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人本学关系的两种理解无法彰显马克思哲学革命究竟发生在何处.费尔巴哈人本学将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确立了自然和人的感性存在的本体论地位,恰恰是在这里,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马克思的启示是极为关键和深刻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开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于从感性活动出发理解人,得以真正进入人的历史,从而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意识形态性的彻底批判和由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
就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问题而言,西方自古至今的存在论哲学存在着"对象化"探讨存在问题之局限,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存在论哲学,又因为敞开的无限定过于宽泛,从而不可能对中国人缺乏创造性敞开的文化弊端具有启示,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和经济活动的具有存在意味的实践哲学中。而否定主义的"本体性否定"通过"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理解中国式的存在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对西方过于宽泛的存在论哲学的本体论改造。"本体性否定"衔接中国哲学的"源流合一"思维,将"本体性否定"界定为"批判与创造的冲动与完成这样的冲动之能力的统一",从而将人之于冲动的美学性存在与完成创造的哲学性存在得以安置。"本体性否定"同样通过"共在"概念来阐明存在的社会化和存在的价值确认问题,这就将存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包含"科学共产主义"和"哲学共产主义"两重内涵,蕴含在于"哲学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对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现实命运之关切,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向人自身的回归。共产主义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它存在于我们的实践中,以一种"人生态度"出场,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新维度,是对全面发展的期许。  相似文献   

4.
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主题,同样也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所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反映了他对人的本质问题最为关注时期的思想成果。笔者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入考察,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视域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揭示并探讨了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的含义、构成要素和理论地位,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理念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哲学内涵及现实意义,凸显和展现其理论张力与时代价值,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当下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满怀人类的幸福的思考走上了"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探寻之路。博士论文阶段是马克思对"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自我意识追寻与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构成了马克思早期谋求"人的自由何以可能"解放之路的决定性阶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从本体论的视角梳理马克思的这篇文献,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与以往哲学不同的维度上重建了本体论,即实践活动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是对于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的超越,并对唯物史观的建构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马克思哲学的问题形成于马克思哲学探索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哲学以其特有方式提出并解决了传统哲学不重视也不能解决的哲学问题,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再以传统哲学的在场方式而在场。马克思哲学的在场方式是作为生活准绳与指导人们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而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并非仅仅作为哲学知识而存在于文明之中。反思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的困境,涉及马克思哲学的在场方式、"问题意识"与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等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争论有很多,要真正"以马解马",就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去。《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标志,其建构的唯物史观理论大厦的根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直接使用"本体"、"本体论"这样的词,这也为后人的本体论之争埋下了伏笔。但是,通过深入挖掘其哲学意蕴,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以实践本体论为真正观点"的,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象(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就是终结了无视现实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并具有抽象思辨色彩的传统本体论哲学,把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确定为新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作为新哲学的主题,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新哲学的价值目标。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进一步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予以宏观总体的把握,完整揭示和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线索和理论框架,以深入厘清马克思所开辟的人学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就是终结了无视现实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并具有抽象思辨色彩的传统本体论哲学,把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确定为新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作为新哲学的主题,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新哲学的价值目标.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进一步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予以宏观总体的把握,完整揭示和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线索和理论框架,以深入厘清马克思所开辟的人学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的需要的任意点出发,解说人的价值,难免不出错。人的价值须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哲学架构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提供了这一初步架构,其中"匮乏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的二层级建构与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有相通之处。马克思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匮乏性需要"的社会根源。成长性需要是人的价值的发源地。马克思提出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个未来人,更是一个有"自由个性"历史人,这更是值得我们挖掘的价值原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和人学思想,关于"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和人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的有关于"财富的尺度"思想作些浅薄的解读,能对我们当前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劳动是探寻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哲学命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劳动"或者以"劳动"为核心,是最基本的一种"实践"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内融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是对西方实践哲学劳动思想的改造和超越。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形成了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实践逻辑,并通过确证现实的人及其劳动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反思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会发现其内含于历史、内嵌于社会、着眼于现实,这些都能够深刻地诠释出其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于"存在论"的根基处发动了一场人学革命.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实体本体论的僭妄已经成就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强大传统,西方传统人学因为本体论的错位而失去了深层的人学统帅根基,处于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悖论之中.费尔巴哈开启了感性直观本体论的新境界,但这只是实体本体论的内部颠覆与造反,是从理论人学的实体本体论阶段向实践人学的现代本体论阶段过渡的中介.实体本体论的彻底"崩塌"是在马克思开辟的"感性生活本体论"这一存在论的新境界中实现的."感性生活本体论"是一种新的理路和原则,它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克服了实体本体论的困境与悖论,开辟了一条能够通达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命的存在论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那种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只包括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传统解释,提出人学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居前提和总体地位;认为人学这一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的本体论、人的社会观、人的历史观、人的价值观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而且这四方面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具有完整性;最后还指出,挖掘、整理和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对继承马克思的遗产,恢复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本来面目,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澄清并克服在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理解上所造成的混乱,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感性本体论思想的产生历经了"萌芽""初步形成""最终确立"阶段,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现实的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感性活动"。它的确立给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沉重一击,预示着哲学新时代的到来,至今仍散发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提供理论前提和哲学基础,亦为正确把握和有效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是与幸福的理解密切相关的,从理想的人到现实的人,展现了马克思哲学逐步深化的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把握马克思幸福思想轨迹的内在线索。马克思的幸福思想与哲学及其它思想是二位一体,前者在后者中孕育发展,是后者的应用和体现,后者是前者的主要存在(表现)方式。从学科性质上讲,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实质是一种"幸福哲学"。马克思的幸福哲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论形成的基石,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人的本质的观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观点和共产主义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幸福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从"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再进入到"以人的幸福为中心",这是发展观的重大转折与变革。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对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我意识概念萌发于苏格拉底经笛卡尔至康德手中形成为一本体论概念。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合理地指出了自我意识的根源和实质。自我意识是一个基础性的哲学概念和基本的思想原则,是哲学思考的精神动力。失去它,哲学就是无根的浮萍。  相似文献   

19.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一个思想一致的整体性文本,而《提纲》中的“实践”是马克思新世界现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正是用现实的、革命的实战观打破了关于思维与存在的任何的抽象争论,实现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价值现与历史观等各方面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任何的本体论,但也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现与方法论。而是一种投身于现实的运动的现实的实践性力量;新哲学实践观的精神在于“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并在现实中实现自己。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启蒙传统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基本的发生语境和时代背景,青年马克思借助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实现了对近代启蒙的出离和突破,其基本成果即唯物史观。理清马克思哲学与近代启蒙传统之间的思想关联,彰显马克思扬弃启蒙的内在理路,有助于回应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及其实现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