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古以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直被奉为做人的准则,圣人孔子就一方面要求“日三省吾身”,严于自律;另一方面则提倡宽恕对人。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便拈出了一个“恕”字。而后人也一直认为“宽则得众,能下人自有志,能容人是大器。”而愚总觉得“严于律己”固然必要,但“宽以待人”则不可一律而为之,有时“宽容未必总是美德”。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船山)先生晚年总结“六然”修身格言: ①自处超然。对待自己超凡脱俗,对生命历程超然达观。②处人蔼然。宽以待人,正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在一些场合听到、在一些文章中看到某某领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褒扬之语。毋庸讳言,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做到时时事事"严于律己",能够在群众面前做好各方面的表率,同时,对下面的同志又能够宽大为怀,这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宽以待人"必须有"度"。所谓"度",就是事物的分寸或尺度。就"宽以待人"而言,即是说对同志的宽大为怀,必须视其具体情况该"宽"的则"宽",该严的则严。比如对下属同志身上偶尔出现的非原则性的、无碍大局的小问题或小毛病,作领导的当然应该高风亮节,以宽大的胸襟,从团结和爱护同志的愿望出发,能原谅的就要尽可能地原谅,可不计较的就不要过分地去计较,这是讲原则前提下的"宽以待人"。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在对待下属同志身上的一些关系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无原则的"宽以待人"现象。比如,有的下属本已违犯了组织纪律、以至违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个别领导同  相似文献   

4.
备课卡片     
现代人的内在美培养爱心有了爱心,你就会去爱人、惜物;分在爱人惜物,心中自然平易近人。如果一心想被爱而不知付出,那就私心太重,别人就会躲避,自然不会觉得你的精洒美丽可爱。谦虚为怀自大、自傲,会使别人觉得你不大容易亲近;你表现得越谦虚,虚怀若谷,人家愈想去接这你。积累知识“口耳之学”人人做得到,听、讲作却会,但要融会贯通可就不易。读书可以改变气质,知识积累越多,人越博闻,行为自然越合乎礼仪。你以‘书卷气”也就会流露出来。体谅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品德。有此品微心胸自会宽大,人缘自…  相似文献   

5.
我看中国教育改革之社会症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教育问题多多 ,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加严重 ,以至“群情激愤” ,有关著述近日也多了起来 ,说明已引起了各方重视。但细读这些满含激愤的口诛笔伐 ,却使人感到多数文章激愤有余 ,冷静、理性的分析则相对不足。对“应试”激烈抨击、提出种种变革无疑是应该的 ,但对教育改革的平稳深入来说 ,仅此则远远不够 ,只有冷静分析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而“乱开方”的危害可能更大。教育的瓶颈“应试”的危害有目共睹 ,但却“屡禁不止” ,说明有其深层原因 ,就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长期严重“失衡” ,“求”一直远远大于“供”。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时下,有的人、有的文章大谈、侈谈领导干部要“多行宽恕”,表现出对领导干部胸怀大度的饶有兴趣,然而笔者对此却颇多另一番感触。 “宽恕”,即:宽容,饶恕,不记旧恶、不计宿怨、宽以待人。这的确是人之美德,应该提倡。只有人人都能付出一点爱,相互同情和理解、相互宽恕和忍让,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才能“洒向人间都是爱”,生活也才能相安无事、平安和谐。我们有的同志,在街里邻居之间、在单位同事之间、在工作接触对象之间,关系都搞得比较紧张,究其原因,除自身德行修养比较差之外,主要的恐怕就是不能与人为善。所以我们的先人早有明训:“宽容饶恕”不啻是美德,更是“聪明人之举”。“得饶人处且饶人,退步行最稳”。([明]冯惟敏《醉太平·家训》)  相似文献   

7.
沐泽 《台声》2006,(10):81-81
随着2008年奥运脚步的临近,人们对北京奥运的期盼也日益强烈,当“新北京、新奥运”被具体诠释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时,“人文”被视为三者中的更高要求,在人文奥运行动的落实方面,“礼仪”被视为了首要突破口。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因而被誉为“礼仪之邦”。早在几千年前,先哲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修身》亦有记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北京2008年奥运会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台湾同胞同…  相似文献   

8.
焦俊霞 《求索》2008,(8):204-205
对于尧舜禅让制时期的天下为公和“病一人而利天下”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尧的“其仁如天”可以“合和万国”;“病一人而利天下”则让我们看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本质区别;“其仁如天,合和万国”则反映了司马迁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用人之道,在于“唯贤”。无论是群雄并争的古代历史,还是不见硝烟的现代商战,都在证明着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所谓“贤”,即道德高尚而才能出众的人,是人中之俊杰,国家之栋梁。任贤使能则事业兴,贬贤弃能则事业衰。“唯贤”作为选人用人之道,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他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作为人大代表更是参政建言、关心群众、扶危济贫、倾力奉献.被誉为“老百姓的贴心人”。他就是河北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天津市龙鑫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邢克实。  相似文献   

11.
新词     
月老族是指兼具月光族和啃老族特质的人。月光族是在每月月初就把薪水挥霍光的人。而啃老族则是经济上依赖父母为生的成年人。之所以不用“吃?而用“啃”,因为“吃”往往是“一锤子买卖”,而“啃誓是“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咬”,年年月月无休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朴素形态的唯物辩证法,一般把自然史和人类史看作同一气化过程。从王充到张载,莫不如此。王夫之在承认此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到人从自然中产生和分化出来以后,“人的类特性”便与动物有“壁立万仞”的区别。“天道不遗于禽兽,而人道则为人之独”(《俟解》),“人之异于禽兽,则自性而形,自道而器,极乎广大,尽乎精微,莫非异者”(《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因而,强调不可“迷其所同而失其所以异”(《思问录·内篇》),反对“过持自然之说”(《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由此,区别于自然史观而展开了他的人类史观。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的乐舞文化观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他不提倡代表儒家思想的“天意不可抗 ,王命不可违”及“君权神受”的雅乐观 ,主张“以人为本”、“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王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的唯物主义理念 ;他重视乐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提倡音乐文化的娱乐功能 ,但否认音乐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古中国,官学不分,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者与官员都属于“劳心”与“治人”一族。但古代真正的儒者做官,则首为“心性之学”,以固“修身”之本,秉承“达己济人”的做人原则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大儒至圣一直教导后学晚生们。要铭记一条向学、为人、做事的“生命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相似文献   

15.
嫉妒这个词在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解释颇多。《圣经》中“嫉妒”叫做一种“凶眼”。而占星术则把它称做一颗灾星。我国辞典中认为,“嫉”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是埋没贤良的人。  相似文献   

16.
如今写文章好像最讲究大,动辄洋洋万言,大有“泡沫经济”的趋势。有的人不愁文章写不短,就愁文章写不长,认为文章越长越有水平,价值也就越高。  其实,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长短,而在其内容,在其有没有创新价值,能否告诉人们更多的信息,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文章的长短要根据内容来定,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文未必累赘,短文不一定就浅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说:“妙论精言,不以多为贵。”有些精彩的短文章,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那些“老太婆的裹脚布———臭而长”的文章,则无论如何也提不起人的精神,引不起人的兴趣。  把文章…  相似文献   

17.
壶口遐思     
壶口遐思王秀英世世代代养育滋润了华夏民族的黄河,一直是我心中最神圣的河流,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壶口瀑布则被誉为“摇篮之魂”。“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其声惊天动地,其势气壮山河。多年来壶口瀑布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观光胜地。前不久,我终于有机...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实力派的关系一直存在不稳定性,这在行政、军事、经济、财政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权力”和“利益”则处于中央和地方实力关系博弈的核心.以柏文蔚的导淮计划及其夭折为例,可以审视民国中央和省府的“权”“利”博弈.  相似文献   

19.
“没头脑”而能当上大官,这才是“真本事”。有这种“真本事”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原阜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傅洪杰就是自称“没头脑”而为人赏识继尔官运亨通的。赏识他的人,则是曾经担任过亳州和阜阳两市市长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这王傅两人的“故事”,可说是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则当代“官场现形记”。  相似文献   

20.
取与舍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人初生时,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取知识,以求内涵。既然长大,则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鱼,或取利禄而舍悠闲;或取权位而舍性命。至于老来,则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时,先得将不必要的行李抛弃;仍然嫌重时,次要的东西也得舍去;再有险境,则除了自己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时,绝对是舍多于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