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流行话题.折射出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中复杂而深刻的精神变迁.大众视域下的"白毛女"依然停留在"艺术世界"中的文化符号之中;而90后大学生的"白毛女"和"黄世仁"则还原为历史中、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个人,即一个消解了阶级仇恨的、处于日常生活场域下的"穷家女"和"富家男".90后"白毛女"愿嫁"黄世仁"的选择,既是历史文本化、意识形态化的文学叙事尴尬,也是当代人文精神与教育的悲哀,显现了当代社会经济结构与"新意识形态"笼罩下90后"白毛女"的生存窘境与精神之殇.  相似文献   

3.
由“发展妇女和社会性别在文学文化中的学科建设项目组”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3-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与陕西师范大学的资助。参加会议的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超越时空的,因而处在文学时空中的"题材"难以决定文学的性质.写农村还是写城市,写古代抑或写现代,依我看,只要是文学的,一样可以出伟大的作品.所谓题材决定论,重大题材论,都是上个世纪的古董.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城市文学,以及把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学、乡土文学等等,似乎就失去了理论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城市引导农村"、"农村包围城市"、"缩小城乡差别"等等,莫非在文学创作中也要贯彻这样的战略方针不成?但细想又不尽然.为了便于观察、分析与评论文学创作,依照不同题材而加以分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何况我们的文学史已经有了诸如"抗战文学"、 "知青文学"、 "寻根文学"等等一大堆以题材命名的文学类别.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对传统文学价值观质疑的基础上,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文学产生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文化体制、社会文化风尚与审美价值等对于文学的需求和影响的考察和分析,对文学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和功用,得出了自己独特而又恰如其分的结论.其对于破除对文学的迷信,以平常心看待文学和守护文学具有双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7.
解读"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力 《政策瞭望》2005,(4):37-40
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动力的理论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 ,对于我们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与时俱进的群众观 ,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新词及其"别解"的文化心理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敏 《新东方》2006,(3):59-63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僵化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着的。尤其是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语言以其极其迅捷灵动的敏感性,如实书写记录着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20世纪的许多大哲学家都认为,语言解释的是人与存在的关系,人的存在同时是语言中的存在,所有对存在的深思和哲学思辨都要在语言中进行。的的确确,语言是社会的晴雨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世界观深埋在语言结构之中。要真正了解认识人类社会的渐进过程,需要我们对新词语的构成和使用情况予以特别关注和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安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奇葩 ,从公安文学的立意、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中 ,我们都能看到传统文学对其的氤氲和影响。侠义精神是传统文学的重要内容 ,在今天的公安文学中一脉相承地得到了继承 ,所不同的是侠义精神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公安文学中那种高潮迭起 ,情节起伏 ,悬念横生的结构都能从传统文学中找到摹本。另外 ,传统文学中的“赋”、“比”、“兴”也为公安文学的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讴歌当代英雄增添了法门。  相似文献   

11.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鼻祖。对吉尔曼的小说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她的创作经历了从解构“他乡”(男权社会)到建构“她乡”(女性乌托邦)的转变,或者说,从以揭露和解构为主的现实主义,走向了以规划和建构为目标的乌托邦主义写作。这使她成为树立女性乌托邦典范的枢纽人物,其对于现代女性乌托邦文学的影响可谓深远。同时,这一转变也充分显示了吉尔曼女性主义思想的前瞻性,她预见性地实践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女性主义文学之目标,即:击破、摧毁、预见与规划。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中叶才在成人文学的基础上衍生出儿童文学,然而,这种“儿童文学”基本上是针对低龄儿童读者也就是说为小学生服务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板块并无相应的读物。[1]破坏者常常就是创造者,铿锵有声的“80后”横刀跃马驰骋于市场和文坛之间,全面挑战文坛权威的经典叙事,以青春的书写弥补了文学史上长期阙如的青少年文学,“他们把新的价值写在新的表上”,给中国教育、文学、社会带来了一场声势咄咄的变革。“80后”作为一个灵活的概念,它在表征活动时已超越于这些活动之上。虽然今天的“80后”一再声明要告别昔日作为代际标识…  相似文献   

13.
金君卫 《求索》2013,(6):142-144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前发展与裂变。期间,作为社会个体之人,其于庸常生活之中的现实价值、欲望情感等均得以彰显,由此带来的中国“女性意识”也开始张扬,女性成长文学的兴起就是该社会意识最直接的文学表达。女性成长文学本质上是对传统以男权为核心叙事话语的一种反叛性言说,它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情境化的外在叙事征候和对现实世界回应性的内在姿态:处于成长中的女性所具有的孤独式情境。不仅是女性情绪的自觉宣泄.更是处于成长中的女性自我感性生命的自在式流动,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逃离、逃离后的追寻、追寻后的失落、失落后的再次回归,一个怪圈、一个循环,形象地隐喻了人类自身对自我曾经拥有的美好精神家园的悲壮追寻.这是一种无法逃遁的人生宿命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13日,南开大学召开“纪念百年南开暨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来自社会学、人口学、经济管理学、史学、教育学、文学等科学领域的学者就“推动性别平等:知识分子的使命和作用”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彭云同志到会并讲话。现将主要观点摘录如下:社会学系教授关信平以“社会学视角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为题做了发言。他谈到:“社会性别”概念的实质在于揭示性别差异的社会根源。这种根源深深地置根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之中。因此,从社会学的综合性的视角去研究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15.
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全球化经济新秩序的内在需要。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体制总是嵌入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动态地随社会结构变迁而变迁。本文将政府职能转变置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之中,对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能悖论”进行深层利益剖析,以探析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阻力机制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卫东  杨琳 《思想战线》2004,30(4):79-83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相反相成的概念 ,互证对方的合理性。“世界文学”不仅是对“民族文学”的否定 ,而且是对自身的否定 ,只要与“民族文学”相对立 ,就被抽取具体内容而被普遍化、抽象化 ;倘具体化 ,就会转化为最高级的“民族文学” ,这隐含了对其他民族文学的遮蔽。从“世界文学”命题切入 ,可以揭示西方文论的遮蔽性。中国文论成为世界性文论的路径不仅是吸收、拿来 ,更是推出、拿去。  相似文献   

17.
鲁玉菱 《青年论坛》2002,(1):108-109
“循环回归”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它在奥尼尔的不少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在其悲剧《悲悼》中尤其如此。在题材的选择上 ,奥尼尔采用了《奥瑞斯忒亚》的神话模式 ,体现了西方文学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 ;孟南家族相似的“面具式脸孔”和相似的悲剧命运 ,是“循环回归”理论在人物设置方面的又一运用 ;从戏剧结构看 ,《悲悼》三部曲是一个圆形的回归结构 ;而“循环回归”思想在“返朴归真”层面上又化为《悲悼》中的“幸福之岛”。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与"五·四"文学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向明 《思想战线》2004,30(5):110-114
"五·四"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高潮时期。"五·四"背景下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流转情况,"五·四"知识分子是在何种程度上领会自由主义,有无中国式的创造转化等问题都是耐人寻思的;从"五·四"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不同侧重与选择,可以洞察到"五·四"文学由反传统文学、建立人的文学急促向阶级文学、革命文学流变的内在原因;从而对自由主义在"五·四"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多了一份理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19.
郭建辉 《求索》2011,(5):217-219
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期盼美好社会理想的实现,表现出对自由主义理想的向往。解读略萨创作中的理想主义,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中理想主义内涵实质上蕴含着世界文学的普世价值理念。以世界文学的眼光,审视略萨创作中的自由主义理想,它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应该努力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文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湖湘迁谪文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只有从文学和文化关系的角度 ,从湖湘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来透视它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湖湘迁谪文学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及其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