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正>当今世界,权力中心多元化(分散)和权力集中(若干极)的两种趋势并行发展的现象日益明显。在讨论这两种趋势的时候,我们都离不开对其中两大重要的行为体——中国与欧盟的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中国与欧盟分属于东西方,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治经济等都存在重大的差异,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不免出现误解。如何认识这些误解的来源和运行机制?如何对未来的中欧关系加以预测?如何避免这些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并能推动中欧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学系于2013年10月26日在清华紫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中欧关系中的误解"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  相似文献   

2.
<正>为加强对欧盟、欧盟成员国和中欧关系的研究,促进中欧交流与合作,中方设立中欧关系研究"指南针计划"项目基金。项目基金由执行秘书处(下称"秘书处")负责管理执行。现将2016年度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公布如下:一资助项目(一)中国学者课题研究项目资助国内专家学者进行与欧盟和中欧关系相关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和印度洋战略地位的进一步凸显,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战略竞争与博弈的重点区域。印度与日本作为影响印太秩序的两支重要力量,两国均提出了自己的"印太"战略构想,并不断加强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在"印太"地缘框架下,印日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得到全面发展,已经升级为"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印日战略伙伴关系以共同的"民主价值观"为纽带,在政治、经贸、安全、军事等各领域的合作全面深化,并具有浓厚的制衡中国色彩。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印日战略伙伴关系的强化既是两国各自利益的需求使然,也是对印太地缘政治格局新变化的反应,必将对当前的印太地区秩序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面对"印太时代"的到来,中国应与印日共同建立有关印太地区秩序的对话沟通机制,扩大中印日三国在印太地区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合作,推进印太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当前印太地缘政治兴起与日印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升温的情势下,中国既要密切关注日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态势,客观地看待印日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给中国周边外交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也要积极构建中国的"印太"战略,运筹好中日、中印双边关系,以便塑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4.
丁纯  张铭鑫  纪昊楠 《欧洲研究》2023,(5):1-34+173
欧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回顾了中欧视域下“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演进历程,并梳理了各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成就和挑战。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经历了“相对冷淡”“相对积极”与“竞合并存”三个时期,欧洲由“相对冷淡”到“相对积极”转变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自身的表达逐渐完善、项目成果逐渐显现以及欧盟加快经济复苏诉求的共同作用;从“相对积极”到“竞合并存”则是中欧产业竞争加剧、欧盟对中欧关系认知变化、欧盟地缘政治转型下经贸问题安全化及美国因素的综合影响。尽管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但能否为欧洲参与国带来切实的发展利益才是决定中欧“一带一路”竞合长期走向的关键因素。基于全球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欧影响。“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贸易促进效应、投资促进效应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效应三个机制有效提高了欧洲参与国的经济增长与居民就业水平,部分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场开放性和债务陷阱问题的指责不实,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并未显著提升欧洲参与国民众对中国的平均印象,民心相通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70年来,作为两大市场、两大力量和两大文明的中国与欧盟,既见证和参与了彼此的成长与发展,也共同发展为世界重要的和平与发展力量,更是当今不确定世界的稳定力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欧关系虽因发展阶段、制度和历史的不同呈现出非对称性和复杂性,但共同的战略利益、巨大的经济纽带以及共同的对话精神,仍是密切中欧关系的驱动力。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中欧关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在过去70年成就和经验启示基础上,中欧能够继续把握战略共识、强化经济纽带,共同坚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好中欧四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受到了所有国际行为体的重视,欧盟也不例外。①鉴于"一带一路"战略是中欧所有合作伙伴今后进一步发展及更好合作的坚实基础。欧盟表示愿意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与中国开展合作。为此,欧盟必须设计出相应机制,以促进其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政策协调。未来的中欧关系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步人新阶段。而世界政治及经济格局,也有可能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2月18日,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举办了"欧洲文化战略与中欧政治关系"研讨会,围绕欧洲文化外交战略和中欧政治关系两个主题进行了讨论。会议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张利华女士主持,来自国内外的五位专家分别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来自首都高校的二十余名青年学者、博士生和留学生参加了研  相似文献   

8.
“发展-安全关联”:中美欧对非政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后,发展与安全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深化,发展政策的安全化与安全政策的发展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西方学者就此提出了"发展-安全关联"概念,并逐渐普及。出于对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复杂反应,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利用"发展-安全关联"政策对中国施压,要求与中国就非洲问题展开合作。与此同时,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从"发展-安全关联"视角思考中美欧对非政策的潜在冲突和协作空间成为必要。中国更强调发展与安全并行的对非政策;而欧盟的对非政策正处于从发展政策为主导向安全政策为主导的过渡时期;美国则强化了其以安全政策为主导的对非政策。不同的政策方法可能导致中美欧未来在非洲政策上更多的冲突,但同时也提示了更大的协作空间,继而为中非关系和中美欧关系提供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2008年是中欧关系的多事之秋。与以往主要是经贸摩擦不同,本年度中欧关系中的政治对抗因素有所上升。围绕"3.14"拉萨骚乱事件,欧洲一些政治家公开支持藏独,并呼吁抵制北京奥运会,事态演变最终导致了2008年第十一次中欧峰会被迫推迟。在经贸关系方面,虽然摩擦不断,但仍属正常,并取得较大发展。总体来看,中欧关系并没有因为政治因素干扰而受到严重破坏,大局基本稳定。2009年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对欧洲的"信心之旅"更是为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战略文化的研究普遍被战争偏好与和平偏好的二元对立思维所限制。如何超越"战""和"偏好,诠释更为准确的中国战略文化?这是文章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战略文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战略主体在战略流程中长期稳定存在的思维模式。先秦诸子学说的群体对立性说明在中国文化身份形成之初,便同时出现了"战"与"和"两种系统性和重要性相当的战略思维。但是,这两种思维都未能在理论上系统而全面地压制对方,或在历史中持续而稳定地支配中国大战略。因此,它们只能被归为战略选项而非战略文化。通过抽象中国"战""和"思维的共同特征,文章认为,中国战略文化是一种由"兼顾实力和道德的战略资源积累","被动反应式的战略资源使用",以及"同质、适度的反应原则"构成的,呈现出"镜子"特征的思维模式。中国历史上与这一思维相符的大战略会因得到国内民众支持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而偏离这一思维方式的大战略,则会受到不同程度国内失序的惩罚。对西汉和北宋的历史观察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大战略与‘镜子’思维的相符程度"和"国内发展有序性和可持续性程度"之间的因果联系,并详细说明了"镜子"思维在历史中的操作细节。文章还对当代中国坚持"镜子"思维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仇朝兵 《美国研究》2015,(2):93-111,7
印尼总统苏西洛在2008年提出的建立美国-印尼"战略伙伴关系"的倡议得到了美方的积极回应。自2009年以来,美国-印尼"全面伙伴关系"在民主与公民社会发展、教育交流、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经贸关系、安全合作、能源合作等领域都取得了具体进展。美国-印尼"全面伙伴关系"的发展有几个特点:重视双方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内容非常广泛、具体,这些具体合作更有助于合作习惯的养成;重视政府层面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层面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重视充分发挥双边合作的战略性影响,等等。美国-印尼全面伙伴关系体现的特点,能够为其他国家处理对外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人的安全"是一种将人视作安全主体的全新安全理念。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开始接受"人的安全"的基本理念。东盟试图从广义上来理解"人的安全"并突出其"免于匮乏的自由"的一面,在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的关系方面东盟强调两者的互补性,在"与人权相关的干涉"等问题上则固守其传统的"东盟方式"。东盟之所以能够接受"人的安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因为冷战后地区安全环境的转变、地区已有"综合安全"观的积淀、非政府组织的推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中美博弈,欧盟是否会选边站队?现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的"追随—制衡—对冲"三分法不足以解释欧盟在中美欧三边博弈中的选边策略。通过梳理中欧经贸谈判史发现,欧盟实际上实施的是一种"借力型战略",而且通常选择向美国借力。欧盟向美国借力有三种模式:欧美联合施压模式、利用中美关系紧张从中牟利模式、要求获得与美国同等待遇模式。欧盟这一策略之所以有一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源于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为在中美欧三边博弈中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应对欧盟的"借力"策略,中国亟须树立中美、中欧、美欧"三副棋盘"意识,在这三副棋盘中找到突破口:一是通过运筹中美关系,调动中欧关系;二是审时度势,从欧美矛盾中寻找突破口;三是对中欧关系实施合作、竞争、斗争三种方式并举的"交通灯战略"。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关系研究文献里,20世纪末发生了"关系"转向,不同知识社群之间展开了一种以"关系"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每一个国家在行动的时候,都必然表达出国家的身份认知,而这种国家的身份认知已经包含在该国的历史、地缘关系脉络里早已形成的与其他行为者及地缘生态之间的"关系"。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国家身份中已然具备的"关系性",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大家都拥有的"共同性",可以促成彼此接受,确保国际秩序。"共同性"可进一步分为"前置共性"和"即兴共性"。前置共性是在自己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影响自己身份认知的某种与他人或环境之间的共性,这方面的讨论常见于英语的文献里。即兴共性是一种策略性的身份战略与角色安排,是在实践一种为了营造共性而不断开展的"后身份",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无异于是为了在他人的身份中开辟"中国性"或"华人性"而调整自己。如此因应他人而不断调整的后身份,在概念上无法加以定义,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后华性"的研究议程,追踪国家或地区行为者之间如何营造并识别彼此共享的中国性或华人性,以有利于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对难以捉摸的"即兴共性"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在法语国家的传播涉及欧洲和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受纳状况,但我们对它的认识严重不足。本研究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采用文本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法语国家媒体报道和解读的"中国梦",涉及报道内容、热点和态度。研究发现,法语国家媒体对"中国梦"的关注呈现多维度和持续性特征,且以消极情感略占上风。消极态度体现为质疑"中国梦"的内涵和可实现度,把"中国梦"定型为他们眼中的"恶梦"。研究认为,"中国梦"在法语国家的传播尚未产生我们期望的传播效应,还需要加大对"中国梦"底层文化价值观的叙述,通过国际媒体合作促动代表中华文明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目标受众的接受视野,消解偏见,增强"中国梦"解释中国崛起和造福人类话语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外交部欧洲司官方微博"中欧信使"开通后一年内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透视新媒体环境下这一公共外交微平台的内容特点、影响力水平及其对欧盟与中欧关系的态度。研究发现,"中欧信使"微博开展的公共外交符合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典型特征,常规媒体很难涉及的却颇具人情味的软新闻和重要的中欧关系观点是"中欧信使"的内容亮点。该微博对欧洲的介绍客观中立,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充满期待。外交部欧洲司积极促成中国对欧外交动态在新媒体平台上有效传播,介绍欧洲的风土人情,提升公众对欧洲的关注,培育民众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度,并力图通过网民交流互动拉近对欧外交与中国普通民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北伐时期日本面对东北亦将被统一于中国中央政府之下的局势,出现了"满蒙放弃论"、"满蒙相对论"与"满蒙领有论"3种不同的政策主张。"满蒙放弃论"由于承认中国的民族主义觉醒、重视中国全局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了帝国主义,在近代日本对华政策史上留下了理智克己的一笔,但其力量有限未能成为主流。"满蒙相对论"虽也承认中国的民族主义觉醒并重视"经济扩张"手段,但却不能放弃帝国主义,最终沦为武力侵略者。"满蒙领有论"则奉行武力主义与强权主义,成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策划者。  相似文献   

18.
忻华 《欧洲研究》2020,38(4):1-29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受挫的形势,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希望增强欧盟的主体性和领导力,为此要持续推进"欧洲经济主权与技术主权"的建设,将其作为新一届欧委会的施政重心之一。"欧洲经济主权与技术主权"的构想源于对"欧洲战略自主"概念的延伸与阐发,其理论基础是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经济与技术民族主义"观点和"干预主义"模式;具体内容以产业政策为核心,涵盖贸易、投资、金融、全球治理、战略安全和经济外交等领域;政策抓手是"战略性价值链"。欧盟新领导层的这一构想凸显出地缘战略的"大局观"和"对外竞争力焦虑",蕴含了决策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危机、中美欧三边竞争的变局以及欧洲工商界利益集团诉求的战略考量,同时也将面临政治逻辑与经济理性、欧洲一体化的推进速度与欧盟权力的构建深度之间的两难困境。"欧洲经济主权与技术主权"的构建将会强化欧盟对华负面态度,推动其减少对华经济"依赖",进而加剧中欧双边竞争。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荐     
<正>中欧关系研究报告(2014)周弘主编2013年12月出版/98.00元本书对中欧关系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做出全面解读,并就全球治理中的中欧关系、中国与欧盟国家双边关系等不同层面上的发展状况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还将中欧关系与欧美关系做了比较研究,对读者了解和把握中欧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容克投资计划是新时期中欧构建合作共赢伙伴关系的新形式。中欧战略对接首先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与国际产能合作。目前双方已搭起了初步的合作框架,但对接进程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欧盟对"一带一路"的战略认知、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管理结构问题,以及欧盟相关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与市场风险等。对此,中欧需保持和加强政策对话,通过多元化方式落实和推动多层战略对接,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以此降低投资风险和保证对接合作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