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宁晚枚 《学理论》2009,(5):38-39
德育的合理张力在于理性与感性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在不断总结、借鉴和整合理性德育和感性德育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把道德灌输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式、德育评价诸方面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德育是以灌输为主的外施性方法进行的,很难深入人心,成为受教育者自觉的道德需求,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其根源在于忽视了德育的草根性。因此,必须从认识德育的草根性为切入点,以人的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为依托,深入展开德育草根性的研究,激活灌输性德育的生命力,使其与德育草根性融为一体,实现德育草根性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以解放思想、稳定社会为我国政治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德育与生活之关系来看,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生活是德育的内容、生活是德育的归宿.德育在其产生之初是完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后来却与生活逐步分离,大致依次经历了德育专门化、德育学校化、德育系统化、德育课程化、德育智育化、德育知性化的过程,成为知性德育.德育与生活的分离违背了德育的本义,从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德育是必须与生活合而为一的,克服当代德育的缺陷,使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使德育重新回归生活,使生活全面渗透德育,达成德育与生活的合一.  相似文献   

4.
王复平 《学理论》2009,(18):216-217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又在于它本身的系统性。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利用众多途径、方法、形式,才能逐步完成这项大工程!高校德育实效性与德育课程途径、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关系。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彰显注重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5.
赵晓明 《学理论》2009,(24):3-4
“和谐德育”理念的提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建设本质的要求。文章探析了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观点,并根据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要求,依据辩证法内在规律性,提出了当代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金世红 《学理论》2012,(6):142-145
"教育即生活"作为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其对教育与生活二者间密切关系的一种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德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就实质而言,其教育思想是"道德教育"的思想,"教育即生活"即"德育即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德育意蕴为反思中国中学德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推进德育目标的现实化、促使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从而为进一步凸显德育方式的人性化、实现德育途径的开放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建明 《学理论》2009,(25):225-226
德性培养是高职高专两课的基本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教学工作。两课理应承担德育为首,以德育人的责任,其德育功能和德育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就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25)
德育实践体验是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设计、实施体验环节,提升受教育者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消化的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是品德内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德育认知的根源。德育实践体验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把德育实践体验纳入德育过程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薛娟 《学理论》2013,(17):395-396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和特征,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校的德育在进行内容和观念变更的同时,必须进行方法和途径的创新。对中西方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研究后,提出建议:从单向灌输型转向双向交流型;学校德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进行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式教育。  相似文献   

10.
"生活化德育"是在应对当前德育实效性差问题时对德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思考,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文章主要对"生活化德育"的内涵、现实性进行分析,深化对生活化德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研究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出现了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途径和方法基本雷同,德育管理和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从构建德育目标机制、德育内容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管理制度机制以及评价监督机制这五个方面探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符合国情的德育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儒家历来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本文探讨了儒家追求圣贤道德至善的德育目标,与法家避忌道德最坏的德育目标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了儒家德育目标对当代德育目标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6)
德育三课堂是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德育三课堂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德育,其中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德育第一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第二课堂,网络德育是德育第三课堂。该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生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在遵循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下,从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三个方面着手,把三个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又在于它本身的系统性。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利用众多途径、方法、形式,才能逐步完成这项大工程!高校德育实效性与德育课程途径、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关系。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彰显注重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15.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大学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认为,德育回归生活是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生活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德育要走向生活,实现生活化,追求美好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  相似文献   

16.
姚海涛  罗军强 《学理论》2010,(5):144-145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院校数量增多,学校规模扩大,办学特点鲜明,高职教育德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德育研究亟待加强,应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德育经验,树立德育新理念、创建德育新模式、建设德育新课程、构建一种德育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赵丽娟 《学理论》2012,(18):98-99
隐性德育方法是指将德育目的、内容、主题等隐藏或渗透于环境、文化、交往、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在提升其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内容丰富的春节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调节关系、鼓励精神等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在春节期间",说教"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感染教育可成为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关于德育地位、内容以及原则方法的论述,形成了系统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认真贯彻"德育为先"的理念具有主要的启示意义。坚持德育为先,就需要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前提下,注重德育理念、德育内容以及德育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和谐德育"理念的提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建设本质的要求。文章探析了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观点,并根据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要求,依据辩证法内在规律性,提出了当代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德育模式就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当代西方对德育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四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德育模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应深入认识和研究西方的德育模式,提高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