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3,(32)
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证明,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目前中国不论是环保制度建立还是环境监督,政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公众的参与存在着环保知识认知较差、参与程度较低且多位末端参与、参与制度不完善及环保民间组织发展面临困难等诸多问题。应通过加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及支持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发展等手段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理论为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奠定了社会网络基础,推动了农村民间组织建立社会信任,促进了农民合作,规范多元主体参与。但是,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网络、信任和规范缺失也影响了治理的绩效。要促进我国农村民间组织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的良性治理,应促进公民参与,引导社会网络良好发展、提高民间组织活动透明度,重拾社会信任、加强农村民间组织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社会资本运行。  相似文献   

3.
民间组织在促进公民参与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对促进公民参与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对我国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公民参与的领域;民间组织有利于一定范围内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成为实现公民有序参与的新载体;民间组织所倡导的自治理念与志愿精神,为公民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民间组织为公民通过实践学习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积极发展中国民间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生产和再生着社会资本,建构和重建着市民社会;而且通过公民的广泛参与,奠定善治的现实基础。中国民间组织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新时期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在组织制度方面对变迁中治理模式的回应。目前民间组织面临着官僚化、不适当的干预和自主性的危机。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和正式制度、自律机制建设,营造社会公益意识。同时民间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需要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崔岩  尹木子 《青年研究》2015,(3):11-19,94
基于对"世界价值观调查"中有关我国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关注我国公众在环保组织参与中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环境意识对公众环保组织参与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还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了公众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动机。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动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现实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即污染驱动下的被动环保参与;二是公众对国家机构和民间组织没有太多信心,这反而促进了他们较强的政治行动倾向和参与行为。研究表明,"环境维权"是当前我国公众环保参与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与中国特殊的城市管理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城市功能的特殊性、政府在进行城市管理,提供社会服务上的缺陷等都对民间组织在城市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中国民间组织基于自身的特点,有能力参与城市管理,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在提供社会服务,进行城市管理中的不足。在民间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理顺政府、社区等相关城市管理主体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保持。  相似文献   

7.
通常,民间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被认为是阻碍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障碍;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双重管理"或许是政策制定者最有效率的制度选择。本文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出发,分析双重体制在运行中的效用及问题。笔者认为,双重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民间组织的制度需求,并从确定改革目标、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改革双重体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间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各种非官方、非营利性公民自治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要载体。民间组织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主体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民主政治意义,而且是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文化及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系统安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地区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私合作"和"参与式发展"等形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唯一主体的治理模式。但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健全、政府转型滞后、公众参与性缺失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尚未健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领域还很有限。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可通过构建多元参与的分担机制、探索民间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组织规模与类型、组织结构、组织行动等方面对北京市社区治理中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活动情况进行剖析,并结合北京实际,揭示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总结当前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力.通过研究发现,社区民间组织既能有效的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为公众提供参与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和平台,同时社区民间组织在预防社区矛盾和善治社区等管理方面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重庆附郭巴县牙行的管理模式由牙课司专管转变为政府各部门分管和民间组织协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巴县衙门的户房、礼房、工房及柬房等部门各司其职,管理相应职责范围内的牙行。移民领袖八省客长在协助官方参与调处牙行日常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官方机构分权和民间组织协同参与牙行管理的模式是牙行制度变革和地方社会结构变革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关颖  张伟伟 《学理论》2013,(22):61-62,67
民间组织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分野这一大背景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民间组织是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出现,使公民政治参与进入高级阶段,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推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民间组织发展很快.从治理和善治的视角看,作为农村公民社会主要载体的民间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和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推动中国的基层政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与稳定、弥补政府的"缺位"以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同时,民间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相关制度安排承认了民间组织存在的合法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则是其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现阶段民间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过程进行理论探讨的目的,是寻求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贵州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突出表现在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科技成果数量偏低,教育经费困难,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社会保险参保率极低,且分布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有片面的"政绩观",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社会协同缺乏,公众参与不充分.应通过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决策水平、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等措施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区治理是一个多元力量之间的共同参与治理形式,公益性民间组织作为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之外的第三部门组织,其对社区治理的介入,通过向社区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不足,从国内外现实来看,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已经起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就目前我国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现实困境来看,目前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仍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路径依赖表现在制度锁定、被动参与和参与成本过高。强国家、弱社会格局,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轨尚未完成,社区居委会功能错位和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不高构成其根源。破除路径依赖的办法是:加快社会结构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培育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培育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机管理是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有较大发展,但公众参与的偶发性、无序性特征依然比较明显,同时政府动员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意识也较为淡薄,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地位、途径和权益.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市民社会力量相对弱小,公众参与意识根基薄弱,二是我国社会缺乏发育成熟的民间组织,公众缺少有效参与的途径.解决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增强公众危机参与意识,提升社会自我救助能力,其次要积极发挥民间组织力量,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再者健全公众与政府沟通渠道,保障危机事件信息通畅.  相似文献   

19.
"总体外交"已成为各国外交系统的主导理念,民间外交是其重要构成之一,对官方外交起着补充与辅助作用。民间组织参与外交发挥其辅助作用既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对外友协等体制内NGO的指导合作。在总体外交和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民间组织需要通过国内外的多层面的交流互动,不断强化自身外交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农村民间组织的兴起是近年来的显著现象。农村民间组织主要有政治层面的自治组织、经济性组织、社群性组织、社会服务性组织等类型。它们通过提供经济服务、技术支持、文化娱乐、社会福利等形式,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村民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农村民间组织与基层政府、村"两委"以及村民,共同构成了村治的参与主体。这些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良性互动,将引发乡村社会治理的变革,使之走向一种复合治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良好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