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随着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心态危机和失衡问题凸显,尤其是负面社会心态的蔓延,如焦虑怨恨、逆反冷漠,仇官仇富等。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应深入考察负面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充分认识负面社会心态的影响,进而科学理性地应对,积极培育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
8问为何强调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精彩语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热点回应: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心态,如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压抑焦虑、空虚迷惘的心态;麻木冷漠、失信失安的心态;怨恨不满、失衡偏激的心态,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王晶雄的文章,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培育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作了阐述,“理性平和”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对于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11,(15):5-5
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  相似文献   

5.
李丽娜 《前沿》2013,(19):159-161
社会心态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根据大学生心理、思想和生活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大学生自我心态调适,增强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意识、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主动自觉地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6.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审视,社会心态是人的感性自然存在和理性实践存在交相织就的心理态势,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并由其所决定的人在心理层面本质对象化的过程、实践和表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社会心态问题日益凸显复杂性和冲突性,对于社会秩序的维系产生着重要影响。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构系统化的培育路径,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推进现代公民心理发展,建构社会共识秩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政》2012,(1):48-48
吉林省九台市营城街道办事处周宝忠认为,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做好基层民政工作的前提。在当前社会转型、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新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倡“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其中“理性平和”这一提法,对于基层特别是乡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在开展各项民政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浅谈国民幸福感与国民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甜 《传承》2011,(24):52-53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而"幸福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国民心态对国民幸福感必将产生很直接的影响。通过重点分析国民心态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低级、庸俗的感性文化倾向,普遍焦虑的心态等,得知人们精神生活的错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幸福感,为此,最后一部分具体阐述了如何构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以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梅苏蔓  王瑞瑞 《传承》2011,(9):52-53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而"幸福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国民心态对国民幸福感必将产生很直接的影响。通过重点分析国民心态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低级、庸俗的感性文化倾向,普遍焦虑的心态等,得知人们精神生活的错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幸福感,为此,最后一部分具体阐述了如何构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以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杨丽英  胡琴琴 《前沿》2014,(15):136-138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连接舆情和文化的重要介质,社会心态在本质、特点、表现形式、功能作用等方面将两者密切联系起来。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要在理清舆情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将文化引领和舆情引导作为社会心态培育的双重路径,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及良性运行,更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眭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影响是多层次的。积极的社会心态,可以引导人们保持理性、责任、客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消极社会心态则具有反向作用。微媒体技术的普及改变着人们社会心态形成发展的既有生态,影响社会成员的普遍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亟须加强对微媒体的认识和有效运用,引导和培育积极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2.
对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布 《桂海论丛》2000,(1):49-51
文章探讨了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指出我国转型期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有整体性、复杂性、趋向性和时代性四个方面从为在社会转型期,理性的、健康的,能顺应社会变革和历史潮流的社会心态必将对社会进步发挥出积极的影响,病态的社会心态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而提出了要调整和优化社会心态,促进改革深化发展的四个方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各种因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结果。社会心态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道德反应机制,道德行为要通过这个反应机制形成。社会心态构建道德行为的起点的六种方式是:态度的方式、感觉的方式、理性的方式、规定道德行为标准的方式、“场”效应的方式、构建和传播道德价值观的方式。从“自我觉知的社会心态”、“群体的社会心态”、“客我与主我相结合的社会心态”中则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心态对道德形成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起点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佩 《协商论坛》2012,(3):20-21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2011年,"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同样是在2011年,"小悦悦"、"郭美美"、"毒奶粉"、  相似文献   

15.
马寄 《桂海论丛》2014,(2):114-116
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舆情,折射着社会现实。文章首先在审视当下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揭示当下社会负面心态的主流是焦躁。导致社会的焦躁心态原因有三:首先是处于转型期的人们心态倾于波动,易于焦躁;其次,收入差距过大,直接诱导社会焦躁心态的产生;最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进一步加剧了焦躁心态。消弥焦躁的社会心态,营建健康心态,应重点采用以下措施:其一,改善民生;其二,积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6.
赵光侠 《前沿》2010,(18):93-95
执政党认同是维护执政合法性、降低执政成本和规避执政风险的内源基础。转型期低收入群体不公正感、生活满意度低及社会焦虑等负面心态的产生不仅违背了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对执政党的价值认同和政绩认同。因此,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价值观,规范公正的制度设计,畅通政治沟通渠道,发挥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才能消除负面心态,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执政党认同。  相似文献   

17.
管健 《人民论坛》2023,(3):16-19
社会心态是社会中大多数成员共享共有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了解社会心态不仅是关注社会热点,识别公众情绪,其核心是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维护安定的社会环境。从整体上看,社会心态更加趋向务实理性,且逐渐由“脆”变“韧”,但不可忽视其系统关联性也在进一步加剧。因而,需要从民生治理、网络规范和涵养公民素养等视角出发予以系统性观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成为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无所谓心态是流行于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心态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的原因。虽然这种心态的形成有它的必然性,但是它的存在给青年群体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对这种心态进行合理地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邸占山 《群众》2013,(7):I0067-I0067
平和心态具有心胸开阔、乐观镇定、情绪稳定、理性思维的心理特质,培养人们形成平和的心态,对增强社会“包性容和承受力”、减缓改革的社会震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