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存神尽性 以上所论是<正蒙注>的心性论观点,现在来看<正蒙注>存神尽性的功夫论.船山在对<正蒙>的太和篇的解释中,在许多横渠论天道的地方都转向了人道的解释,如他在对<正蒙>"不如野马纲缊,不足谓之太和"的解释中,便特别提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肖太和之本体":此言体道者不于物感未交、喜怒哀乐未倚之中,合气于神,合神于性,以健顺五常之理融会于清通,生气变化而有滞有息,则不足以肖太和之本体,而用亦不足以行矣.(太和)[42]  相似文献   

2.
西方诠释学的理论表明,含义与意义是文本诠释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内容,它们分别标示着诠释的知识性向度和意义性向度.皇侃的<论语义疏>汇存了汉魏六朝近五十家<论语>注释,作为对<论语>的不同诠释,其中汉儒的注释侧重在<论语>的"含义"一面,玄儒的注释则侧重其"意义"一面.由于知识与意义两种诠释向度的不同特点,汉儒对<论语>的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积累,玄儒的诠释则在意义性向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深层义理.  相似文献   

3.
李华 《学理论》2013,(15):29-30
自孔子始,先秦儒家都有着"反求诸己"的情愫,他们恪守着君子的道德准则和修身方法,着意于探讨孟子"反求诸己"的意涵。以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名家注孟、解孟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反求诸己"与"薄责于人"的比较,而后落归于孟子的"心性论"的理论架构。最后探讨了"反求诸己"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诗经>学体现出"心性义理"的价值取向,通过解读<诗经>来获得"治心途径和天地之道".作为理学家,探讨"理"或"天理"的特点,指出"理"或"天理"的普遍性、根本性、伦理性,乃是张载<诗经>学思想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十分重视在人们幼年开蒙之际对人施加影响,以促使其良好观念和行为的养成。"养正于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当今社会存在许多训蒙失当的现象,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如今启蒙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古代"养正于蒙"思想中的很多合理因素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汲黯字长孺,汉代名臣,<史记>有列传.其祖先是六国时的一个小国韂国的国君,至汲黯是第七世,"累世为卿大夫". 汲黯的性格,是相当有特点的,有很多成语,如"后来者居上"、"内欲外王"、"不足以辱天子之使"、"卧而治之"、"不冠不见"、"招之不来,麾之不去"、"刀笔不为公卿",等等,都是出自他的笔下,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与汲黯同朝,太史公说汲黯:"以‘高学'著称于世",这在<史记>中,是难得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劳动、生活和爱情的诗意记录,分析其诗歌美学特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秦风.蒹葭>历来被称为"最得风人神致"的"千古怀人之作",其意象、情境、辞章和象征意义,在凄清婉约问摇曳着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龚世学 《理论导刊》2008,(3):113-115
"天"的原型意义,在中国古代神话典籍中,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天不是神圣独立的,天由人制造并附属于人;天是"物",存在缺陷,有破碎的可能;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是绝对真理的象征.由此可见,中国先民对于天的观念是变动不居的.同时,此种观念必将成为一种潜存的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对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的阐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纯正明晰畅达,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坚实挺拔、刚健遒劲之骨架及文辞."风骨"就是指既有挺拔道劲刚健的文章结构,又有纯正精炼畅达的语言,从而使主观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明显是以"气"和"力"为主要特征的.  相似文献   

10.
三、<殷先公先王考>和<续考>:熟练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王国维成熟地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重大成果,是1917年初先后撰成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两文.因其所运用的方法缜密精当,解决的问题重大,为研究者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故成为近代史学史上意义重大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人文学科环境下,楼观有三重意义:关伊的结楼之观、老予的高楼之观和道家的居楼之观.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发生学的演进过程,也是思想史由个别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意义逻辑.<老子>与希腊-欧洲哲学比照,其文本的思想成果和文史意义更显独特.  相似文献   

12.
假如我们从日本人远藤隆吉1900年撰写的四卷本<支那哲学史>(汉译为<中国哲学史>)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假如我们从谢无量撰写的<中国哲学史>(1916年9月印刷)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有将近90年.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外学人出版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专著,发表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论文,现在却突然出现一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讨论,且一时间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是很耐人寻味的.假如讨论的结果是"不合法",中外学者约一个世纪的辛劳,岂不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似文献   

13.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其中"内篇"是七篇,"外篇"是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相似文献   

14.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界对相关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而以"家政文化"概括这些与家庭治理相关的内容,更具有整体感、包容性和规范化。"家政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义重大,是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治之基石。近年来,"家政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它承载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人类为了发展付出一系列惨痛的代价。发展伦理学直面时代问题,对"发展天然合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缺陷。在发展伦理视域中,"发展"是整体、可持续、有价值的发展,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一切人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发展伦理学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作<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此,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平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上善即最善,指最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其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央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宣言>译文的修订工作,原译文中个别地方不符合原意,需要作修改,但关于"消灭私有制"、关于"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翻译是完全科学的、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皇侃<论语义疏>里面的"性情"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比较何晏、王弼和皇侃的性情论,指出皇侃的新思想,及其对何王二人性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此体现中国哲学史学术思想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异化之异化论的构图是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为基始、在同一概念范畴内建构的三重各有特定语境的哲学图示,在每一重特定语境中对"异化"进行特定的理论建构和思辨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