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民族问题与区域性问题作为边疆治理中的主要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当前,只有认清边疆治理中民族问题和区域性问题的现状、区别与联系,及时更新传统的边疆治理思维,对民族问题和区域性问题加以调适和整合,才能更好地适应边疆治理的"新常态",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达到边疆善治。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在一定社会生活交往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是现代国家政治与社会不断互动、演化的复合产物。边疆地区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回归到边疆地区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进入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国家治理的转型、社会发展的变革、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塑造了边疆社会政治生活新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超拔于社会日常生活的抽象国家意识形态,必须融入边疆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使其成为“自然而然”的情感依恋。党和国家要积极寻求将国家意识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根植于边疆社会个体生活的国家信仰与价值诉求、推动边疆社会振兴发展以增进个体对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自信。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疆域之边缘性部分的边疆,是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经过主观认定而确立的,是构建的产物。边疆的构建、调整和治理都受到既定边疆观念的深刻影响。边疆观念是国家总体治理中地理空间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自秦汉之际确立边疆之后,便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边疆观念。边疆观念不仅对边疆的确定、调整和治理发挥着重要影响,而且自身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形成了一个边疆观念演变的过程。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内部状况和外部形势,需要对传统的边疆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相应的调整,构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边疆观念,进而形成恰当的边疆战略,从总体上规划国家发展的地理空间格局,促进边疆治理和国家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施什么样的语言政策,关系到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整合与边疆安全治理效果。文章基于历史政治学的分析范式,考察新中国成立后X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语言政策在边疆安全治理实践中的作用机理,表现为语言同质化程度与边疆安全指数呈“U”型的关系变化特征。X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大体经历了“生成—转型—巩固”的过程。在生成阶段(1949-1978),“以民语教学为主,加授汉语”的传统模式并没有对边疆安全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转型阶段(1979-2000),随着系统环境的开放,边疆安全治理的困境也逐步显现,倒逼中央政府提高国家通用语言在双语教育中的权重;到了巩固阶段(2001-2019),随着双语教育政策设计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边疆安全困境有所缓解。作为该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民族边疆地区的居民对该政策的调整会做出相应的能动反应。最后,文章对以国家建构为核心旨趣的历史政治学范式在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议题研究中的适用前景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降的中国边疆研究历经了从传统的华夷观、天下观到近代民族国家边疆观的视野转换。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本世纪初,几代中国学者围绕中国边疆史地、边疆治理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边疆学的建构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诸多原因,导致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视野转换并不彻底,尚未摆脱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数千年的中心—边缘视角,也就难以与国际学术界形成严肃的对话和交流。过去三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兴起的跨国史、全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应该可以成为中国边疆史和边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而近年来一批优秀成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边疆研究正在向跨国视野和全球眼光转换。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不会使国家和民族利益边界消失.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涉及国家与民族利益、领土与主权等各方面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大.认真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我国行政管理应采取的对策是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建设就是一个由中心(或内地)不断向边疆渗透整合的过程.现代化和全球化毫无疑问把边疆卷入其中,边疆地方政权对国家制度的融入以及融入过程中的冲突和调适是边疆政治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思考,不仅可以为我们研究我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边疆政治问题提供理解思路和相关材料,而且为我国边疆政治学的深化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代民族与现代国家这两个复杂的概念背后各自持有一套价值旨趣和伦理规范,导致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难以完全重合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而这两种认同的矛盾直接引发了诸多国家治理的难题。同时,在全球化的强力冲击下,“公民”概念也无法继续作为一种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中介,必须探索一种团结多民族国家全体国民的新路径。而对以“文力”为代表的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基因的概念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非我族类”思维惯性的国族整合之道。同时,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有助于形成一种非“民族国家”模型的国家理论,这种新的国家理论指向的是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9.
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治理问题上,多民族国家维护和追求统一常常通过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来实现;而多民族国家要在这种统一中维持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则需要对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认真对待.如果说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在概念上的分离是认识民族认同独特性的必要,那么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在事实上的同一为加强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安全包含四重维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主体、民族个体主体、国家主体和类主体(人类社会)的文化安全都带来了挑战,对此,应从培养少数民族主体文化创新人才,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处理好开发利益分配和加强多学科实证研究等方面化解之,以期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平 《政治学研究》2020,(1):32-44,M0003
突破中国民族话语中以“民族”概念专指少数民族的思维的限制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民族”概念最早形成于欧洲,指的是具有国家形式的人群共同体。这样一种与国家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具体表现为国民的共同体,是在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形成后便将形成过程中经历的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等蕴涵于自身,使其成为蕴涵一系列社会政治机制的人口组织形式,并为欧洲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民族”概念的使用范围拓展以后,不具国家形式的各种历史文化共同体也被以“民族”概念来指称和描述,从而使民族的种类迅速增加。这样的民族共同体又对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治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国内和国际政治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如此形态多样和影响深远的民族现象,政治学者不能漠然视之,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关注和研究。由此形成的民族议题,既是政治学理论和知识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解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和发展及政治学知识体系完备和创新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2.
整合边疆政治,使边疆与内地在近代化背景下进一步融合,是南京国民政府实现民族国家构建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南京国民政府分别将甘肃分设宁夏、青海,内蒙地区分设察哈尔、热河、绥远三省,西康亦设省,是民国时期边疆行政区域的重要变革。南京国民政府这一行政区域新规划的实践,与社会舆论切合,客观上消解了边疆地方实力派的压力,起到了制衡与牵制作用,有利于推动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社会控制,提高边疆各省区的行政效率,并通过空间管理的重新布局抵御外国势力的干涉,是国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的体现。但由于国民政府对边疆控制的有限性及谋划不周全,一些边疆地区新的行政区域规划,反而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是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民族和谐、区域和谐、边境和谐、文化和谐、发展和谐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特殊的内涵要求,实现这些方面的和谐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必须找准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再加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这些都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问题特殊性的认识路径出发,研究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人阶级的特殊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民族主义的欲火烧遍世界各地,一批新生的民族国家在燃烧中奋而崛起,当代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而民族国家仅是一种国家形态,在其构建起来之后,国内仍然会存有多元的民族构成,同时,由于国家形式的确立,国家的边疆也就随之而形成。缘此,为实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着眼于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民族的概念并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但是对不同类型的民族进行了区分。在社会分工的推动下,新的民族开始形成,并与民族国家形成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和民族融合有机统一于民族国家建设中,而单一制的民主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建设的结构形式。同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也需要从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转变,进而加速了原有民族国家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前两节从理论上讨论了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构建的一些基本概念。作者认为,尽管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纯粹的”民族国家,然而,只要多数国民认同为一个民族,效忠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常的、稳定的民族国家了。文章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民族国家构建是一个长期且无终点的过程,其目标和方向是同质化、国族化;而国家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和文化认同,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文章还指出,“民族国家构建”还可以分为“构”和“建”两个部分。一个国家只要建立起来,“构”就基本完成了,而“建”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目的是要努力使这个国家不断向理想的“民族国家”靠近。文章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分析和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包括土耳其、美国、印度、前苏联、前南斯拉夫、阿拉伯国家、南美国家,还讨论了跨境民族、国家移民与民族国家构建的关系。文章最后两节是关于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方式,中国民族国家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少数民族动员型政治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多民族省份,政治参与对于少数民族利益的表达、实现和维护,对于国家政治体系在民族地区的贯彻,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对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疆治理是国家对边疆问题的解决,在世界边疆发展史上,美国对西部边疆的开发与治理是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综合性的边疆治理实践。美国的边疆开发与治理不仅对美国自身的发展和强大,而且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分析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反思其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当代的边疆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边疆问题呈现复杂态势,如何治理好中国边疆已成一个重大课题.基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前苏联边疆裂变的大致经过、前苏联在治理边疆民族问题上所实行的政策入手,探讨前苏联边疆治理的教训和启示,以期望有益于我国的边疆治理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