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民,让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在农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让农民发挥积极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壮举。(一)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曾领导解放区农民进行过民主建设。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有所发展。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原无土地或很少有土地的广大贫苦农民,从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对少数的土地所有者手里获得大量土地,翻身作了主人。可以说,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石和第一…  相似文献   

2.
1947年10月全国土地会议结束后,各解放区立即结合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运动。其中,平山县创造了整党的典型经验,主要包括把整党民主运动与土地改革结合起来,公开党支部、开门整党,加强党员教育、整理支部等,不仅使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都有很大进步,还有效地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平山整党经验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如结合具体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发动群众是搞好党的建设的外在保障,以及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坚持思想建党原则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根据档案史料 ,对建国初期上海郊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行了考察。作为大城市的郊区农村 ,上海郊区具有地少人多 ,土地占有分散、租佃关系和阶级关系复杂、商品率较高 ,政治情况复杂的特点。土地改革前 ,中共上海市委进行了减租、制订法令条例、组织农民、调查情况等较充分的准备工作。上海郊区土地改革分“重点试验” ,“突破重点 ,局部开展” ,“点面结合 ,全部开展”三个阶段。在土地改革过程中 ,上海市委注意了郊区部分土地国有化、避免划错阶段、分配时采取照顾原则等问题 ,保证了土改的顺利进行 ,取得很大的成绩。建国后 ,毛泽东提出暂时不动富农。据现有材料 ,上海郊区土改执行了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后期,国共两党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共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共合作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中,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走了几年的弯路。实践碰壁之后,到1930年下半年才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开展!庆祝全国青年和全国知识分子争自由运动的前进!”“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是“五一口号”中三条内涵互相关联、特别启迪后人、特别契合当今新时代精神内容,应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意识”“爱国主义意识”三个方面深刻领悟“五一口号”带给我们新时代理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准备.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水平、社会形态等存在很大差异,如何推进这项工作也就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在形势复杂、情况特殊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应该实行怎样的措施,成为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供给制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部分解放区实行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对部分工作人员实行的免费供给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分配制度。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分配制度,供给制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及建国初期局势的稳定,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实行供给制,既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又是被战争的客观环境所逼,同时还掺杂着一定的苏俄因素。  相似文献   

8.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创举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西柏坡时期中共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实践,表明党已经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这对建国后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乃至今天我们自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949年年底中国共产党接管清镇政权,通过剿匪,清匪、反霸、减租的反封建斗争,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反动势力,取得了农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改革,重建乡村社会关系,国家权力下沉到乡村,完成乡村政权的更替。  相似文献   

10.
桑杰 《青海人大》2007,(3):44-47
土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当今我国的现代化也是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开始的。回顾近30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否真正保护广大农民的土地权利.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始终是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论土地国有化》等著作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化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的思想,但是没有解决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问题。之后,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提出了兴办合作社的几个原则,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如土地公有,坚持自愿原则、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因地制宜等,对当代中国在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从1927年-1937年(下简称十年时期),国民党以继承孙中山的遗教为标榜,宣称要“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1],为此,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喧嚣一时,然而,这些上地政策,最终以失败而结束。本文就十年时期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的特点作番浅析。 一、十年时期国民政府土地政策的概况 1927年前后,我国农村经济基本上处在中世纪状态,生产关系依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士地集中、地租沉重、赋税苛杂的痼疾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3.
鸦片问题是中国近代以来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又对中国社会实行了鸦片毒化政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宣传发动,政府推进,群众参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禁烟戒毒成效显著,经验可鉴。  相似文献   

14.
解放战争时期的整党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影响深远。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下,合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此次整党运动的重要经验,为新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了历史启示,也为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减租斗争中,农民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即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推动减租工作的开展;组织生产并支援抗战;进行有效的民众教育和动员,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农民组织对边区和谐乡村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而政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现代政治的核心问题.群众路线便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独特创举.这一创举不仅表征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群众关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信守的政治理念,是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决策参与模式.充分了解群众路线的政治内涵,明确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发挥群众路线的政治价值,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奔向美好未来的"法宝",因而,也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在面貌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迁,其间成功与挫折、发展与滞后并存。改革开放前30年,农民生活及发展问题的成功解决,关键在于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均等配置同时又维持农户独立自主经营体制,而集体化运动却严重挫伤了农村发展。改革开放后30年,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农民自由地走出去,而城镇体制没有开放接纳农村劳动力则成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从土地改革到农村集体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土地观的演变轨迹颇为明显。农民究竟是如何看待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对于完善我国当前的土地制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根据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作出的战略选择。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根据地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里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历史课题,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备的党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