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意了解和把握几个问题:一是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任务,必须首先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要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注意“三防”和“三急”。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中央指导“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本文认为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拓展农民发展机会、改善农民福利和生活水平等都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机,可谓是与时俱进,把握适时。我省“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认清形势,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适时实施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着力以新农村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没有农民的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当前“三农”的主抓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来 《当代贵州》2007,(17):34-35
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4年发出针对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从4个“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这样的逻辑关系:“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莺”一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的根本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三农”的关键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三农”的核心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6.
唐沅春 《求实》2006,(Z3):24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综合开发就是加强农业基础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近年来,江西省樟树市紫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以“五为”促进“五化”,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三农”投入的不足和农村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的外流,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给农村输血,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必须深刻认识和牢记两个问题: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必须依靠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部署。建设新农村的五大任务与目标,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为了建设新农村,就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化,以农村市场化作为强大的推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积累农村建设资金、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统一有序的城乡大市场。  相似文献   

10.
旬邑县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山区县,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充分依靠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需要把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为此,旬邑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他们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思路,大力调整…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三年来第三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连续出台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  相似文献   

12.
记者:詹司长,您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提了出来。能否谈谈您对这一举措的看法?詹成付: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  相似文献   

13.
“十五”期间,山西农村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等很多问题仍需要解决。“十一五”期间,山西新农村建设要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以加强农村社会竞争力为导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1月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三年来第三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连续出台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使命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以往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有所不同:过…  相似文献   

15.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斐  康松 《求实》2006,(2):83-8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对策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自1982年第一个“中央1号文件”诞生以来,中央每年公布一个1号文件,都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晓河撰文指出,在下一步新农村建设中,要处理好六大关系:一是处理好“里子”和“面子”的关系。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它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两个轮子”,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上看,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更不应该被忽视,它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应该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二是处理好“国”和“家”的关系。今后,在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国家和农民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和法规制度建设,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联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一五纲要将新农村的内涵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准确完整的认识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其实“三农”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农民收入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