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X分配     
人类社会全部生活基本可分三大块,一是生产,二是分配,三是消费,一和三比较简单,有多大能力就生产多少东西,有多少钱就买多少商品.麻烦就在于分配。分配有初次分配、再分配、再再分配。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社会都会因分配不公,闹出大大小小的乱子来。  相似文献   

2.
按X分配     
人类社会全部生活基本可分三大块,一是生产,二是分配,三是消费,一和三比较简单,有多大能力就生产多少东西,有多少钱就买多少商品,麻烦就在于分配。分配有初次分配、再分配、再再分配,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社会都会因分配不公,闹出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0,(7):57-58
陈飞翔在5月24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投机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出的一个怪胎。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和民间财富分配不均衡,投机就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生生不息。不管投机的存在有多少理由,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无疑弊大于利,特定条件下的投机往往直接成为摧残经济的杀手。其实,是否会出现严重的炒作之风.炒什么、炒到什么程度,也是由制度安排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陈亦权 《求贤》2011,(12):29-29
社会分配问题从来复杂同时也简单:十个人吃饭.管事的也准备了十份饭,只要是自己人都有吃的。既然都有吃的,也会都不好好干事,且不干还不知足,个个都有一肚子牢骚。大家吃什么由管事一人说了算,就叫封建家长制;大家边吃还能边发议论,这叫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5.
新知     
《当代党员》2011,(4):2-3
三次分配机制是指社会分配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按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第三次分配是指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等多种互助体系,对政府调控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要分配收入首先必须创造财富。广大劳动者生产创造的财富。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规模。为了有利于财富创造和社会和谐。决定收入分配的最主要依据,应该是劳动贡献的大小。有利于财富创造的收入分配,还必须有利于社会和谐,应该把社会和谐作为收入分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知识长廊     
《党的建设》2007,(1):56-56
·你知道吗·什么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从分配起点、分配原则和分配结果三方面体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重新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根源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没有真正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表现在劳动报酬低、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权重小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社会公平分配,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9.
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在分配正义视域下的精神财富具有无形性、非排他性、可复制性的内在属性,这些性质决定着精神财富能否实现分配正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精神财富是服务于资本阶级的,伴随着异化劳动而产生的精神财富具有利己性和排他性。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精神财富才能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内在属性,才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讨精神财富分配正义的实践路径才有意义。新时代促进精神财富的分配正义需要强化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生产,增加人民的自由时间,创新精神财富交流与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市场调节的工资待遇等初次分配,存在差距扩大化与某些不公的问题;政府调节的社会保障等二次分配,存在覆盖面不足与力度不够的问题。第三次分配是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弊端,以及弥补第二次分配不足的重要社会分配方式,是托起社会的第三只手。全民普及慈善行为,减少贫困与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 《新湘评论》2010,(15):62-63
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生,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方法。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中(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同这种公社一起或带着它的非常明显的残余进入历史的),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已经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  相似文献   

12.
分配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诉求。实现分配公正既要强调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基础地位,也要高度重视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第三次分配是以实现分配公正为价值诉求的一种特殊的分配方式,是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政府在社会利益的调节分配中,必须坚持公平的政策导向。但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政策尤其是收入分配政策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视不够,导致收入分配政策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缺失。公共政策公平导向性的缺失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固化为一种社会结构。为更好的实现收入公平,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在破除这种固化的政策结构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国内消费乏力等等,笔者在此基础上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领域提出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梅宁华 《学习月刊》2010,(19):45-45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下降主要有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在发展战略上,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大企业发展太快,虽然其创造的财富较多,但容纳的劳动力较少,技术代替了劳动,这使劳动参与财富分配的比例下降,而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则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6.
青连斌撰文指出,造成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一、历史因素造成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分配悬殊;二、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可避免;三、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对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凸现;四、体制不完善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提供土壤;五、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  相似文献   

17.
对于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种种矛盾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分配差距.主要是指分配的结果。另一是分配不公.指的是对造成分配不平等结果原因的判断。这两个问题.存在于所有经济体制和所有发展阶段。有所不同的是.在当前的中国.分配差距往往与分配不公高度关联。而分配不公.又与现实收入分配秩序的不太规范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于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种种矛盾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分配差距.主要是指分配的结果。另一是分配不公.指的是对造成分配不平等结果原因的判断。这两个问题.存在于所有经济体制和所有发展阶段。有所不同的是.在当前的中国.分配差距往往与分配不公高度关联。而分配不公.又与现实收入分配秩序的不太规范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社会 ,财富分配采取价值分配的形式 ,其内容则是使用价值的分配 ,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是因为它们都是使用价值的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最基本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 ,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使人们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资产收入的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隐藏着无法回避的分配公正风险。作为一种基本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的分配公正观是一种进行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时的共同性逻辑范式。在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以生产正义为根本前提,以劳动平等为价值规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旨归的分配公正观。在这一认识框架内,人工智能与分配公正的根本问题在于智能时代的“财富分配悖论”,其根源于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表现为持续加剧的生产非正义、劳动不平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使“无法回避”的分配不公正得以真正扭转的唯一出路是当人工智能一出现这种全新的伦理风险时就跳出资本逻辑并对此彻底批判,重构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价值,将分配的形式体系转变为创造的实质呈现,实现人工智能的真正社会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