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鑫 《理论探讨》2006,4(4):149-152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了旧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又是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地分析和处理了我国过渡时期的阶级、阶层关系,在大陆上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适用的范围到底如何?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存在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在理论上弄清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结构性质是什么,习惯于以阶级分析的思维方式看待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关系,这是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根源。一、对人民内部既作阶级分析,但没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以经济状况作为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而是加入了其他标准。最典型的是以政治思想划阶级。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马克思关于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结构、阶级斗争、阶级消亡、阶级分析等方面的理论都具有确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程金良 《理论导刊》2006,(11):36-38
马克思对阶级的理解是从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的生活的两个视角切入的,由此而架构起了阶级分析法的二重维度。在现实的理解中,人们对阶级分析法的理解往往偏向其中的一维。这样必然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在理论层面,对阶级分析法的理解会产生误解;二是在实践层面,会使政策和措施产生倾斜、偏差甚至极端。要科学地把握阶级分析法,就必须从二重性的内在统一来理解。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基于历史评价的历史性原则、阶级分析原则和辩证性原则,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评价理论体系:通过提倡"六个不能""两个不因""三个标准"和"五个创造性",深化历史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史鉴性、资政性;通过重提阶级分析理论、"刀把子"理论,强化历史评价的实践价值和阶级属性;通过倡导实事求是、"两个不能否定"、分清主流支流,加强历史评价的全面性、联系性、严谨性。习近平历史评价的三维向度,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原则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评价观的历史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评价观日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  相似文献   

7.
周静 《学理论》2012,(25):48-49
通过对阶级理论的分析,阐述了阶级斗争到阶级合作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它对我们思考、分析、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及我国现阶段所长期存在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莹 《学理论》2014,(7):33-34
毛泽东在《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中,以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少、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为标准,把农村社会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工人(雇农)五个阶级。他的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坚持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根本标准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方法,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阶级的理论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的理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坚持与发展的态度,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来,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诸如中产阶级壮大、客观阶级归属与主观阶级认同之间不一致以及微观政治兴起等一系列新变化。与之相联系,西方社会思想空间否定或所谓超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思潮不断泛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中产阶级与中间阶级之间关系、客观阶级归属与主观阶级认同之间关系、阶级政治与非阶级政治之间关系的思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麦克·布洛维在民族志社会学研究中,贯穿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发现了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去意识形态化维持生产关系与剥削,总结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生产的宏观调节,继而提出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学中争取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动地位,重新赋予无产阶级自觉。通过梳理布洛维的制造同意理论、生产政治理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布洛维如何实现意识形态的阶级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