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英 《新青年》2004,(12):12-13
女的幽默感时常让我和先生捧腹之后睁大了眼睛:不会吧,她只有三岁半?愚人节那天,女儿作为神秘大礼包来到了这个世界,来到了我们家。所以我相信后来那种性情还是事先有所安排的。女儿的趣事很多,时不时想起几则,总是能让我忍俊不禁。女儿一岁多时,有一次在姥姥家,姥姥喊姥爷:老伴儿!女儿也跟着姥姥喊姥爷为老伴儿。姥姥就说:宝宝不叫老伴儿,叫姥爷。过了一会儿,姥姥又喊姥爷为老伴儿,女儿马上上前说:姥姥不叫老伴儿,叫姥爷。也还是那会儿,走路刚稳,但是主意已经很多了。有天早晨,我和女儿都起床了,女儿的爸爸却还在睡懒觉。我说,宝宝,去喊爸…  相似文献   

2.
姥爷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一个很高大的形象,颌下留着一缕长长的胡子,手中拿着一个烟斗,腰间挂着烟口袋。缕缕的烟雾朦胧着那段岁月,夏夜里院子中姥爷烟斗上那点火光常常在不经意间点燃我所有的记忆。姥爷是个木匠,十里八村的谁家盖房子打家具什么的都找他,他打出来的家具结实美观,深受人们的喜爱。姥爷偶尔也给别人打寿材,那时还没推行火葬,因此有老人的人家一般都提前打一副寿材预备着。姥爷曾早早地为自己打了一付寿材,就放在我家的仓房里,后来同村的一个老太太去世,由于家穷买不起寿材,姥爷便将自己的那付送给了人家。姥姥在我还没记事的…  相似文献   

3.
心爱     
张枫晚 《新青年》2005,(11):29-30
我妈嘲笑我是从小即喜欢资产阶级小情小调的丫头,5岁时由姥爷领着去巴黎面包房,我首先爱上了那里高雅的气氛,姥爷买了面包要带回家,我急急忙忙用尚不连贯的话语表达对店里铺着红色格布桌子,若有若无的悠扬音乐的深切热爱."如果能在这吃该有多好啊?"我两眼冒光地说.姥爷无法理解,"面包都一样,在哪儿吃有什么分别?"我只好灰溜溜地跟回了家.  相似文献   

4.
姥爷的雕像     
长生 《新青年》2005,(11):33-35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姥爷。佝偻着身子,从暗黑处颤巍巍地走来。看得清晰了,依旧是古铜色的脸庞,灰白的胡子,因为近视而眯起的浑浊的双眼。恍惚中似乎在喊我的小名,不待我答应,便一阵轻烟似地淡淡散去。过得真快,一晃,姥爷都去世3年多了。  相似文献   

5.
姥姥     
陈华 《新青年》2007,(1):8-9
姥姥不是妈妈,却给了我无边的母爱。她也不是母亲的母亲,她在40岁那年才抱养了母亲,因为,她一生不曾生育过。为这,姥爷背着她在外面又娶了妻并且生了二男一女3个孩子,还一直守着那边的妻儿过了一辈子,一直到死。而姥姥从26岁姥爷离开家门到88岁去世,自己生活了62年。母亲生下我  相似文献   

6.
姥爷,您哪一年离开家乡泉州晋江去菲律宾?在19世纪20年代,从泉州坐船多长时间才到达马尼拉?在国外那些年又是如何度过艰苦岁月?我独自行走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在800余件(套)文物、近千张图片和大量的文字中,寻找我家在海外的祖辈们留下的足迹。姥爷和舅舅们已经客死他乡,他们是遍布在全球6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闫岩 《新青年》2007,(3):14-15
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了我的姥姥和姥爷,这句话准确地传达出了我对他们给予我的那份爱的感觉。时间过去的越久,这种感觉就越明晰,而它在我心中引起的歉疚也就越强烈。  相似文献   

8.
风为裳 《新青年》2007,(1):12-14
1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把炒好的黄豆芽儿端上桌,就捂着肚子躺在了炕的一边。我叫母亲吃饭,母亲说:你们吃吧,我心跳得厉害。那是母亲留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全家吃完饭,父亲抽了一支烟,问母亲要5元钱,矿上有人结婚,要随个礼份子。叫了两声,炕上没人答应,父亲有些火了,往起  相似文献   

9.
驰名燕冀的梅花拳大师尹墨池是我的太姥爷。我7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冀中平原上一个普通村落——深县北溪村,村的南面是一条早以干枯的河床,以此为界,河北的村叫北溪村,河面的叫南溪村。父母的祖先都是山西洪洞县一带人,明朝永乐年间,迁移至此,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节,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因与赵本山、小沈阳、毛毛在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晚会上合演了小品<不差钱>,又火了一把.大年初一,他一回到家乡大连,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看到他,张口就喊--"我姥爷也姓毕",一听这话,毕福剑马上小眼一眯,满脸都是笑.  相似文献   

11.
团团签名     
正"团团"是我外孙子的乳名。他出生时正赶上我退休,以朋友的说法,我成了专职姥爷。整整三年时间,在看护团团的日子里,他身上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于是我就随手记下。三年下来,没想到竟然成了一本书。这书的名字就叫《团团的故事》。《团团的故事》就要出版了。团团似乎懂得这书的意义,听说印刷厂要来送书,一大早就特高兴,并且几次问我:爷爷(他一直管我叫"爷爷",怎么也纠正不过来),怎么还没送书来呀?  相似文献   

12.
酒话连篇     
喜欢酒。有时老公晚归,眼睛格外亮,笑容格外多,话语格外亲,我就知道,他喝了。凑近些,他身边的空气,一点甜一点香一点辣,有米饭馒头羊肉茄子都无法比拟的味道,很独特。闻一闻,也会迷离。就想,酒,是个好东西。但我不喝。常听我妈抱怨:忙乎三四个小时,几分钟就撤退了。颇有点桌子摆的时间太短,作品被灭得太快的遗憾。妈是读过几遍《红楼梦》的人,我想,她大概是希望像大观园那样,大家边吃边饮,比才情比酒力,直将午饭吃到日落西山,每个人方尽兴而归,才不辜负了那些美食。可是,没办法,她嫁给我爹,一大半原因是因为姥爷看上这一家人少言寡语勤恳做…  相似文献   

13.
那年杭州     
姥姥不识字。她幼年时体弱多病,多方求医诊治,家人娇宠着就没让她上学堂,可这丝毫没影响她的聪慧娴雅。十六岁时,她就和门当户对的姥爷定亲成婚。出身中医世家的姥爷是小城的名医,每天要去药房坐诊。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繁杂的家务和亲友礼仪往来,让不识字的姥姥料理得井井有条。姥姥心闲气静,做事周到笃定。她每天买菜下  相似文献   

14.
小镇童年     
王文艳 《新青年》2005,(11):30-33
·姥姥家·我出生在省城哈尔滨,姥姥一家住在离省城不太远的一个县城里,虽说是住在城里,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不过是在正街上以惟一的一幢三层高的楼房戳在那儿有点像县城的意思,可那“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的路面和那草多瓦少、东一溜西一趟的趴趴房与我理解的“城”很是不贴边儿。姥姥家住在离正街有四五道街远的背街上,一间半低矮的草房住着姥姥、姥爷、两位舅舅,后来又“引进”来两位舅妈共三户人家。再后来,三位表弟妹相继“挤”进窄小不堪的老屋,以至于每到寒暑假期,我家兄妹三人蜂拥而至时,就更使得老屋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了。推…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们,快点!姥爷现在一定是饿坏了,赶快送饭去!"姥姥在我们家屋前的商店里大声喊着.  相似文献   

16.
晓汐在18岁之前,世界被各种各样的老师包围.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全都是老师,认识的阿姨叔叔也全是老师,每天嘴边最多的词就是某某老师.  相似文献   

17.
寂寞在唱歌     
凌素问 《新青年》2007,(12):27-28
小的时候,父母忙于生计,将她放在乡下姥姥家。姥爷是放羊的,早上将她与羊一起赶出门,晚上一起赶回小院,她骑在羊背上,竟也泼泼实实地跟羊一起长大了。等父母有暇想起她的教育问题,将她接回小城念书的时候,她已经八岁了,直接上小学,还是比别的孩子都晚了一年。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遗憾     
赵守玉 《新青年》2006,(3):8-10
母亲一生中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人活着,要对得起亲人和良心.母亲是家里的老大,姥爷没等看到新社会的红旗便闭上了眼睛.姥姥是一双小脚,眼睛又不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两个舅舅年纪还小,整天漫山的疯跑讨狗嫌,根本不理解家的概念和家的责任,姥姥家的重担便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毫无怨言,整天默默地干活儿,操持着家务,咬着牙撑起了姥姥家的门户,直到她21岁出嫁.可是,母亲出嫁后,一向对得起亲人的她却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相似文献   

19.
王彩兰 《新青年》2007,(8):15-16
母亲在她3岁那年被她舅母按在她家炕上,强行缠足,母亲3次连哭带踢,踹坏她舅母家的芦苇炕席。那时,姥姥边哭边说:"这孩子没治了。"姥爷边打边说:"不管她了,让她长大嫁不出去。"没人管的母亲,12岁时就显露出她显著的特征——大脚,尽管那时也只有23厘米(37码),但却是全村女孩里第一大脚,于是母亲就有了绰号——周大脚。母亲20岁时最终嫁给了父亲,村里20岁的女人早已都有几个孩子了,母亲那时也算晚婚了。他们的婚姻几经周折,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那双大脚惹的祸。  相似文献   

20.
爱到极致     
我终于可以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爱叫刻骨铭心。心中似有无名的幽怨在燃烧,眼中似有汩汩的泪在流淌,空茫的心似有利剑穿心般疼痛。这份超然的爱、执著的爱,让我忧伤的眼眸总是流淌痛楚的泪。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说。安雅,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一份难以割舍的爱吗?我无语,泪在肆意横流,空气中流淌着浓烈的思念的味道,那是一个女子心底的一份无怨无悔的真爱在毅然决然地释放。看完童颜的《边走边爱》,我面对空茫的天宇一直无语,面对纯情的安雅有的都是暖暖的怜惜。我好想把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