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璇 《法国研究》2009,(4):68-71
20世纪上半期,西方出现了大批文人、学者和作家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导致了文学技巧和思维理念等深层次的因素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它使得人们从传统的、认为改编意味着单纯从故事到电影的单向流动的视线困境中挣脱出来,认识到电影与文学关系出现多样化的可能性。这种多样化中最能为引人注目的是发源于法国20世纪60年代新浪潮之中的“作者”电影。基于此,笔者分析“作者电影”的核心理念和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2.
殷芹 《法国研究》2005,(1):290-295
雅克·普雷维尔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诗人,同时也参与多部电影台词及歌词创作.其貌似简朴的诗作充满奇妙的电影效果和丰富的音乐感.他的第一部诗集<话语>自诞生之日直到当今仍是年轻人最喜爱的读物之一.正如诗集的名字,集内的所有诗歌没有晦涩的词汇和深奥的句法,作者在用他最平实的"话语"与读者交流,然而,正是这些最简单最朴实的语句所描绘出的不寻常的"神奇世界"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老龄社会:现状&#183;影响&#183;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当今世界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日本有关机构统计,65岁以上的老龄者占人口总数的比率(以下老龄者的年龄含义皆为65岁以上),1950年仅为4.9%,1995 年升至14.8%,2004年达到19%。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25%,也就是说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是老龄者,日本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老龄社会。而到2050年这一比率将达到32.。3%。另外,15-54岁的就业人口己于1995年为拐点趋于减少。据估计到2050年就业人一口只有现在的6成左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较快。据统计,法国、瑞典、美国、英国利德国,老龄化率从7%上升到14%倍化年数,分别为114年、82年、69年、46年和42年,而日本仅为24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潜在的老龄化问题较  相似文献   

4.
《托巴兹》是让马塞尔·帕尼奥尔早年在戏剧界一战扬名的作品。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其主题并不是帕尼奥尔最擅长、也最为人称道的南方风土人情,而且还是一部被帕尼奥尔翻拍了三次的电影作品。本文试图沿着时间的脉络,从主题、作者创作意图和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入手,从三部电影《托巴兹》展现帕尼奥尔电影人生的三个阶段,也略窥法国电影从30年代到50年代的风云变化。  相似文献   

5.
印尼电影的历史与现状孙志远印尼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初创时期(1926-1942):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印尼第一部影片是《黑猴》(LoeteongKasaaroeng)它是由德国人格罗赫,荷兰人海弗托卜等(一说是英国商人F·加里...  相似文献   

6.
法国是电影诞生的国度和繁荣发展的天地,法国电影业在世界电影市场曾一度占据霸主地位,从卢米埃尔兄弟到梅里爱再到吕克贝松、雅克·贝汉,近百年的历史沉淀让法国电影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并不断突破创新。作为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电影对白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段和表现形式,更具典型性地反映生活。本文以法国电影《无法触碰》中的对白为分析对象,阐释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如何在电影对白的语境中达到对立和统一,并实现特定的艺术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海清 《法国研究》2005,(2):182-191
二十世纪初,面对西方文化的价值危机,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求新的灵感,为西方文明的复兴注入活力.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成为马尔罗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以孔孟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宣扬孝道和礼治,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因愤世嫉俗而远离政治,因循自然.马尔罗创作的诸多小说人物是道儒结合体,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汇.总之,东方思想同西方文明一起,为马尔罗提供了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思人生哲理的明镜,共同守护着人类精神的尊严,使人超越荒诞的境遇,获得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相似文献   

8.
龚艳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4,19(1):20-24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相似文献   

9.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是当今法国炙手可热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主要对生活加以关注,并且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和矛盾,青年和女性是电影中表现的主要形象。就电影语言而言,阿萨亚斯注重电影的节奏和画面感,并兼及一种东方元素。  相似文献   

10.
曹乃云 《德国研究》2003,18(4):71-73
去年下半年 ,我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 (DAAD )的邀请到德国进行访问。十月份 ,在我准备赴德国学习前夕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秦静同志问我能否帮助翻译英格丽特·诺尔的小说《罗生门的玫瑰》(R sleinRot ,以下简称《玫瑰》) ,我因为稿务繁忙 ,不敢置可否 ,只是答应等到我从德国三个月学习回来后再作定夺。不过 ,我还是把书带到了德国 ,准备在读者群中或者到书店里作一番调查 ,实地掂掂这本书的份量。在帕骚住地维持巷附近的书店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从一本书中读到作者英格丽特·诺尔 1935年出生于上海 ,成长于南京 ,194 9年随父母亲回德国…  相似文献   

11.
从《鬼妻》到《鬼夫》的近15年中,泰国恐怖片经历了一个从感官心理性惊悚到喜闹式惊悚的转变。区别于经典泰国恐怖片的文化母题与佛教背景,喜闹剧式恐怖片成为目前广受观众认可、票房号召力巨大的泰国电影类型,但其拼贴性的叙事指向和稍显冗长的叙事节奏都有碍于这一类型电影叙事风格的稳定。对于异国恐怖喜剧经典范式的一味模仿以及自身民族元素的"奇观化"展现,均使得恐怖喜闹剧成为泰国本文文化危机的一种潜在表现。  相似文献   

12.
阙政 《新民周刊》2012,(32):64-65
一路以来,各大公司"从游戏到电影"的尝试,非但不是"吃螃蟹"的初涉之勇,反而是一步步在向最传统、最主流的传播媒介和接受群体靠拢,和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小说改编电影"、"漫画改编电影"没有太大区别,正所谓风借火势,火借风威。1,革命历史题材要敌我分明;2,不能无限制放大家庭矛盾;3,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4,商战剧需要...  相似文献   

13.
宋莹 《法国研究》2011,(4):12-18
让·埃什诺兹是法国当代杰出作家,他以其独具一格的叙述手法而享有盛名。在他的作品中,他娴熟地运用电影元素,旨在凸显叙述效果;他运用电影技巧像交错蒙太奇,从而使叙述结构不落窠臼:他还乐于将电影人物移植到他的小说中,从而呈现了他的现代性。他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的巧妙结合使他的小说呈现了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无声电影时期(1919~1935年)1919年10月27日韩国上映了第一部自己制作的电影《义理的仇斗》。从这部未脱舞台剧特征的电影为起点,韩国电影走上了一条反映韩民族遭受苦难遭受压迫的心理世界之路。韩国电影的这种特征直到80年后的新世纪前夕,随着新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才逐渐褪尽。1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乔治·桑颇具名气,然而针对她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见,绝大多数是介绍文字,在此,笔者仍想做点基础工作,从法国整体文学为视点,取乔治·桑鲜为人知文学轶事与生活小事,回答一个问题:乔治·桑奇在何处?首先,从名字说起。孔子大讲正名,福科也津津东道于名与物的关联,可见,名与实具有某种值得关注的映合关系。乔治·桑,原名AuroreDupin,此外还有两个prénom,Amantine,Lucile.创作伊始,用本名。1830年遇见当时红极一时的作家JulesSandeau,合作发表了RoseetBlancne,随后,借用Sandeau之首音Sand,取了笔名GeorgesSand,籍此乔治·桑发表小说…  相似文献   

16.
195 8年 ,克洛德&#183;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183;布勒东》、《与安德烈&#183;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183;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183;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183;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17.
申海 《新民周刊》2012,(24):88-88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托纳托雷很托大,他认为电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来自浪漫国度法国的巴赞说,电影是给时间涂上香料;吕克.贝松则坦言,电影是片阿司匹林。还有其他人给电影下定义,说它是梦、造钱机器、时光杀手……等等。我  相似文献   

18.
法国电影现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虹 《法国研究》2005,(2):61-69
电影是艺术,也是产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仅包含了经济的制动因素,更是包含了诸如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发达文明与初始文明的对立关系所带来的种种制动因素,因此可以断定,要求这种不兼容关系完全消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然而,电影要生存、发展、壮大,它就必须解决这一根本矛盾冲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法国作家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诸多领域.俄耳甫斯神话成为贯穿其毕生的重要题材,他的多部作品都与这一题材有关.我们主要以科克托的电影<俄耳甫斯>为例,考察他以电影语言重写俄耳甫斯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小说家,剧作家和编剧,莫迪亚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电影改编性。该作家擅长借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观测视角和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尤其是笔下对光影的处理,对静物的中距离慢速记录以及对各种空间的筛选与连接,都使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电影画面质感。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展现了"电影镜头"在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文字体现,并简要结合了作家的生平经历,从家庭罗曼史的角度分析了该写作视角在作家作品中形成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