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建设数字乡村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数字乡村治理则是对传统治理格局与流程的系统性改革,理应放置在治理变革高度予以整体性反思。借助结构功能理论,立足“结构-功能”视角可从源头检视数字乡村治理的新动向与新表征。整体看来,数字乡村建设有效促成了乡村治理结构调适,涵盖“结构显性化”“结合性形态”“多任务并行”“便捷性回溯”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数字乡村也凸显了更富现代化色彩的治理使命,强化了乡村治理的功能表达,发挥出数字治理在“任务公开”“资源节约”“效能提升”“沟通优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结合数字乡村治理诉求,精心设计柔性数字治理结构、积极拓展数字乡村治理功能、探索推广多向度数字治理模式和有效激活主体高质量参与,都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数字乡村治理变革。  相似文献   

2.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基于乡村振兴调查数据与实地调查资料发现,村规民约在实行中存在不足,将村规民约视为管理乡村的制度,忽视了村规民约的社会组织功能;村规民约在实践中受到行政力量的较大干预;契约性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比较分析了“乡约”与村规民约存在的一些共同的特征,基层性、政府的干预、村民的教化及遵从,构成了村规民约实践的先天缺陷。基于“三角模型”对实践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可以从村民、村民自治组织以及政府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村规民约的实行。  相似文献   

3.
于秀玲 《当代广西》2013,(10):22-22
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对我们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地方良好形象都是一次难得契机。与城市环境相比较,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确实还存在着脏、乱、差现象,这既不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对外树立良好发展形象。所以,我们要借此契机,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环境意识,做自觉保护、改善环境的主人,让村民变“要我清洁”为“我要清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信奎 《前沿》2008,(10):108-111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历经了县政乡治模式、人民公社体制、乡政村治格局三次大的变迁。目前“乡政村治”模式面临行政化、权力二元化、城市化等诸多挑战,从“乡政村治”向“县政乡社”模式转换是一种必然趋势。乡镇直选、村庄合并、农业税免除及乡镇机构改革等实践使“县政乡社”模式从构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5.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提出了“五个振兴”科学论断,为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战略目标和路径。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散、小、乱、低等组织化程度差的实际,探索完善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社会组织为支撑、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森 《人民论坛》2023,(17):104-109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即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社会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居于主体和核心位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乡村社会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愈发凸显,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思想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社会建设路径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亦持续显现,成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动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面临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内卷化”、公共服务“碎片化”、思想文化“离散化”、生态环境“低质化”、社会治理“悬浮化”,给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带来严峻考验。通过加强社会组织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思想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探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梦     
正"地上的一切,一层层屋遮了;山上的,一叠叠青掩了"……每每读着朱自清的《静》,脑海里就会出现童年时的外婆家的院莆,像版画一样把这"恬静"刻在了我心上。前年的夏天,我曾在英国中部的小城小住过些许日子,竟然仿佛回到了孩童时的外婆家。不得不经常思索着,这是城市还是乡村呢?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曾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从住处驱车到小城中心只需十几分钟,一路上,车窗外一片片田园风光闪过,住户人家星罗棋布,宅院大小不一,皆是红砖砌墙,净白的窗纱,木栅栏或门廊前盛开着浓密的花丛……是那样的熟悉,似曾相识,渐渐地与我的外婆家"开窗面场莆"的院子重叠在一起。岁月给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  相似文献   

9.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期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开发有力、高潮迭起的发展势头,结合中央的“精准扶贫”精神,乡村旅游正在引领旅游产业的新时尚,乡村旅游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低保家庭脱贫致富,创造就业机会,走上通往全面小康的“发家致富路”.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实践者,是推动党的“三农”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从制度上、思想上发力,从“选、培、管、用”四个环节入手,打造干劲足、实力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理应在助推乡村发展的同时肩负起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就内在逻辑而言,乡村有效治理能够充分赋能共同富裕,不仅能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内驱动力,而且能够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塑造良好环境、奠定基础保障。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化”、多元主体治理“离散化”、数字乡村建设“悬浮化”、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等现实困境制约了乡村有效治理赋能共同富裕,影响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推动乡村有效治理赋能共同富裕,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是核心所在,发挥主体共治优势是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重要抓手,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是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孙家寿 《世纪行》2009,(8):22-22
一、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思路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把“三废”(粪便、秸秆、垃圾和污水)变成“三料”(肥料、燃料、饲料),以“三节”(节水、节肥、节能)促进“三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真正做到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利于系统整合.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面对乡村治理的冲突与困境,方方面面不是没有过各方面“突出重围”的尝试.但大多数努力收效甚微.甚至付诸东流。根子在于其偏离了乡村治理结构转型这一根本途径,陷入既费力又无效更无望的各种迷途。探索乡村治理的出路,必须走出治理方式上的误以“思想素质”为根本、误以“典型治邦”为坦途和误以“指标命令”为利器的三大传统误区。  相似文献   

15.
王维峰 《群众》2020,(2):37-38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铜山区按照徐州市委的统一部署,着力构建以基层党建为统领,法治、德治、自治协同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崭新风貌。2019年12月,全省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现场推进会在铜山召开,汉王镇和柳泉镇北村分别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称号。党建统领,提升乡村治理“凝聚力”。坚持把基层党建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真正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工作优势。一是全领域建强组织体系。按照全面覆盖、全面加强、全面融合“三个全面”的要求,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强四促”工程,实施一批贴近实际、反映民生的“书记项目”。  相似文献   

16.
廖义军 《前沿》2006,(7):76-78
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一个热点。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史,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十一五”期间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依托城市的城郊农家乐型;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依托特色村寨及群落的乡村深度体验型。  相似文献   

17.
谷永清 《求索》2008,(5):215-2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事中国乡村防疫建设的有两股基本力量。一是政府系统,二是社会精英。政府设置的县乡卫生行政机构,在为乡民提供传染病防治设施、普及防疫观念的同时,也增强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乡村建设派等知识精英也将卫生防疫列为拯救乡村的重要手段,并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其中不少为政府所采纳,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与传统社会不同,体制内的“士大夫”和体制外“士君子”对举办防疫的分歧并不大,他们相互依托,围绕着乡村卫生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这不仅推动了现代卫生事业的发展,扩大了科学精神对下层社会的影响,增强了普通乡民对个体生命价值及公共利益的关注,而且有益于社会转型和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8.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范德珩 《群众》2023,(12):31-32
百业农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未来五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泗阳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占比达到11.13%,素有“杨树之乡”“青虾之乡”“棉花之乡”的美称。近年来,泗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连续三年获评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上榜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一幅“平畴沃野、桃果飘香、林海绿都、灰瓦白墙、河清湖秀、陌上泗阳”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湘西苗族乡村治理发生了巨大变迁。改革开放以前,国家主导乡村治理,实现了乡村社会重构;改革开放后,国家正式制度与乡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实现“双轨并治”,各自发挥治理优势;新时代以来,在国家治理指导下,乡村社会启动实施“共治共享共建”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这一变迁轨迹对于未来民族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启示:党和国家是引领民族社会治理的强大力量;在国家治理的规划下,实现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少数民族乡村善治的重要保障;维护民族团结理应成为我国治理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