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21,(8)
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影响着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的传播与认同带来了诸多影响,对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境。本文分别探讨了它的现实意义以及现实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认同的培育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飞速发展,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也给大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如何认识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开展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8,(10)
21世纪以来,信息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网络把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连在一起,让世界各地的文化汇聚。而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本文将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选择接受有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多种文化思潮相互冲突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激烈的碰撞,亟待一种有着核心力、凝聚力、向心力的观念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因而,在新形势下必须挖掘多种方法和途径,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5.
石勇 《学理论》2013,(5):247-24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但也提出了挑战。高校要成为社会文化传承的引领者、先行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结合高校各类活动建设专题网站、及时掌握大学生最新网络思想动态等途径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信息社会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防止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张少山 《学理论》2013,(21):30-31
政治社会化对社会成员的成长、政治的稳定和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因自身特性而对中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导致一些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技能不足、政治价值偏差、政治思想混乱、政治行为失范。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规避对策:丰富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分析和政治鉴别能力;加强互联网管理,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试论校内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柳梅 《学理论》2010,(10):208-209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已经深刻而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作为双刃剑的互联网,也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大学生这个群体,其负面的作用直接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趋利避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以近年来兴起的校内网为切入口,深入地分析它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发展沃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互联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微文化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其无"微"不至的外延使大学生成为微文化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和受众群体。微文化的不断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流微文化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同时,其灰色地带与灰色地带的多元化负面思想阻碍着大学生的进步。微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正相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采取不同措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5)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革命与战争所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源。红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大学生正向的人生理想和奋斗信念,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可以通过多元化宣传、全面渗透高校课堂、充分激发共青团与学校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占领互联网等文化阵地的方式和途径来加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裹挟着"喧嚣与浮尘"弥漫于整个"线上""线下",试图消解、颠覆现代主流文化,塑造全新的价值体系,其对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造成不容忽视的挑战。直面现实,高校不能一味简单地对网络亚文化进行粗鲁、盲目的打压,而应当从改善教育民生需要、构筑网络阵地、畅通对话渠道、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骨干大学生代表着学生中的精英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对策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对文化的态度。经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内存在骨干大学生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参差不齐、高校内部对骨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与引导薄弱等现象。提升文化自信,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高校而言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双方应提高认识,同向而行,共同促进文化自信的增强,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徐伟琦 《理论导刊》2020,(1):124-128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变革,要求其必须重塑思维、放大边界、重构话语和革新模式。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传统权威与开放生态的偏离、限量输送与海量信息的错位、限时供应与随时在场的位移、闭环教育与环环连接的相悖等窘境,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更新上建构"互联网+"思维方式,在跨界融合上建构"互联网+"新型体系,在话语重组上建构"互联网+"互动模式,在树立典型上建构"互联网+"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15.
李孝节 《学理论》2013,(13):188-189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了继QQ聊天、博客、人人网之后中国互联网的新热点。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更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效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网络发达、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网络职业测评,可以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比较优势及职业发展路线,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选择都有引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于静  刘健  杨惠敬 《学理论》2013,(21):32-33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政治表达亦产生"双刃剑"式的影响。网络激发了大学生政治表达参与热情,提升了政治参与意识,但也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应构建个人——高校——社会全方位的引导策略,确保大学生网络政治有序表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着多维矛盾,即: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内涵认知肤浅性,专业学习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学习消极性,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强势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弱势性。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若即若离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应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孙晓芳  傅亚斐 《学理论》2012,(16):283-284
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逐渐加深,尤其是各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建设显得极其重要。基于互联网对大学生个性的不利影响将其划分为四种消极的类型,并就这四种表现类型作主要分析,对造成各种个性类型的原因作了客观的解释,借以纠正和引导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模式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推动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逐渐进入到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之中,掀起了一股智慧学习的新潮流,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因势利导,改革和拓展党建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实现移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技术与党建工作的充分融合,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