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欧国家向西方举借外债是七十年代初国际上实行东西方缓和的产物,而前南斯拉夫举借外债的时间更早一些。 前南斯拉夫从1947年到1991年共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贷55亿美元,使用世界银行90个价值为60亿美元的贷款项目。到1991年底前南斯拉夫所借外债约为145亿美元。 波兰1970年以前基本上不欠外债(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的外债除外),1971年欠西方债务10亿美元。从1972—1975年实行扩张的投资政策以后,外债急剧增加,1975年外债已增至84亿美元。到1987年12月,外  相似文献   

2.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882年第2期)作者是贝尔格菜德大学法律系教授,他在本文中主要根据宪法分析区(公社)在南斯拉夫宪法制度中的地位。区是基层的自治和社会政治共同体,是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基础结构。作者回顾了南斯拉夫地方共同  相似文献   

3.
南斯拉夫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对外经济开放,但真正得到有效的全面的贯彻,那是在1965年经济改革后。南斯拉夫在对外经济开放中,一开始就强调全面开放,即既向西方开放,也向东方开放。无论对西方或对东方开放都遵循南共一贯坚持的不结盟政策。也就是说,它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集团或区  相似文献   

4.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982年第2期)作者首先提出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运转,特别是自1965年分权改革以来是否形成了促使收入差别扩大的倾向。本文就是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接着,他介绍了南斯拉夫的收入分配情况。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直到七十年代,南斯拉夫被认为是危机四伏的共产主义集团中的一个例外。对这一情况的解释有几点理由,一是1948年铁托和斯大林之间的分裂,它显示出在拥护社会主义和列宁的同时,不受莫斯科的控制是可能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破坏了东方集团的团结。第二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使铁托的南斯拉夫享有声望,即不结盟运动及南斯拉夫在其中的倡导作用。第三个理由是,南斯拉夫象征着苏联模式的国家社会主义和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它是通过经济自主和分权管理来实现的。这一点特别受到西方左翼的青睐,同样也受到东方许多共产主义改革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东欧欠西方600亿美元的巨额借款对经互会每一个成员国都是一个包袱。债权国在发放新贷款上裹足不前,只有保加利亚、捷克和苏联对西方银行家仍有吸引力。东欧大举向西方借债开始于70年代。其目的是借外债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建立现代化工业,并以其产品向西方出口,以偿还债务。可是世界经济衰退加上他们本身经营  相似文献   

7.
科索沃冲突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背景。在冷战期间,南斯拉夫是东西方之间的缓冲国,东西方都竞相拉拢南斯拉夫,科索沃局势相对保持稳定。尽管早在七、八十年代,北约在模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反核战争演习中,就已经把科索沃作为假设的冲突发源地;但在表面上,西方还是尊重南斯拉夫的领土完整的。冷战结束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及北约的东扩,欧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欧国家加入北约,使北约的东北部前沿推进到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北约的东南边界则与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  相似文献   

8.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982年第2期)南斯拉夫是一个分权自治的联邦国家。在南斯拉夫,调节法令和自治法令是由各级行政当局制定的,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议会、联邦执行委员会、社会政治共同体和自治组织是制定调节法令和自治法令的机关,同时还在行政上负责监督法令的执行情况。作者认为,自从1963年建立联邦宪法法院和各共和国法院以来,法律监督得到进  相似文献   

9.
近来持续十年的南斯拉夫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和欧共体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试图阻止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促使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继续进行,避免使南斯拉夫危机的进一步国际化,因为南斯拉夫正在成为欧洲局势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在相互关系中已积累的种种问题(为萨格拉布大主教、红衣主教斯台彼纳克案件以及南斯拉夫方面指出的,因梵蒂冈对南斯拉夫内部事务的干涉),1952年12月5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与罗马教廷断绝外交关系,中断延续了14年。1966  相似文献   

11.
一百多年前,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经预言过,二十世纪将是民族的世纪。不幸的是,历史被这位伟人言中了,前南斯拉夫便是佐证之一。从1981年以来,南斯拉夫接连出现民族冲突,致使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昔日和平的南斯拉夫已成了今日各民族自相残杀的战场,成为世界公众注目的热点之一。为什么南斯拉夫在短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呢?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四十年代末南斯拉夫和苏联发生过严重冲突。五十年代中期南苏关系恢复和改善后,南斯拉夫坚持不返回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一如既往地捍卫独立自主原则和对世界事务的公正立场。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苏联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阿富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南斯拉夫毫不留情地批评苏联的错误政策。然而,饶有趣味的是,除苏南冲突时期外,南斯拉夫和苏联积极发展了并且正在发展正常的、甚至称得上良好的经济关系。自1974年到今年,苏联一直是南斯拉夫对外贸易的第一号伙伴。这是值得我  相似文献   

13.
巴基斯坦前驻南斯拉夫大使科里希在南《国际事务评论》杂志上撰文认为,把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归因于没有解决好多民族社会问题过于简单化,而且将两国拿来比较也不恰当。南斯拉夫是一个比苏联开放得多的社会,而且早在戈尔巴乔夫登上政治舞台之前就在经济上走上分权之路。什么原因使南斯拉夫解体呢?主要是南斯拉夫最后一部宪法撒下了解体的种子。在铁托领导下,南斯拉夫有三部宪法:第一部宪法于1946年产生,它创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它以苏联中央集权制为模式。第二部宪法于1953年制定。它受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压力的影响,他们要求有一部联邦的宪法,国家名称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共产党集中控制的权力转移到联邦各成员手中。但是,在这一制度中,联邦仍旧没有被剥夺主要权力。第三部宪法于1974年产生。这部宪法是为铁托所制定的,因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学术界对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改革的介绍和研究,不足十年时间。对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总的评价,大多数人是认为不可取的。原因在于总体改革思路的错误,以自治社会体制为原则的改革方向,放弃了国家所有制,不符合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方向,不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经互会成员国和南斯拉夫间的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在1956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代表们首次出席第七次经互会会议时奠定的。1957年建立了第一个波兰和南斯拉夫政府间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而在最近几年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也成立了类似的委员会。政府间的这些委员会在许多方面过去促进,现在还在促进南斯拉夫和社会主义大家庭各国经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的卡德尔大学国际关系系教授博科·布萨尔认为,构成南斯拉夫目前局势有经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许多互相交叉的原因。然而,在许多不同领域中,基本的问题是平等问题,也就是不受约束的合法权利。当然,各民族的平等问题很难脱离经济和人权问题。南斯拉夫联邦长期来一直谋求保证各民族的平等。有了1974年宪法之后,主权的拥有者是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7.
在南斯拉夫,八小时以外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很多。从事第二职业的人都是自愿自觉的。道理很简单:这是增加收入的一个机会。从另一角度来讲,它为愿意用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的人开辟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有时候,人们谈到南斯拉夫时,喜欢用“国穷民富”来概括。从南斯拉夫的整个经济状况来看,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较高,外债较多。但是从南斯拉夫人的一般生活来观察,大部  相似文献   

18.
萨格勒布大学教授杜尚·比兰季奇在1989年3月对记者的谈话中说,“目前南斯拉夫尚未对社会发展方向作出选择。我们既不能恢复连苏联人自己也正在放弃的苏联模式,也不能恢复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而自治模式又明显发挥不了作用,这就是我们的悲剧。”其实,南斯拉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主权债务不只是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一种"中性"政策工具,在历史上,它起源于"国家间政治",本质上所体现和承载的是对一个国家长期稳定与繁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融资能力——大规模、低成本和可持续地吸引全球资本。这种能力关乎每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任何国家都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这一能力不受损害和侵蚀,因此,融资能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作为一国融资能力最为重要的载体,主权债务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国间权力博弈的重要领域。当今全球主权债务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债台高筑,成为债务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积累了巨额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债权,成为债权国。应对全球主权债务格局之变所带来的挑战,是中国对外战略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20.
南斯拉夫的经济稳定问题已为国内外许多人士所关注。我国近年来改革出现的新情况,促使我们对南斯拉夫的经济稳定问题再研究。一、南斯拉夫经济不稳定的主要特征南改革体制,搞活了经济。随之,其波及效应不断显现出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观了高通货膨胀。自六十年代初实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以来,南经济长期处于不稳定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