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问题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与生俱来的。二战以后,在东欧和亚洲,新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再加上原来的苏联政权,一时间,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对抗的“新阵营”。到了50年代初期,从社会思潮到经济社会政策各领域,新阵营里出现了强大的改革浪潮,也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第一批改革家,从南斯拉夫的铁托、波兰的哥穆尔卡,到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匈牙利的纳吉。这一波改革的出现,主要有下列原因促成:第一,在斯大林全盘控制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探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同30年代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及50—70年代东欧经济学家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的主张一样 ,这一思潮也是试图将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 ,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 ,“继续运用市场机制作为提供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手段 ,同时实行资本的社会所有制。” ①所不同的是 ,他们对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将简要阐明他们对后一个问题的论证。一、公有制的实现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一问题,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是统一的,没有根本的分歧。但是对于“多种分配方式”,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解,存在各种模糊认识和疑虑。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1、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李永伦 《思想战线》2002,28(3):81-84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 ,是他对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深入分析 ,有感于这些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平均主义”和“节制资本”是克服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的关键。对私人资本主义既要鼓励其发展但又要对其加以限制 ,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是孙中山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反映了孙中山企图通过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革命 ,通过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促进实业和经济的发展 ,并用国家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来实现大国世界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这是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落后就要挨打”的出处 在我们的理念中,“落后就要挨打”有着不短的历史。它是爱国主义的励志格言,也是发展经济的动员口号;是面对国际压力的凝聚机制,更是抗争外族凌辱的号角。长期以来,当问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出处时,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来自我们某位伟人的语录。其实不然。如同我们的很多东西是从苏联进口、带有苏联色彩一样,“落后就要挨打”也是从苏联引进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版权”属于斯大林。这句话最初出现在斯大林1931年2月4日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演讲中:“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绝对不愿意!旧俄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为落后而不断挨打。蒙古的可汗打过它,土耳其的贵族打过它,瑞典的封建主打过它,波兰和立陶宛的地主打过它,英国和法国的资本家打过它,日本的贵族打过它。大家都打过它,就是因为它落后。因为它的军事落后,文化落后,国家制度落后,工业落后,农业落后。大家都打它,因为这既可获利,又不会受到惩罚……打落后者,打弱者——这已经成了剥削者的规律。这就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规律。”(《斯大林全集》第1版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产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等一些落后国家也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难看出,农民问题在这些国家的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确切地说,能否正确地解决农民问题,关系到这些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苏俄当时的实践中首先认识到,并且作了深刻的阐述。在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进一步探索和论述了这个问题,发展了列宁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维埃俄国…  相似文献   

7.
“我国过去经济十分落后,却先于经济发达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是否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呢?”这是一些学生提出的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写出来与同志们交流。  相似文献   

8.
三次“跨越”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戴茂林,魏子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王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已被俄国、中国等国的具体实践证实。从我国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三次“跨越”入手,分析落后国家转入社会主义的一般规...  相似文献   

9.
东方社会的解放和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他们依据各个国家的不同社会历史状况对其发展给出了不同判断。马克思认为,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正经历着从前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阵痛”期,而奴隶制改革后的俄国则拥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机遇,这个伟大设想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雏形。两种判断体现了马克思总是从“最过硬的事实”出发进行理论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正确把握其东方社会解放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一些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再加上"苏东剧变"这一"例证","庸俗生产力论"及其变种社会形态"自然更迭论"重新抬头.它们通过扭曲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否认在较为落后的国家建设、建成社会主义,从而得出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结论.本文通过对社会形态更迭起点的历史事实及其原因分析,论证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姓什么”的纠葛虞丹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一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总会遇到要不要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于是,人们在经济政策上常常发生“姓什么”的争执。记得1920年1月,列宁提出租让制时,曾经引起一场“姓什么”的纠葛。租让制是利用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坚强是最可宝贵的组织资源周锦尉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在开辟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社会主义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先获得胜利的。它“开头容易,继续困难”。(《列宁全集》第27卷,第374页)“开头容易”是指在残酷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长期以来 ,一直是世界社会主义存在的一大历史难题。这一大历史难题终于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得到破解。这一历史难题的破解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贯穿着这样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但如何贯彻下来,只能从实践中探索.不是必然性预定偶然性的进路,而是偶然性承载必然性的贯彻,历史规律只在历史绽放时刻才发挥作用.因此,“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历史事件最终以挫折告终,恰是历史规律发挥制约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党最终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则是主动顺应历史必然性的表现.人们在历史十字路口做出的任何抉择,其历史必然性不是即时注定的,而是通过未来实践的持续证明.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成为人类文明之路上的奇葩,主要取决于党和人民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着力研究和阐述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 (第二稿 )中主要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作了论述。我们发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中仍然存在一些疑惑,有的甚至认为“历史必然性”的结论已经过时。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及其表现出来的生命力而否认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二是看到社会主义在苏东国家的失败而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的必然性发生怀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失去信心。导致这种认识的…  相似文献   

16.
王贵秀 《同舟共进》2010,(10):14-14
关于“既得利益阶层”的问题,中共高层领导人在上世纪50年代已有所触及。1956年11月,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提出要警惕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这可以看作是当前讨论的“既得利益阶层”问题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我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一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到底实行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直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突出问题。第一个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并且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经济范畴的是列宁。1906年,他在《土地问题和争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以及后来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都向人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剥削阶级巳消灭以后,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阶级斗争,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提出这个问题,决不是要重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覆辙,而是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反对“和平演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论摘编     
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模式热”。在国际共运史上,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布哈林。他在1922年11月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时指出: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无产阶级不能成为成熟的社会组织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然要经历一个探索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国家中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共产国际公报》1922年,第14—15号,第8页)。这个论点后来还受过严厉批判。但现在看来,不管人们对布哈林的总评价如何,这一点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治龙  潘宗保 《新东方》2008,(11):13-15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两个必然”及“两个决不会”规律,社会主义应该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必然归宿。但吊诡的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反而在落后的中国等东方国家成为现实。现实与理想判断的反差,迫使我们去开辟一条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