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马里兵 《群众》2012,(1):63-63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包括思维、意志和情感。地域精神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精华,这是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征集、归纳、提炼区域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和概括“五四”精神?见仁见智,歧义颇多。笔者以为,就时代特质而言,“五四”精神应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三者的统一体。科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五四”先驱们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引导国人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民主精神即是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认识人自身的体现,号召国人反对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层次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岭南学刊》2009,(6):106-111
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人文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观基础;君子人格追求及和谐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追求;整体性思维及贵和尚中思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基本的行为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现实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这四个层面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世界观是各层面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价值观追求和思维方式是相互贾通的;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受制约并反作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层面;爱国主义是渗透并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各层面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4.
汉语修辞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态、特征均受到文化结构中深层机制的制约。而这种深层机制,就是文化主体的精神机制。从文化传承角度讲,这些精神机制主要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制约着语言、行为等文化结构中的外显形式。因此,透过汉语修辞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探知汉民族先民们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于瑮 《当代广西》2012,(24):38-39
什么是精神?精神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是指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心理状态的总称。具体地说,精神就是人们对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是处于深层次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支柱。  相似文献   

6.
做学问、搞研究是件很辛苦的事情,而发扬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更需要勇气、学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什么是理性思维?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人类发展进步的规律,这是研究学问、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不论研究学问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必须要有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宋臻 《观察与思考》2012,(12):17-21
本文试图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理解和诠释精神富有的本质内涵,探寻促进精神富有的现实路径.通过批判性思维阐明精神富有与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而阐述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指向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作为促进精神富有的思想武器.希望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精神富有观能够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8.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梁衡 《湖北宣传》2007,(2):27-28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10.
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兼论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信仰状况体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支柱和人格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从大学生信仰状况看大学生精神发展,分析大学生整体的精神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指出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缺陷,并提出相应一些的改进措施,对认识、改进和解决大学生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将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的本质与民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本质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为了整个民族生存发展及民族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主导作用的思维方式。引入民族方法论的概念。民族方法论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思维,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实践中更容易把握精神建设的方向,必须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建立民族方法论的体系。从民族方法论角度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从培养能力入手,建设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真正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2.
谈起科学精神,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探索精神,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实证精神,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3.
江畅 《长江论坛》2023,(3):5-15+2
人类精神从最初孕育到今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精神崛起、精神专制、精神畸变、精神重建等六个阶段。人类精神既包括社会精神也包括个人精神;社会精神与个体精神的进化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人类精神进化是社会精神与个人精神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过程。人类精神与人类文明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而“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文明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精神是其中的灵魂和内核。然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社会治理者对待精神的态度迥然有异,导致人类精神历尽坎坷。今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重建人类精神,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自红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提出以来,学界集中从内涵、特点、价值、传承等向度展开了广泛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值得充分肯定。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红安精神在大别山精神中所处的方位问题则仍需关注。以中共湖北党史研究室课题组撰写的《红安精神研究报告》为标志,“红安精神”概念命题正式确立,并于2010年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可,学术界关于其内涵的表述在《红安精神研究报告》基础上逐渐形成共识。“大别山精神”正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标识性概念则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的首次提出。近年来,学术界在围绕其内涵表述展开激烈争鸣的同时,也初步构建出其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在全局性的大别山历史和整体性的大别山精神中考察红安精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红安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要义,在大别山精神群像中居于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5.
论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损害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公民对各种权利的保护已被提到日程上来,但精神损害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是各国民法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着重从精神损害的含义、性质,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范围,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等方面,在结合各国立法的基础上以比较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并对我国的有关立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孕育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诸如:北大红楼精神、上海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等,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密切联系。辨析伟大建党精神与其相关革命精神的内在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学界围绕该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目前相关研究仍有不足,存在较大深化空间。立足时代发展新需要,应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从多维度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来源、形成过程与内在构成,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以创新思维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赵炎才 《学习与实践》2006,(10):120-132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他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其内涵主要围绕彰显民族整体精神、丰富民族理想精神、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和弘扬民族实践精神等方面展开。彰显民族整体精神涉及关注民族、国家、世界与人类社会,拓展了传统整体范围,并展示了一幅中华民族国家全方位近代化的美丽图景;丰富民族理想精神主要包括大同理想与人格理想两方面;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又体现在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同、重视教育事业、谋求人的体、智、德全面发展,注重社会文化等;而弘扬民族实践精神则涵盖重“行”思想、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等内容。此四方面构成孙中山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思维模式、价值诉求、核心理念、行为方式等获得新的时代提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具体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和审判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审理好此类案件的几个关键性环节。即一是要认定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二是要明确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范围;三是认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四是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手段;五是要把好立案关、审判关和运用法律关,确保被侵害人精神损害索赔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王鹏 《前沿》2013,(3):191-192
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是以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独特的水墨韵味结合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征,用内敛、含蓄的中国画特征与粗犷豪放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施以大量浓彩、皴擦,把人们心中对于蒙古民族人物画的那份激情渲于画幅,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表达着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0.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更加彰显了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去研究和探索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