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布依族环境习惯法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实效性,其在鲜明的布依族特色文化支撑下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人类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异组成部分。本文拟以世居于黄果树瀑布周边的布依族的环境习惯法为研究对象,力图挖掘布依族环境习惯法在现代生态文明语境下的独特生态保护价值,并望这种价值的开掘和发挥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西部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规范即习惯法.当下西部各少数民族仍然深受本民族习惯法影响,在习惯法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调解制度.这种调解制度一方面符合本民族风土人情,减少了矛盾产生,另一方面也是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族习惯法进行理性分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西部少数民族的现代法治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3.
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从地缘法律文化和国家立法的双重视角考察,西部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是西部社会主体对法律的需求不足,国家环境立法尚不能完全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全面重构我国环境立法,并着重解决好西部地区性差异对环境法律的特殊需求,充分关注西部环境习惯法文化的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多元化时期,回族习惯法在回族地区的法治实践中具有积极的价值功能。认识和发挥这种价值功能意义重大。在回族地区的法治活动中,要注意对回族习惯法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和尊重回族习惯法,并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有效处理。既要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又要自觉运用习惯法资源解决社会问题。对国家法能够不涉足的领域或两者共生共存的领域,应允许回族习惯法作用的适当发挥,以促进民族习惯法价值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国家法的主导地位与统一适用是基础,习惯法作用的发挥应当是在这一前提之下实现的。认真对待少数民族习惯法,既要正确认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不同特征与作用,又要对不同主体的习惯法观念进行培育与引导。本文以实证调查的方法客观描述了立法者、法官及普通民众的习惯法观念,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对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阐述了"无习惯法"意识可能引发的问题及树立正确的习惯法观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1):158-158,F0003
●本刊特别栏目———民族习惯法(民间法)研究彝族习惯法之效力渊源考张明泽(1-2)嘉绒藏区刑事习惯法分析杨华双(1-7)蒙古族聚居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研究萨其荣桂(2-2)社会自治的民间法资源吕延君(2-10)两汉的宗族与地方社会自治赵沛(3-2)“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衣家奇(3-6)民族习惯法中的“阿舅”形象———以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习惯为个案安宁,于语和,刘志松(3-12)西部开发法治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王允武(4-2)美国法院建立调解制度的历史尝试李道刚(4-8)从功能与意义视角看民间法研究李学兰(5-2)婚俗、法治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7.
西部开发法治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西部法治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探讨西部大开发法治,应当在“法律多元”的名义下进行讨论,详细分析国家法缺失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意识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杀人“赔命价”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习惯法,在许多民族地区都曾存在并发挥过现实的规范作用。随着民族习惯法的回潮,该现象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在当今社会里“赔命价”习惯法与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形成悖论。应当在深刻认识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解决该习惯法与国家统一法制的矛盾冲突,在两者之间形成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法律多元化是广西左江流域长期存在的文化现象,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左江流域环境习惯法现今仍然发挥着维持当地良好生态环境的独特社会功能。其内容丰富,体现了当地多元的乡土文化、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同时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及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等特征。在现代法治的冲击下,左江流域环境习惯法面临着不少生存危机,只有建立与制定法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自我调整,才能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0.
提高公安执法规范化水平是贯彻党在十八大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法治体系"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提高公安执法规范化水平的进程中,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公安队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甘肃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当前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还存在着执法理念的偏差、执法权的运行脱离法定程序、警务保障问题亟待解决等不足之处。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介了我国法学界对习惯法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应遵循对法律概念的科学界定,是讨论习惯法与拉祜族习惯法性质、地位、任务和价值取向归属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阐明拉祜族习惯法属于法律外的习惯法,并探究拉祜族习惯法的价值取向。认为立足深入调查与研究拉祜族习惯法由来与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创新研究习惯法与拉祜族习惯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刑事制定法占支配地位下,刑事习惯法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但是,其在民族地区刑事法治建构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真实而有效的实然存在,尤其在解决民族地区刑事纠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故,首先摆出刑事习惯法司法适用之现状,指出其司法适用之依据与识别,进而将其引入司法实践,对其进行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3.
试论习惯法及其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惯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现行立法确立了习惯法的法源地位。由于习惯法具有行业性、地域性、非明示性的特点,司法实践中易造成适用习惯法的混乱状况,因此,必须确立习惯法适用的规则。  相似文献   

14.
民间法语言的模糊性具有普遍性,其成因具有多元化特点。民间法语言的模糊性既有扩大民间法规范的解释力、促进民间法规范效力的实现、形成与国家法语言的互补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规范的指引作用、为社会权力滥用提供方便、不利于民间法文化塑造等消极作用。面向现代社会的民间法应该在追求语言精确性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语言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法治秩序在乡村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是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因此,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无法撇开民间法来谈论乡村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巡回法庭把国家的司法权威运送到了乡土社会。送法下乡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法律与民间习惯的对话与碰撞的过程。法官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法官的知识结构中接受习惯法,民间习惯就能够得到较多适用;法官拒斥习惯法,习惯法可能就会淡出司法。随着接受习惯法的法官的离职,国家法律将会更多的进入乡土社会,对乡土社会构成冲击并瓦解乡土秩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将习惯法作为反对精英主义路线的学术话语,立足于描述性的研究立场对习惯法概念进行定义,不能彰显习惯法作为实证法的规范属性而具有内在的悖论性特征,这使习惯法的司法化陷入了理论困境,习惯法司法化的困境体现为习惯法作为法源的效力依据问题和司法立场下习惯法的性质定位问题。走出习惯法的司法化困境需要我们摆脱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通过法律适用的类型思维,实现习惯法和国家法的契通,发挥习惯法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法渊源体系中,国际习惯法是最古老、最主要的渊源之一。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最早于英国出现。英国作为普通法(判例法)国家,判例是英国法的重要渊源。文章以英国法院的实践为线索,通过评析相关重要案例,阐述国际习惯法如何在英国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