长袍马褂。当年,无论是日本鬼子的威胁还是国民党政府许以高官厚禄的诱惑,都没能迫使他“出山”合作,宁愿一介布衣清贫度日。…  相似文献   

14.
正"有事就找朝英姐!"如今,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小湾社区,这已成为社区居民们的口头禅。大家口中的朝英姐,是黄桷坪街道小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朝英,她也是九龙坡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除此外,大家还送了她一顶高帽子——"小替总理"。"不管大小事我们都喜欢找她,她从来不会把我们的任何小事忽略。"社区居民田女士这样评价。"老百姓的小事,其实就是我们当代表、做干部的大事。"李朝英代表如是认为。空巢老人的"真情呼唤器"社区空巢老人余芳云现年95岁,由于年迈身体不好,李朝英代表多次上门关心和慰问她。  相似文献   

15.
过年关     
正我小时候,大人们常说"年关来了",把过年说成是一个"关",总感觉就好像过不去一样,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无非是粉粉刷刷、洗洗涮涮,想起过年时可以敞开吃、放肆玩、大胆穿,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小时候,每逢腊月到来,我们就开始数着日子,天天都在盼望着过年。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讲,过年都是美好的。但大人们似乎大多都不这么认为,他们常说"年关来了"。把过年说成是一个"关",就好像过不去一样,显得有些忧  相似文献   

16.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小妹都乐滋滋的,快乐地数着各自收到的压岁钱,虽然不过两三块钱,可是却感到十分满足、十分幸福,仿佛成了百万富翁。年根儿了,朋友说他的宝贝女儿一到过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到几千块压岁钱!这些年来积攒起来的压岁钱已经有好几万了,他用女儿的名字存到了银行……我听得目瞪口杲,不由得想起儿时在家过年的情形,想起了自己那点可怜而幸福的压岁钱。我小时候,日子甚是清苦。不光是我,在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的日子都好不到哪儿  相似文献   

17.
吸毒女借钱不成打死七旬老太2001年3月12日10时许,一座住宅楼里。70多岁的王老太一个人在家里休息,忽然听到叫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熟人小白。小白是女儿的同事,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来了。“奶奶,我没钱了,您老借我200块行吗?”“我女儿中午就回来,借钱你找她。”想起女儿曾经说过小白现在吸毒,老太太语气中就带出些斥责,“你甭找我借,我也没钱,你赶紧走吧。”“200块钱都不借,一点面儿都不给。”被老太太拒绝了的小白觉得很没有面子。正在恼羞成怒的时候,毒瘾也上来了。她看到屋里没有人,便起了抢劫念头。她先是将老太太摔倒在地,但没想到老…  相似文献   

18.
坪目溪记忆     
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可村子还显得冷清,有一种分外的萧索。从村口走进,错落不一的房屋、棕黑的瓦、厚厚的土墙、静静的晒场、古老的井沿和草堆,都笼罩在冬天的阴影里,又仿佛沉浸在回忆的情绪里。我老家那个村子名叫坪目溪。她离仙游县城19公里,隶属度尾镇潭边社区,素有"状元村"之美称。在那里我长到了13岁,在那里我还不懂什么是爱,却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死亡,什么是温  相似文献   

19.
赵新元  陆水发 《人权》2007,(6):27-28
77岁老人李树清2006年去世前的弥留之际,拉着老伴的手说:"我们住在丽湖(社区)很幸运,我走后把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捐给社区‘邻里情俱乐部’,资助院里的贫困学生。"老伴柳庭源照办了。今年柳庭源老人也离世了,他走前交待子女:"给‘邻  相似文献   

20.
尹皓坤 《黄埔》2014,(5):33-33
正我心深处,有位世人敬仰的老人。她有着难以数计的儿女分散在世界各地。老人没有任何物质遗留给她的孩子们,而她的晚辈们却异口同声豪迈地说:"老人把她一生培植的崇高精神传给了我们,这是最珍贵的遗产啊!"这位老人在我心中屹立着,她时刻鞭策着我,鼓励着我,也监督着我……我心中的这位老人就是我的母校——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