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禹康 《党建》2009,(3):58-59
“你们一年给我写两封信,反映一下乡里的情况” 1953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位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  相似文献   

2.
约见家乡农民代表成敬常,刘少奇说:“你反映的情况很好,每年负责向我写一二封信。”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少奇侄孙刘正山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刘正山回乡后,  相似文献   

3.
黄禹康 《党史纵横》2008,(11):13-19
倾听民众呼声,特邀农民“秘书”进京交谈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回乡度暑假。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叔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给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叔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给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既是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是敢于讲真话的老农民.  相似文献   

5.
郭庆晨 《党课》2009,(4):124-125
1961年5月,回家乡搞调查的刘少奇主席得知被他聘为“农民秘书”的王升平犯了错误,已经被撤销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便专门把他找来,要与这个曾经向他反映农村情况的“农村秘书”谈一谈。当时,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刮起了“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不少农村干部成了“五风”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6.
1961年5月3日晚,刘少奇回到他阔glJ36年的故乡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到家的第二天,就打听他的四位朋友。他们是:王升平、成敬常、黄端生、齐海湘。这四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种田人,却与共和国主席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老朋友成了"五风"干部。刘少奇实事求是,对王升平既批评教育,又积极引导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回乡度暑假。刘正山是刘少奇大哥的孙子。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叙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代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通讯员,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毛泽东、刘少奇这一代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革命前辈的﹃约法三章﹄刘少奇的“约法三章”1956年3月间,刘少奇同志对秘书工作“约法三章”:一是要如实地反映情况,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凡是要经过我办的,要请示我的事情,你们不要自作主张;对外要如实地传达我的意见、我的话;不要以我的名义干其他的、别...  相似文献   

8.
叶介甫 《湘潮》2014,(11):27-30
林枫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打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刘少奇的关系。如康生说:“林枫最重要的是刘少奇的问题。林枫是刘少奇的秘书,是最亲近的人”,“反对林枫的斗争是同反对刘少奇的斗争分不开的”。所说“林枫是刘少奇的秘书”,主要是指在1936年5月林枫担任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秘书的那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同志要求子女是很严格的。1964年夏季,王光美同志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刘少奇同志写一封信让15岁的女儿平平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她买票,不要送她上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同志到车站接她,一切由她自理。秘书感到很为难。他想,平平毕竟是个小孩子,而且从未出过远门。刘少奇同志看出他的心事就对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既“管”又”放”,对立统一刘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0.
孟兰英 《世纪风采》2013,(12):23-25
刘少奇: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1959年冬,刘少奇在海南岛休假时,当地干部在他生日那天送来一个带有“寿”字的大蛋糕。他知道后,生气地对秘书说:“谁叫你们搞的?赶快拿走!”然后问王光美,知道不知道,  相似文献   

11.
干群之间出现矛盾时,干部往往责怪群众不听话。其实,这种责怪本末倒置,站不住脚。 近日在媒体上看到一篇回忆刘少奇同志的文章,其中说刘少奇60年代初回家乡调查时,特聘的“农民秘书”王升平因擅自让乡亲们在粮田中挖鱼池、在山坡上砌凉亭受到抵制,就对乡亲扣饭、罚工,结果激起众怒,因此被撤掉了党支部书记职务。事后,刘少奇专门找他谈心,  相似文献   

12.
李宗彦 《新湘评论》2014,(13):49-49
据刘少奇秘书回忆,有一次在家里,工作人员向刘少奇报告工作,喊了一声委员长,刘少奇不搭理,等叫到第三声“委员长”时,刘少奇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刘少奇担任多个要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称呼他“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3.
1961年,刘少奇到湖南搞调查,住在一个养猪场的饲料房里。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身边的工作人员想找点稻草给他铺床都找不到。产水稻的地方没有稻草,这种情况使他感触很深。一天,他散步走到住地后面的山上,看到一些已经风干了的人粪,就过去用脚搓开,仔细检查了一下,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看,这里面没有多少粮食,农民吃饭已经成了问题。”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刘少奇又专门在农民吃饭的时间,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到农民家去查看。有一次,他亲眼看到农民吃树皮、草根等代食品,沉默了半天,没说一句话。还有一次,他…  相似文献   

14.
一代伟人刘少奇,在治理和管理国家事务特别是在制定有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路线时,注重倾听基层意见,坚持深人调查研究,是一位身体力行和独具卓见的导师。今天,回顾他老人家特邀农民“秘书”坚持深入调研的论述及实践,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巨大的鞭策。  相似文献   

15.
祥子 《新湘评论》2004,(4):34-35
9年前,大学生张浩放着4000元的月薪不要,顶着亲友们的激烈反对,辞职回乡,做起了他的“田秀才”梦。现在,张浩已成为省内一位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他的身边花环锦簇:“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大学生回乡创业,把知识和技术奉献给农村,张浩为广大青  相似文献   

16.
百花园     
《湘潮》1999,(2)
刘少奇的“钱柜”刘少奇的秘书刘振德回忆:1963年,王光美下乡搞四清。她走后的一天,刘少奇将一只小木箱交给刘振德说:这是我的钱柜,光美走时交给了我。现在我交给你,发了工资,你照她那个单子分配一下就是了。刘秘书清点箱子后惊奇地发现,箱内现金总共只有23...  相似文献   

17.
陈祥生 《唯实》2006,(10):64-64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1959年庐山会议时,胡乔木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秘书.面对“大跃进”带来的种种问题,当时已担任国家主席、并且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曾说起要搞一个反左的决议,但刘未曾在正式会议上提出,也未向党中央主席毛泽东汇报.  相似文献   

18.
殷开 《学习导报》2010,(22):24-24
1957年2月18日,刘少奇同志登上沿京广铁路南下的列车。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对1956年下半年以来某些地区出现的工人、农民等“闹事”问题进行调研,即调研现在通常所说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0,(14):104-104
1957年2月18日,刘少奇登上沿京广铁路南下的列车。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对1956年下半年以来某些地区出现的工人、农民、学生“闹事”问题进行调研,即调研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0.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