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围绕“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哲学界对实践观的研究更加深入了。于是,实践结构中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也就突现了出来。到底主客体是物质与意识的本原与派生的关系,还是作为对象性活动两极的相互关系?看来,在经典作家那里,上述两种不同的说法,都可以找到足够明显的根据。马克思写于1845年、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①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宗明义第一条就宣布:“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含费尔  相似文献   

2.
关于主体性的三点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认识误区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和属性,它不仅与主体关系密切,而且也与客体相联系;脱离开主体与客体,也就谈不上主体性。郭湛教授把主体和客体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他指出:广义的主体和客体,指的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与受动、被动的一方,因而广义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是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动与受动、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狭义的主体和客体不是以事物之间的作用,而是以人的活动发出和指向为尺度来划分的。在这个意义上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  相似文献   

3.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相符合、相一致的范畴,是主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一种关系。价值具有属人性。而道德价值则是哲学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范畴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价值的主体性特性决定了主体性是道德价值关系中的一种规定,认清道德价值及其主体性对我们正确认识道德价值以及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否定经济法的独立地位存在谬误。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和主客观相统一的视角看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的独立地位并不否定民商法的地位,相反,二者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的主体性哲学为理论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定、主客体的属性特征、主客体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等为基本论域。基于辩证的主客体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应明确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定位,教育者主体具有主体性、受动性,教育对象客体具有客体性、主动性,二者既有明确界限又互促互成,由此形成了"主客体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探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不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应当是一个前提。否定这个前提,把社会规律看作主观任意的,社会规律的存在,以及对它的探讨,就都没有意义了。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个前提出发,可以引申出第二个前提: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并且由于它是客观规律,它只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规律本身是一种关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它表现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趋势;但本身不能脱离物质及其运动单独存在。不能想象  相似文献   

7.
在价值哲学问题的讨论中,不少论者把价值的实质表述为主客体之间的需要和满足的关系,这就混淆了价值和价值关系,抹杀了二者之间应有的区别。物质世界各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普遍的、多种多样的联系。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只是这种必然的联系形式之一。需要都是生物的需要,非生物不会有任何需要。非生物只能作为需要和满足关系中的满足一方;而生物在不同的需要和满足关系中,则既可以是需要一方也可以是满足一方。在需要和满足的关系中,满足一方必然会对需要一方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或积极的作用,否则就不成其为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如果把这种客观存  相似文献   

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真理的实践标准的讨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导。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经过讨论,全盘否定人道主义的观点被否定了,但在如何评价上发生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却否定了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因为这种人道主义是唯心史观。 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从未否认过人是主体、人有主体性。争论发生在  相似文献   

9.
哲学史上早就有了关于“自爱”的记载。“自爱”是个体和社会生存的本体论前提,由此为个体在社会中与自爱相对应的友爱和与自利行为相对应的利他行为提供了本体论根据。“自爱”是作为肉体的人的一种属性,因而属于物质范畴;但作为有意识生命活动的人把生命活动作为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后,自爱就由本能上升为人的行为的规范,因而又属于意识范畴。个体作为生命体总是以切身的感性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总是以理论的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此来调节个体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的行为。正是这些感性和理性的活动为“自爱”范畴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的基础。个体在自己的趋利避害的行为中总是用自爱规范作为评价活动的标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外部世界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以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传统道德哲学主张消灭自爱.弘扬他爱。而现实的需要是,道德教育不是否定自爱,而是帮助人们如何提高自爱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都从主客体和主体间的双重关系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交往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但马克思从研究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这一宏观角度入手,而哈贝马斯以皮亚杰等人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考察个体儿童心理世界和道德意识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在马克思的交往观中,物质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人在进行物质交往时,不仅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产生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哈贝马斯力图以交往的一般理论为基础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他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是以语言为媒介,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五“理解”和“一致”为核心心,以确立统一、有效的社会规范为归宿。哈贝马斯注重的精神沟通等交往关系最终都要受到生产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从主客体关系的视角来审视,社会规律作为人的活动的规律,具有明显的主体性。承认和探求社会规律的主体性,有助于我们在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的本质与特征,更加自觉地按照人的需要建构和控制社会规律,自觉地支配社会历史进程,成为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一)社会规律的主体性,首先基源于社会对自然关系的主体性。人类社会的产生与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定位。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发展的新范畴,是现代文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是既实又虚的存在,既是物质又是意识的存在。网络文艺是网络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科技发展对当今文艺传播的必然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存在方式的网络化、实践方式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同时也呈现了新的主客体矛盾。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矛盾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矛盾,同其他矛盾一样,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这已成为普通常识,不必多说。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这种普遍性,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则因条件不同而各异。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哲学界没有予以充分地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足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弄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平章起  郭威 《理论学刊》2015,(1):94-101
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诸范式——"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的认识论基础分析其价值与困境,并在实践视角下对其进行如下校正:不能忽视主客体之外的要素;不存在同一时空场域下的"双主体";不能将"主体性"与"主体特性"、"人性"等概念混淆;主客体经常表现为不平等的关系且有其现实合理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点、中点和终点的思路分析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实践论的本质特点是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6.
关系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所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谛是一种从实体本位论向关系本体论的转变.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第一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所关注的既不是客观物质性也不是实践的主体性,而是所谓作为社会存在关系主体的"主体间性",即从主客体之间特定的关系出发,描绘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壮美画卷.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在我们的实际哲学教学中,关于社会意识还存在若干理论上的问题,有的没有说清楚,有的说得不正确,有的说法不统一。本文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是什么关系? 关于什么是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原则上是对的。但是在实际理解上,人们的意见却并不一致。当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时,理解上的实际分歧就暴露出来了:“意识”前面加“社会”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对象是社会存在),还是说意识具有社会性?社会意识是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市场竞争有三个层次:一是价格和质量,二是技术和工艺,三是意识和思路。前两者好理解,第三层则往往被忽视,因为它跳出了纯粹的物质概念,而是一种意识的启悟和觉醒。这种分类不一定科学,但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近代自然科学中主体性问题 ,一直存在着争论。尽管观点纷呈 ,论述繁杂 ,但归结起来 ,这种争论分为两类 :抽象主体论和抽象客体论。这两类所代表的观点各有千秋 ,又都有不足之处。笔者试通过对“抽象主体论”和“抽象客体论”认真分析 ,最后提出“主客体作用论” ,作为解决这种主体性问题的一种偿试。一、对“抽象主体论”和“抽象客体论”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评述本世纪 3 0年代 ,玻尔和爱因斯坦就量子力学的哲学诠释问题和以及量子力学是否完备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发展。爱因斯坦等人用“EP…  相似文献   

20.
韩清恩 《理论学刊》2007,4(9):49-53
传统实践论中的主客体关系理论存在严重内在逻辑矛盾,这是形成困扰当代社会发展的全球问题的理论认识源。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一种应对全球问题、关注人类的根本和长远利益而形成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全新理念,在理性层面上蕴涵着对传统主客体关系理论的重大超越和重新构建。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精神构建当代主客体新型关系,需要确立两个基本的理论认识前提和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