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傅铁铸 《新长征》2006,(8):26-2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是一个系统概念,也是对立统一概念。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矛盾与冲突的发展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在解决矛盾中求得统一和谐的过程。当前,我们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一个问题中写了这样一段很有哲学品位的话:“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学习六中全会文件,特别是学习这段话,我想就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党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车义 《奋斗》2007,(3):11-12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共产党崇高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不开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完善,离不开对社会内部的管理。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探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实现规律、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的规律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规律。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人》2006,(23):4-6
社会和谐,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从十六大正式提出“更加和谐”开始,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执政使命的高度自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战线紧密联系着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优势独特,作用巨大,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物和社会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结合体。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过程中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把和谐"纯思辨化"倾向的批判,本文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哲学论证,必须首先把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抽象地谈论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危害.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良性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崔玉祥  尹凯峰  高军 《奋斗》2005,(9):20-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黑龙江省作为边疆省份,构建县域和谐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处理好本地区人与人的各种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顺应关系,创造县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环境,是反映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如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议题专门研究部署,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笔者结合吉化集团包装制品厂的实际,谈一些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旨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从我国古代向往的和谐文明、天下大同的“小康社会”,到马克思用“全面”、“自由”,即“和谐”来描绘的高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都把和谐的社会作为人类发展的高级境界。现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各级党组织从理论到实践都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求“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当前,全社会不同层面存在的矛盾和纠纷是构成社会矛盾和形成社会问题的元素和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认识以及一系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针政策。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研读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有效解决当前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就民族工作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观,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落实和谐民族观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创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杨贵东  杨占武 《新长征》2006,(12):18-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着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面对新的形势,要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实现农业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发展措施,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从现实存在和社会发展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一个重要转变,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平衡机制”的政治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准确判断的结果。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这个新阶段称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矛盾凸显期”,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