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越裔美国人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并创办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参与组织,在美国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力。越裔美国人组织的形成,基于越南族裔移民美国和在美生活及政治参与的需要。这些组织涵盖越裔美国人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规模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反对越南政府的特征。它们通过参与竞选、组织游说等方式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对越裔美国人自身的政治地位、组织本身的发展以及母国越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越裔美国人人数、在美地理分布不均衡及内部观点存在分歧等原因,越裔美国人组织政治参与的前途充满了挑战。在当前南海局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越裔美国人组织对南海的关注也将为南海争端增加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族裔游说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这一趋势将因奥巴马当选而得到强化.美国学术界对族裔游说的观念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派,消极派占据上风.消极派认为族裔游说有损美国国家利益,质疑为其母国利益游说的族裔的爱国主义.因此,在不同处境下的族裔游说团体要么选择消极游说--处境不利时首先致力于证明自身的爱国主义,要么选择积极游说--无须担忧爱国主义被民族主义化的风险时正面促进其母国国家利益.阿裔美国人游说的发展过程就是经历了消极游说和积极游说两个阶段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华马两族执政党的不同地位、政府公共职位的族群分配比例以及选区划分的族群利益倾向,探讨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分层以及族群在政治领域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华人明显处于政治弱势,在族群权益博弈中的地位由此大为削弱.  相似文献   

4.
泰国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东南亚研究》2002,(6):47-52,55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华人是较早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较早完成了对居住国政治认同的转变、较早参与当地政治生活的族群,而这一切都与泰国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长期以来泰国政府对华人实行的温和同化政策不无因果关系的.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人政治参与是保障其自身生存发展及合法权益的基础。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和参与所在国政治意识的显著提高,海外华人在所在国的政治参与有了良好发展,形成了美国华人"精英参与"、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参与"及英国华人"推动参与"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参与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参与路径、参与成效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各具特色。通过加强与海外参政华人的联络与沟通,使其成为宣传真实中国形象、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将对改善我国的外交环境、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助益。  相似文献   

6.
李一平 《当代亚太》2005,(12):11-14
马来西亚"巫统"一党独大下的多党联盟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领导地位.数十年的政治稳定,成为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重要特色,而谋求多元族群政治仍将是未来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可能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7.
美国内战的爆发原因与实质是美国人重新选择各州、不同族群等多元政治单位的"联合"方式,属于宪政争论和宪政危机;北方为否定南方以"州"为基础的秩序图景,用普遍赋权的方式赋予美利坚宪制以形式的统一性,但这也导致了带有革命色彩的内战爆发。内战之后的美国虽然重获统一,但以武力和征服为保障而建立的战争秩序,与由平权革命倡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参与方式作为支撑的战后秩序的二元结构,则给它留下了更难解决且影响更为长远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叙述了苏哈托统治时期,印尼华人在政治生活和文化心理上所受到的沉重打击,然后对"五月骚乱"后印尼华人的参政情况作了介绍.文章还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印尼华人对政治生活不够积极的原因,其内因是印尼华人结构复杂,没有形成统一的族群意识,其外因是印尼政治仍有歧视华人倾向,印尼政治文化有待革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势趋于缓和,以及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政策发生转变,同时也是为了回应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美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政策及宣传活动集中地体现在华裔美国人实现"美国梦"这一主题上。美国的宣传部门不遗余力地宣扬华裔美国人的成功经历,即"华人的美国梦"的实现。"华人的美国梦"不仅成为美国对华国家形象公关的重要宣传品牌,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文化战略的实质,即依靠文化和情感维系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无形控制。此外,"华人的美国梦"这一外宣主题也反映了美国对外宣传的内容从推广自由、民主价值观转向推销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主义的趋势。这实际上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人对于自身形象的新认知,折射出美国人的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文莱现有华人3.76万,集中在城镇居住,是文莱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族群.在"马来、回教、君主"政治制度框架下,华人的公民权受限制,加入其国籍非常难,没有政治诉求的机会;在经济领域里马来人优先,但华人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社会生活领域,华人可组建社团,参与公众活动,政府允许华文教育生存发展;华人宗教信仰自由,可维持华人意识和华族认同,但必须效忠苏丹;华人和马来人能和睦相处,没有种族纠纷.  相似文献   

11.
张祖兴 《东南亚研究》2004,(6):25-28,33
战前,英国一直执行亲马来人路线,而受到英国特殊照顾的马来人在英国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背叛"了英国人,这使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难堪,也给英国军事征服东南亚增加了不确定因素.虽然从政治和军事上讲,英国人不能允许反马来人情绪广泛流行,但英国必须慎重考虑重建马来亚殖民统治的政治基础,尤其是在英国用军事手段重新占领马来亚时能争取非马来族群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认为,公民权计划的制订与"第五纵队"问题的困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特点和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权利是族群和个体的根本权利 ,是经济利益的根本保障。近 3 0年来 ,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参政意识也随之提升。东南亚华人参与当地政治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华人政党或社团代表华族群体参与 ,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 ,但惟有新加坡华族能平等参与社会政治 ;二是以公民身份参政 ,不凸现华族身份 ,不代表华族群体 ,如泰国、菲律宾和越南。  相似文献   

13.
缅甸若开邦罗兴伽人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全球关注,而对罗兴伽人的介绍、分析绕不开一个话题——身份问题。作为一个群体,罗兴伽人存在族群身份和公民身份两种角色。从族群特征来看,罗兴伽人的族群特征是明显的,且族群认同较高。但从1982年《缅甸公民法》来看,罗兴伽人未被承认为缅甸本土少数族群,亦未被赋予公民身份。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原本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多族群国家的族群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矛盾在罗兴伽人身上演变为另一对事实上的矛盾:罗兴伽人处于一个内部较高的"自我假定"的族群身份认同与未被"他者赋予"族群身份、公民身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当前罗兴伽人身份认同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4.
投稿须知     
正《美国研究》创刊于1987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中华美国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文章,包括美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科技、文化、历史、艺术,以及思潮等各个领域,反映中国的美国研究水平,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主要栏目包括"专论""热点透视""专题研讨""文献与研究""书评·文评""美国人论美国""学术札记""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欢迎海内外学者赐稿,本刊谢绝出资刊文。  相似文献   

15.
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灿荣 《美国研究》2001,15(1):56-73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特别是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型态的关系的理论.接着,集中分析了美国市民社会与其政治民主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文化的关系,主要揭示了美国市民社会的道德体系对其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所起的支撑作用;二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参与的关系,尤其是社区层面的参与.最后,探讨了美国市民社会的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专家表示,有针对性的政治选举广告将会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选举形式。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广告,这个古老的商业载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妨让我们先看一段对话——男性选民:"将军,民主党人对我说,我们的状况比任何时候都好。"艾森豪威尔:"美国人欠着数以十亿计的债务,市场上价格翻了倍,  相似文献   

17.
利益集团活动是美国社会一种通过自由结社影响政策以表达诉求、实现利益的途径。印第安人利益集团活动兴起于美国民权时代的一系列政治运动,随着美国对文化多样性宽容度的提高、泛印第安人意识与运动的扩展、联邦资助机制的推出与改革、印第安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后又扩展于印第安人与美国政府的各种磋商、谈判中。这种以特定种族、族群为背景的利益集团活动,不仅推动美国由传统的政治、经济多元主义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多元主义,也将原本美国、西方政治传统中内在的多元主义植入了印第安人当中,从而改变了印第安民族的状况与命运。相应,当代印第安人利益集团活动出现了多元化、去激进化、常态化、与联邦政府互动增强等趋势,印第安民族的美国化、公民化进程也由此提速,甚至出现了族群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自立国以来,美国政治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普遍平等的、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原则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的实践政治原则,这是美国政治二元结构的具体体现.两者的并存与相互矛盾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美国体制在过去两百多年间保持基本稳定的重要因素.民权运动与多文化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原则渐居上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有所式微.这一变化有可能导致美国政治的失衡.在未来二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走向取决于能否在新的基础上在普遍主义与精英主义两者之间重建某种形式的平衡,而这一过程中,不排除围绕一些具体政策问题产生激烈政治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0,(1):33-68,155,156
缅甸进入后军人时代后,国内呈现由军人集团和文官政府组成的"双头政治"权力格局,这种格局是前军人集团政治设计的结果,对现在缅甸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落实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过程中,"双头政治"的博弈因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体现为军人、文官政府和少数民族的"三方博弈"。在缅北民族和解进程中,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缅甸陷入既需要外部帮助斡旋而又让外部难以有效参与的困境。在中资大项目问题上,这些博弈导致缅甸对华政策出现"依赖"与"反依赖"纠葛,而中缅关系无法有效推进的局面。在若开罗兴亚人问题上,各方博弈更使缅甸陷入国际道义、政治与法律围攻的窘境。究其根本,缅甸仍停留在"求稳定"与"求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内长期存在的政治认同分歧与族群割裂,使其在后军人时代可能进入另一个"乱局"。军人势力仍然强大、文官政权软弱、少数民族各自进行不同程度的国际动员,各方"自助"而"不得助"的客观形势,使得民盟政府初期良好的外交环境日益恶劣。因国内政治而不断引发外交危机,缅甸孜孜以求的独立自主、中立主义和韧性外交受到极大影响,缅甸的复兴梦与发展梦未有穷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锋 《美国研究》2005,19(3):33-5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甚嚣尘上“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所坚持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这种“意象”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因素关系较少,而更多地与美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