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父小时候家境窘迫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去世多年,我们对祖父的认识都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得到的.这些人包括我们的祖母、父亲、年长的几位兄长,以及其他亲友如陈之骥(我们的大姑父,曾任江苏督军署秘书长)、阎升(祖父生前的侍卫长)等人. 父亲曾对我们说,祖父小时候很爱念书,在毛公书院上学时,成绩就特别得好.后来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才去当了兵,开始就是一名伙夫.  相似文献   

2.
话从赵伯伯嘴里说出来特别俏皮、有味 1965年年初,我们随父母从湖南来到山西太原. 后来才知道,父亲(作家、《平原游击队》编剧邢野)在湖南感到气候不适应,向中宣部打报告,希望回到北方,比如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省文联.冀中一带是我母亲的家乡,也是战争年代父母所在部队活动的地方.1958年,父亲曾经下放到河北省文联,任文联副主席,在保定办公.他也曾到石家庄国棉一厂下放.但是这时中宣部说河北文联的干部都下乡四清去了,一时联系不上,问我父亲愿意不愿意到山西太原?父亲一想,山西太原的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几个作家他都认识.马烽、西戎、胡正曾是他文学研究所的同事,孙谦是他电影局时的同事,就同意先到太原落脚,以后再说.这样,我们就到了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3.
毕淑敏 《党政论坛》2012,(12):52-52
我到40多岁的时候才觉得幸福是那么重要,此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后来我才知道,是我错了,幸福不是那么惊天动地的,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很多的金钱、需要那种万丈光芒的时刻。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争取、去奋斗,我们就会享有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何诚斌 《侨园》2012,(3):51
二伯和大陆亲人通信时,他说旅居外国而不敢说在台湾,直到1988年,他才把他家台北的地址告诉了我们.从此,他逢年过节就汇钱过来,大伯多少,我父亲多少,姑姑们多少,一一交待清楚.后来这边的侄子们部参加了工作,他就不再寄钱了.而侄子们无不盼望他多寄些钱,甚至写信诉苦,房子太小,结婚没钱.可二伯回信却一字不提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5.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群众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过去我们党就是靠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无产阶级世界观,才把广大人民群众唤醒和发动起来,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后一段时期里,我们党也很注意这个问题。当然,后来有些时候是强调得过份了一些,乱贴政治标签,弄得人们有点反感和厌倦了。可是这些年来,两种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 东汉梁冀是个官五代,祖上是跟随刘秀打江山的开国功臣梁统.在第三代梁竦当家的时候,梁家遭了大难,梁家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汉章帝,是为小梁贵人,小梁贵人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和帝,儿子出生不久,就被窦皇后抱去抚养.窦皇后害怕梁家因此发达,在汉章帝死后,杀了小梁贵人和他的父亲梁竦.汉和帝后来做了皇帝,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窦太后去世,才有人告诉他事情的真相.汉和帝悲痛不己,于是又是一场血洗,这一回是替梁家报仇,灭了窦氏一门.  相似文献   

7.
关于父亲 时光的流逝会毫不留情地令我们的记忆模糊,甚至完全消失,但唯独父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却仍是清晰而生动的. 父亲并不高,只是普通中国男人的身材,在我有印象的时候已经开始发福了.但看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俊秀,虽然略显清瘦,但诚如日本武藏野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盐出英雄对父亲的形容“皮肤白皙,头脑明敏,气宇轩昂,洵如贵公子……”父亲的身世当然和“贵”是几乎扯不上关系的,虽然追溯到明代,有一个学问被人称道的礼部侍郎傅翰是一代人物,死后被皇帝赐予“太子太保”,名列《明名》列传,被供奉在“傅氏宗祠”,而父亲也是他正统的传人.但接下来的若干代,傅氏这支已经因务农而逐渐走向贫穷,到祖父母这代几乎就是文盲了.父亲自小就生活在市井之中,时刻要面对生存的严酷,身边更加没有什么“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相似文献   

8.
姓氏寻根     
我姓江,随了我父亲的姓. 然而,"江"姓不是我们的祖姓.知道这点的时候,已到了我上中学那年.一次偶然的闲聊中,父亲吐露出我们本姓"莫",属于老家广西那边的一个大姓.父亲很少提及老家的事,我和妹妹因了好奇追问不休时,父亲的口气变得淡然起来,眼角眉梢透出一些怅惆,好象有一道沉重的历史帷幕正在他脑海徐徐降落.我们姊妹只是断断续续听说,父亲临解放时参军北上,在他走后,一场大水给老家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从此父亲便与家乡断了联系,留在老家的"莫"姓妹妹也生死未卜…….老家,姑妈,还有那个祖姓"莫",越来越在我的心底生发出神秘之感.而父亲竟至什么也没说就永远地走了. 及至去年夏天,已是父亲去世后的半  相似文献   

9.
我父亲原是武汉灯泡厂的一个炊事员,身材矮小,为人朴实谦和,言语不多.直到他晚年我们才知道,他曾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真让我们吃惊不小. 我父亲周伟(又名周国华),曾是黄埔军校五期生.1937年抗战爆发后,父亲积极投身抗战,曾率部在豫西一带与日寇作战.  相似文献   

10.
周密 《各界》2011,(6):22-25
大约是1966年2-3月,肺部手术后的父亲到无锡休养。后来听说,是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邀请他去的。路经上海时,张春桥还登门拜访,表现十分谦恭。在热情接待的背后,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做一件大事,策划着“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相似文献   

11.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2.
不幸童年萨科齐1955年1月28日出生于法国首都巴黎,是一位移民后代。4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家庭。由于他的名字带有明显的外国人特征,使他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歧视和嘲笑。童年时的不幸遭遇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起独立和自强的性格,希望证明自己能力的欲望十分强烈。他在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不是想成为总统,但我必须成为总统。"  相似文献   

13.
彭佩 《各界》2011,(5):3-3
唐庄宗李存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创建者。此人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深受其父亲、唐末军阀李克用的宠爱。李存勖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父亲东征西战,ll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朝廷撒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  相似文献   

14.
高荣伟 《侨园》2012,(2):60-61
父亲和舅舅一个生活在大陆,一个生活在台湾.他们分别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和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走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伤痛以及无尽的哀思……年幼时,我常坐在冬夜的火塘旁,听家人述说着关于父亲和舅舅的故事,品味着他们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辛.从小时候记事起,我就感到低人一等,其原因在于我家有海外关系.父亲兄弟三人,父亲是老小,大伯和二伯在1948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在大陆时他们两个分别在国民党交通部和教育部任职.  相似文献   

15.
文武全才 高颎又名高敏,父亲高宾曾是西魏和北周大将独孤信的亲信门客,独孤信第七个女儿独孤伽罗,就是后来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北周初年,朝野掀起了一股恢复鲜卑传统姓氏的风潮,独孤信就把"独孤"这个姓氏送给了高宾,高颎因而又名独孤颎.独孤信被宇文护逼迫自杀后,高家和独孤家依然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后来隋文帝夫妇对高颎不称其名,而称他"独孤公".  相似文献   

16.
<正>从幼年起,就有一团烛光在我心中闪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烛光愈加明亮灿烂,它给我温暖,给我鼓励,给我信仰,给我支撑。追寻着这烛光,我走着自己坚实、无悔的人生。这烛光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父亲牺牲那年我才五岁,对他的音容笑貌很难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生前非常喜欢我们姐弟  相似文献   

17.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知道这两句话。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那时候我们觉得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享受。改革开放才短短几年的时间,住宅电话就被人们称之为继彩电、冰箱、收录机之后的又一种消费新  相似文献   

18.
某报曾刊登了一位日本留学生谷川弘一的文章,大意为:从总体上看支那人是世界上最低劣的民族。“我们日本人愿意称你们国家为支那,不愿称它为中国,但我们称宋代以前为中国。我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日比谷公园,指着北洋水师的战利品对我说,日本就是打败支那的北洋水师后,才成为世界上主要强国的。我在日本时就轻视支那人,当我来到支那的时候,我发现支那人比我想象的还要低劣。他们对我这个毫无背景的日本留学生点头哈腰,说什么都是日本的好,就是支那的传统文化也是日本继承得比较好。当我问他们支那一个在韩战中为了完成任务而宁愿被…  相似文献   

19.
慕容莲生 《各界》2013,(10):86-90
一这个人出身单薄.生于寒微的人何其多,有些人生于寒微死于寒微,有些人生于寒微后来闻达.这个人后来显达了,不过,他的显达却来得古怪.他是曹锟.曹锟的父亲是个贫穷的造船工,在天津大沽一个船行经年累月造木船.家中虽无太多钱,但曹父还是坚持要他的孩子个个都去私塾读书.或许不能供孩子读太久,或许孩子书读得不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尽可能多识得几个字.他真是个家贫心不贫的父亲.可惜,曹锟不是读书的料,混了几年私塾就不肯再去了.  相似文献   

20.
宜修 《侨园》2011,(10):26
古今中外,人生最大的伤痛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身为远方的游子,期盼之后,最无奈的,便是与父母重聚后的生离死别.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等“逆子”未能恪守这份孝悌,自当珍惜、把握每一次来之不易、又来日无多的天伦亲情.一个月前,与父亲拥别时,父亲喃喃道“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你来的时候我们欢欢喜喜,可走的时候……”听到此,我把脸紧紧地贴在父亲的嘴上,为的是堵住他接下去那让我不忍卒听的后半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