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聚仁大约是在本世纪20年代成名.30年代著名的。六七十年来,曹聚仁可谓名扬海内外。不过,我这些日子在揣摩:“曹聚仁的名气是不是还是近几年来最响?”这里固然没有什么仪器可测,用感觉还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不是吗?他既是老、小二蒋的朋友,老、小二蒋的传记作者,又是  相似文献   

2.
1956年初,中共开始了巨大的和平攻势,寻求“爱国一家”、“和平统一”的道路。蒋介石的反应是派手下的人和当时住在香港的原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联系,让曹亲自到北京去一趟,以采访为名,探探共产党的虚实。没想到,曹聚仁在北京受到了中共中央的热情款待,毛泽东还亲自接见了他。曹总结出了来大陆的第一条概念:毛泽东准备与自己长达30年的对手坐下议和。7月16日,周恩来特意在颐和园备下晚宴,邀请曹聚仁。一席长谈,使曹聚仁得出了第二个概念:大陆对台湾不是“解放”,而是“统一”。随后,曹聚仁在中共的安排下,专程去了蒋介石的…  相似文献   

3.
柳哲 《团结》2002,(3):34-36
“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由于其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在过去整整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仍扑朔迷离。特别是他晚年曾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一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近年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地发展,相关媒体对曹聚仁为两岸和谈奔走的历史已有所披露。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曹聚仁为两岸和谈奔走的过程仍未完全解密。现在要介绍的是曹聚仁为两岸和谈奔走时的一位重要历史见证人——徐淡庐先生。  相似文献   

4.
存真     
宏图 《瞭望》1992,(21)
读李勇《曹聚仁研究·曹聚仁与王春翠》,始知1972年香港“三育”版曹氏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之四为《竹叶潭之恋》。王春翠女士系曹氏元配夫人,著有散文集《竹  相似文献   

5.
傅艾以先生来找我,说曹聚仁先生的纪念馆在他家乡建成、开幕了,要我为它写一幅字去,我说我的毛笔字见不得人,不能写,他说他们希望我一定写,我这个人面子薄,经他这么一说,就不管献丑不献丑,答应下来了,而且跟着想好了十六个字:“行万里路,无愧记者;写百本书、不负此生。”我想用此也足以对曹聚仁先生表示敬意了。可惜我到现在为止,还在拖,还没有把这幅字交出去。  相似文献   

6.
穆易 《各界》2009,(12)
曹聚仁是个很纷繁的人.在他那一代人中,旧学的根底,他很深;由"五四"传递进来的新知,他也获得甚广.新与旧的交织,使他的思想,甚至行为,就来得有些不一般.例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那一身蓝布衫,就传出了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7.
钱的哲学     
有位作家曾这样妙论金钱与苦乐:口袋里无钱,心里也无钱,这样的人不算苦;口袋里无钱,存折里无钱,但心里装满钱,这样的人最苦;口袋里有钱,银行里有钱,但心中无钱,此为大福。这样的妙语读来让人如醍醐灌顶,心胸豁然开阔。“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可以买衣食住行,钱可以求医问药,钱可以送子女上学,钱可以做人情。因此,人生在世,谁也逃脱不了钱字。但是,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怎样去挣钱?如何处置满钵的钱?又折射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人对金钱看得过重,沦落为金钱的奴隶,他们终日为钱而忙、为钱而累,一切…  相似文献   

8.
“认钱不认人”的社会观念,是与商品交换、货币流通相伴而生的。在没有商品和货币的原始社会及不需要商品和货币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显然不会有“认钱不认人”的现象。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笼统地否定“认钱不认人”是不适当的。买东西付款,乘车、看电影买票,洗澡、理发交费,这既是一种社会常识,也是一种社会公德,资本主义如此,社会主义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在  相似文献   

9.
王晓红 《团结》2009,(2):59-60
黄炳元(阿炳、炳叔、炳哥)。在他的网络日志里,炳叔充分发扬了这种“半分钱”精神,语言风趣幽默,内容无所不包,让人总忍不住想看看他的博客里有没有什么新东东。  相似文献   

10.
听说沈阳拖拉机制造厂精铸分厂干群关系融洽和谐,我们慕名前去调查。果然,我们接触的几十名干部工人都说:“咱厂干群关系没的说,工人支持厂长,干群关系好得象一家人似的。”当我们问分厂领导搞好干群关系有什么决窍时,他们说:“也没有什么决窍,我们只是在实践中悟出了九个字:少拿钱,讲情谊,多实干。如果说有决窍,这九个字就算是吧!”一、在“钱”上做文章商品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金钱欲望,追求钱,想致富,这是职工普遍存在的心态。在精铸分厂,当然也不例外。一次职工大会上,厂长张华问大家:“老实讲,你们现在最想的是什么?”150多号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钱”。厂领导在颇费一番脑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说,“我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是书籍给我的”。我们许多人,也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书籍,不仅给我们以知识,而且也赋予我们智慧与力量。不仅作为个体的人,就是作为群体的人类,它的发展与进步,也同书籍密切相关。 书籍,就是人类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文字纪录。积储愈多,普及愈广,人类的进步也就愈速。因此,当代有识之士,把图书资料看作“国家资源”、“无形  相似文献   

12.
陈忠迅 《学理论》2012,(33):136-137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孔子之仁本质是一种践行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约定型,但并没有说明践行仁的内在根据。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仁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践行仁的内在根据。了解孔子孟子仁的内在差别,有助于我们重振儒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价值,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哲思 睿语     
《求知》2013,(8):1-1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生活里若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莎士比亚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艾迪生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几乎找不到一个比较通行的国家概念,邓初民在《政治科学大纲》中引用了郭尔苦诺夫和吉尔克的话说明了这一点。郭尔苦诺夫说:“政治书籍里有无量数不同的国家定义,而没有一个是共同承认的。”德国法学教授吉尔克说:“关于国家的争论,不但对于国家内容及其根本目的,大家意见不能一致,甚至对于国家定义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旱地农业的技术战略时。我们常常想起水利部长钱正英同志的一句话:“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在土体中的。水利工作者要学土壤学,把水利工作做到土壤中去。”这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多年来我们年年抗旱,却常常陷于被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重视“土壤水库”的威力,不大懂得必须抓紧土壤改良这个重要环节。我们比较多地注意到工程水库,这当然是对的。我们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迈开了重要的步伐,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致富”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比如有的说:“改革形势好不好,就看给的钱多少”。有的说:“工人苦,农民甜,不三不四赚大钱”。有的说:“干同样的活,钱差那么多,太不合理了。”种种议论,有的有道理,有的没有道理。如何正确认识“致富”问题,涉及到对改革的实质和政策的理解,我们应当通过学习,把认识统一到党的政策上来。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是书籍编纂事业繁盛和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日本使者来华研读汉学经典、汲取汉文化,把大量的经史子集带回日本.开辟了一条通往日本的“书籍之路”.此“书籍之路”并不是单向流布的,尤其是到了宋时期,日本历代所创造的大量“汉籍”及中国散失的典籍,也沿着同一条书籍之路逆向回流到中国,直接弥补了中国古代典藉的缺失,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座谈会上,正当大家批判拜金主义时,一位青年冷不丁冒出一句话:“社会上都在讲钱,不让我们崇拜金钱,那崇拜什么?”这句话让大家一时语塞。我想这位青年朋友的话反映了一个事实:我们近些年在思想道德领域还没有一种什么东西能和拜金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有机会收录了几位普通职工的谈话,请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贫穷不是我们的错 海生是某机械厂的铣工,今年36岁,初中毕业,为人直爽。他说: 当社会上流行“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的时候,我们厂就开始亏损,工人们仍然坚持上班,一个月的总收入也不足二百元。我那口子在一家集体企业上班,境况也不好,每月平均收入一百五十元左右。  相似文献   

20.
在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经济来往没有货币是不行的.因为要同货币打交道,人和人的关系,通过物的交换,表面上变成了人与货币的关系,使货币显得非常有“权威”,似乎经济来往就是为了“钱”.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