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实质及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础。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从鼎盛到后现代的转变,对文化体系和交往行为的研究是其理论特点,"公共领域""生活世界"是其理论核心。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二者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问题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理论问题。研究该理论对于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建设以及多元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价值。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梳理是对该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质以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者的关系是提高理论认识的关键。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发展模式的研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5.
赵志勇 《理论探讨》2012,(3):155-15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又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当代市民社会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明确,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进行历史检视,得出中国必须借鉴和超越西方市民社会构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出现大起大伏的波动,并根据中国国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动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这是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对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在对近代市民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最终归宿,其对我国当前"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5)
"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市民社会"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逐渐兴起,主要是指城邦国家或政治社会。随着资产阶级社会不断发展,"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在西方社会不断变化和丰富,无论是黑格尔、马克思、葛兰西、哈贝马斯还是其他西方哲学家都对"市民社会"思想有独到见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受到黑格尔的传统经济基础理论启发,葛兰西根据西方社会实践的变化过程和马克思的思想,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市民社会"做出新诠释。因此,将马克思和葛兰西不同的思想理论进行比较,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是伴随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而发生的 ,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又离不开社会市民化问题的解决 ,二者互相依存、互为表里 ,因此 ,笔者提出了“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的观点。同时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生长的状况 ,论述了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的重大意义 ,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的主要途径。此外 ,笔者认为市民社会具有局限性 ,需要由政治国家来补足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苗贵山 《理论导刊》2008,3(6):45-49
从破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主题.马克思在揭示政治解放所造成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压迫性的基础上,把消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同时.马克思还就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即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人民民主与经济解放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也是市民衬会的三种理论形态.即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20世纪70年代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复兴,并于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市民社会理论是一个复杂的并且经历了重要历史变迁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市民社会的理论研究需要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态进行回溯和分析,以准确理解市民社会理论,把握市民社会理论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基本发展趋向的分析,是治理理论应予倚重的思想资源。马克思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国家权能的重要作用,也提出通过建立一种超越"政治解放"的新型民主制来实现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双重扬弃。这就启示人们:一方面,当代治理理论要走出以市民社会为根本取向的研究路径;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共治并不意味着国家权能式微。另一方面,要认清西方治理话语因受制于资本主义结构而存在的阐释局限;事实上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克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发展出一种国家与社会呈现良性互动状态的新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云星 《学理论》2011,(7):84-85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市民社会思想,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划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市民社会的本质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都进行了批判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罗伯中 《理论探讨》2006,1(5):48-50
国内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早年先后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三个阶段;他早年的政治哲学立场是卢梭式的民主主义立场;其哲学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命题。通过对马克思早年所有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真正民主制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批判才是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活动的中心;而马克思的立场与卢梭等近代哲学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虽然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但在官僚制国家与真正民主制国家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与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服务行政作为对现代性反思的理论结果,将重新改变有关社会治理的认识。服务行政模式深刻地回应了生活政治对解放政治置换这一趋势,将公共服务作为判断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的正当性依据,是对现代性政治结构关注统治秩序的历史性超越。按照这一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旧与新,其思路是执政党选择服务行政为社会管理的制度工具,将治理—公共服务作为新的意识形态诉求,将"人民正义"由执政的正当性辩护调整为人民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和实现。服务行政理论是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成果,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转换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自由在近代市民社会中获得建制化,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出现分离。如何协调"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成为当代政治哲学要解决的重大现代性问题。在批判反思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韦尔默指出现代性是永远不能完成的谋划,其批判和反思应理解为进入后形而上学阶段,而托克维尔提出的伦理生活的民主形式,则为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适的美好构想。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中,阶级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其一项重要内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阶级意识的形成是文化发展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实现在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的机会和标志.葛兰西将“国家”理解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结合体,从而这种阶级意识也表现为“政治社会”的“政党意识”和“市民社会”中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李伟  韩升 《理论探讨》2012,(1):67-70
查尔斯·泰勒是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西方共同体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查尔斯·泰勒的政治哲学思想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立足西方社会现实对自由主义话语的再言说,具体呈现出如下重要特征:定位于问题意识而非体系构建,以观念史的追溯分析为框架而非首先采用规范论证的方式,质疑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并批判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分离状态,在视域融合中推进自我与他者的对话.通过归纳上述特征,可以避免对泰勒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简单而机械的分类,从而能够更加完满地对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论哈贝马斯市民社会论域中的公共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即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它既区别于市民社会私人领域,又同国家这种公共权威领域迥异。公众舆论是公共领域作为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中间地带的主要标志,其基本功能是对以支配性权力为凭借的公共权威的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调节。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重建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公共领域,是构建真正的民主制度和秩序的前提。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论述,使市民社会理论从传统的“国家—社会”两分图式发展为“国家—社会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三分图式,为当代公民社会理论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刁瑷辉 《学理论》2014,(9):9-10
当代中国面临全球化与转型时期双重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之间的边界模糊,国家认同遭遇困境。在转型时期,贫富差距、政府寻租等社会问题导致民众对政府认同产生疏离感。加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完善制度的公正性,培育良好的市民社会是重塑中国政治认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郑景元 《理论探索》2005,(1):120-121
公私法划分在西方经历了公和私的观念、早期罗马法的公私法划分、近代公私法的分野和现当代公私法划分理论的变迁等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公私法划分理论对当代法治建设都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 ,但就整体而言 ,公私法划分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