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是不可阻挡的浩荡春风。世纪之交,国有企业职工们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他们想些什么?担心什么?企盼什么?了解这些,对于走向新世纪的我国国有企业是很有裨益的。风云激荡的20世纪即将过去。经历了21年改革开放洗礼的我国国企职工在世纪末,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心态?本文作者和有关部门一起对此做了抽样调查,集中反映了以下6种心态。心态之一:既盼望改革,拥护改革,又担心改革可以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1年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五大之后,加大了国企改革的力度,广大职工深切地感到,国企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后勤工作的复杂性和人员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后勤党建工作的特点和难点,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增强后勤基层党建工作,使其更具战斗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纳了大量的外资,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同时,利用外商投资对于促进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对于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的市场化改革 1.外资给我国带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生产仍按照上级的计划进行,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去进行。企业之间缺乏竞争,产品经常是几十年不变,品种单一。外资的介入,逐步使我国企业更新了观念,生产经营开始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在同外商投资企业的…  相似文献   

4.
反思我国改革开放之历程,吸取过去30年改革经验,未来我国政治经济改革应当积极稳妥地进行,加强党的领导,经济行政领域放权,搞活经济。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经验、改革的问题以及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本文拟就这些方面来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年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果断南下视察,发表一系列讲话,以此拨开了人们心中的迷雾,使改革得以继续大踏步朝前。我们回顾过去,是为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回应人民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7.
中国机构改革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现实和未来3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机构改革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1982年、1988年和1993年3次机构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第4次机构改革。搞好这次改革,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抓住改革的重点和关键,认真做好人员分流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第4次改革还是过渡性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不断深化机构改革,以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需要创新精神的激发、引领与推动。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生,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创新精神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目标、改革方向、改革环境和改革力量的统一:弘扬创新精神能够充分激发改革动力、释放改革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永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则能够增强弘扬创新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促使全体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9.
李颖 《学理论》2013,(19):21-22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改革开放毋庸置疑已成为我国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第一轮以放权让利为特征、以价格改革和产权改革为中心环节的经济改革已经基本结束;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即将启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迎接改革、适应改革、进行改革,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首要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就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方向与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两年前,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发表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谈话,对于全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平同志谈话发表之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迅速推进,各地纷纷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推出改改革的新举措,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地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面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和大好形势,重温小平同志的谈话,尤其是结合深圳特区十余年来改革…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制度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多元化分配方式日益完善,多样化分配主体基本形成,多层化分配层次深入发展,均衡协调的分配原则逐步确立。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由制度创新转向机制构建,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建立基本制度体系下的良性运行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要素报酬机制,优化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利益均衡机制,重构技术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大的机构改革。回顾和总结我国机构改革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的机构改革始终服务并服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向前推进。经济体...  相似文献   

13.
曾峻 《党政论坛》2008,(15):4-7
改革开放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实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相应地也对当前及今后改革的策略、改革的侧重点提出了新要求。把握改革开放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下一个30年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崭新的历史时期,现已走过了20年光辉历程。在今天改革的攻坚阶段,认真回顾对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轨迹,分析目前改革的现状和未来的改革趋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化改革的策略原则,这对于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从单项突破、带动全局到整体协调、综合配套回顾总结以往的改革实践,我们在较长的时期一直采用这样一种改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抓主要矛盾,找改革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先后抓了流通改革、企业…  相似文献   

15.
胡国胜 《党政论坛》2009,(23):57-59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的推进,学界关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可谓纷繁庞杂、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总的来看,编著多于专著,文章多于著作,宣传多于学术,重复多于创新,赞扬多于批评,实证多于理论。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经验、改革的问题以及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福建省委党校肖文涛确立适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理论,以正确指导本国的改革和建设实践,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及其智囊机构都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任务。在我国,邓小平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特有的睿智和胆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根据全党...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08,(11):4-7
30年前发轫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运动,既是一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对发动这场改革运动的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深刻考验。回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史向我们昭示:执政党要想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不仅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同时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始终掌握领导改革开放的主动权,既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又使党的执政地位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会对维护劳动者权益及经济发展贡献卓著。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和劳动者队伍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世纪各级工会在履行维权基本功能的同时,工会组织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工会必须要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发展策略,以扎实的组织建设为依托,更好地肩负起维权之重任。  相似文献   

19.
严隽琪 《民主》2010,(7):3-7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使我国的发展从经济发展“一个指标独大”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六位一体协调发展。伴随改革开放的深人推进,我国社会面临的矛盾更复杂,涉及面更宽,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强法制的呼声更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完善所有制政策,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十几年来,这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本文试图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中,分析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是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性和重点领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去年,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出1978年以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商直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列表如下:国有经济集体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