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巅峰,语言艺术是唐诗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因素。唐诗在语言艺术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即形式的成熟、词法句法的创新以及意象的塑造等。总结唐诗的语言艺术特点,反思新诗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得到三个基本的启示,即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汉诗必须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意象是诗歌语言艺术组织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初唐七言歌行的繁荣,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将其置于汉唐诗赋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则可发现其在外部形式、内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均已形成自身鲜明而成熟的体性特征,具有句式参差、自由换韵,题材广泛、场景宏阔,铺张扬厉、气势壮大,婉转流丽、意境纯美,多用对偶、杂以律句,曲终奏雅、感慨深沉等艺术之长。这些新特点对推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到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就不能不提及诗歌,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尤其是到了唐代,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唐代诗歌的这种鼎盛局面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成因,尽管它形成的条件众多,但在这里还是要谈一下诗歌的句法对偶修辞理论在这个时期的继承和发扬。本文指出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在该理论上的突破,才使得诗歌在这个时期发挥了其承前启后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歌研究在新时期最大的突破,就是把“唐末”作为独立的时段从晚唐文学的大框架中独立出来。从具体的研究对象看,晚唐诗歌研究涉及到作家的生平考订与作品的编年、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诗歌类型、作家群体以及“转型”、“过渡”的特性等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在研究观念逐渐调整的新时期,如何直面晚唐文人的生存方式、心态以及观念,如何确定晚唐时段在历史流程中的定位与意义,也许是晚唐诗歌研究中具有潜力的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5.
西方象征主义诗人们提出的通感理论极大地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创作发展,而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论却不乏与通感理论相符的实例。文章试图就此对中西方文艺创作的通感现象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唐代歌妓直接参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她们既歌唱诗歌,又创作自己的诗歌,这样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唐代诗歌泊发展和变化,唐代歌妓在跟人交感的过程中,把人的诗作配乐歌唱,促进了唐诗的传播,盛唐以后,更多的歌妓也自作诗歌让人欣赏,她们的诗作以激奋的情感而给你诗歌增加了情感深度,大大开拓了唐诗的情感境界,并影响了唐代诗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与模糊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意象常常没有确定的边界、性状和意义,显示出模糊性,对其所作的阐释往往带有随机性。诗歌意象的这种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诗歌审美是一种模糊审美。  相似文献   

8.
1999年是外国法律史学界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本学科共出版专(译)著及教材20余种,发表论(译)文近100篇.新的世纪即将来临,外国法律史学界正以积极的姿态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9.
2015年1月16日,上海市检察文联文学协会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诗之韵--迎春原创诗歌朗诵会”活动。本次活动共征集到50首原创诗歌,现场朗诵20余首,除市院、一分院、二分院和静安、闸北等检察机关诗歌爱好者和二中院法官积极参加外,特邀的10余名上海诗人提供了20余首诗歌,并分享了创作过程。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和著名作家曹阳、管新生受邀出席,并对检察官和法官的作品一一进行了点评,带动了检察干警的诗歌创作和发展。二中院纪检组组长、政治部主任耿辉东出席并致辞。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诗坛的显著特征是新变,这也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重要意义所在.具体表现为,诗歌作品记名的普遍化、诗歌地位下移并保持平凡身份、注重形式创造、实现从歌诗到诗歌的转变.该时期诗风更迭频繁而较多个人色彩,"教化"意识相对薄弱而审美追求异常活跃,皆是以上新变诸气象的反映.以前正统诗论视六朝诗歌为代降的过程,并以梁陈两朝为诗歌史上最低谷时期,这种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认识汉魏六朝的新变特征和意义,有助于完善诗歌史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1.
南北诗风的融合是南北朝诗歌向唐代诗歌发展的总趋势 ,而隋诗则是该阶段的重要一环。隋前期北方诗人的崛起 ,使得南北朝以来北方诗歌首次在诗坛占据主导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的诗歌创作在刚健厚重中融入了南方诗歌的精巧流丽。隋后期由于大批南人北上 ,因而出现了南朝诗风的复归。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保持浮靡清丽本色的同时也融入了北方诗歌的阔大沉厚。“北人学南”、“南人学北”,正是这种双向交流 ,推动着诗歌朝着南北诗风融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珂 《金陵法律评论》2004,3(3):104-109
新诗文体的初步形成主要经历了19世纪末的"诗界革命"和20世纪初的"白话诗运动"两大阶段.诗界革命是保守的文体改良运动,以增加"新名词"为汉诗改良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动摇汉诗的根基,文体变革的力度太小,基本上没有对汉诗的诗句、诗节、诗段及诗律进行变革.白话诗运动又太激进,对已有的古代汉诗诗体进行了全面的颠覆,不仅改变了汉诗的语言、文体和内容,甚至写诗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是一次超过了汉诗承受能力的文体大变革."诗界革命"的保守和"白话诗运动"的极端都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及诗歌生态决定的.新诗出生时的先天不良造成了后天成长的艰难,特别是百年间新诗文体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早期的文体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13.
唐代以后诗评家一方面承认李诗与杜诗共为唐诗最高典范,另一方面又时常贬抑冷落李诗.李白诗歌成就、诗坛地位与李诗学研究状况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并非是由于李诗缺乏审美价值,而是与古代诗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直接关联.把诗的教化功能当作诗的首要之义,注重于诗法诗艺中评判诗人的作诗功夫,在开宗立派中学问化而不是审美化地承传诗歌,这是导致李诗评价在后世跌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因笃的思路是进一步将师法对象追溯到《诗经》,主张学诗必本乎三百篇 ,“学三百而得苏李 ,学苏李而得曹阮鲍谢 ,学曹阮鲍谢而得开元天宝诸公 ,是真能学者矣。是故湛于三百而后为苏李 ,学苏李未能为苏李也”。以此类推 ,“溯洄从之 ,必自三百 ,所谓登山而诣其极 ,道水而穷其源也 ;溯流从之 ,必自盛唐。否则欲入而闭之门 ,升高而去其梯 ,恶乎可 ?”(《许伯子茁斋诗序》[5] (卷 1) )这虽是“学其上 ,仅得其中”(《沧浪诗话·诗辨》)的老生常谈 ,但对格调派“诗必盛唐”的诗学观念却是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取材于《选》”的介入 ,不仅大大拓宽…  相似文献   

15.
马凤春 《政法论丛》2013,(5):109-116
“例”是传统中国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字起源于“列”字,其起初多用于经学领域,后来渐用于法律领域.唐代以前的立法已不可详考.目前所能见到的保存下来的最为久远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其“例”字义项众多,但无判例之义.即使与之密切相关的“比”字也没有判例之义.对于中国法律史是否存在判例这一问题,人们所给予的关注需要适度.  相似文献   

16.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中晚唐诗歌史上,姚、贾虽以苦吟并称,但思想境界的不同、时代士风的变迁,已使二人的诗歌精神产生巨大差异.从孟郊、贾岛到姚合,随着苦吟的内蕴变化,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姚合上承王维及大历诗人,融汇张籍、贾岛等诸家之长,成为苦吟诗人的集大成者.他所追求和倡导的"清峭"诗风,代表了晚唐苦吟诗人共同的审美趋向.这是他们在艺术旨趣上最终选择姚合,远离贾岛,形成情感平和、风格雅正创作格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的律条尤其是《唐律疏议》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在三从四德的宗法家族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汉族女性通过身份的变换取得了相应的法律权利;同时期,在黎族传统婚姻习惯法的作用下,黎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权利虽有所变化,但与汉族女性相比却拥有较多的自由的权利,且黎族女性一直是处于崇高并被人尊重的地位。汉黎女性权利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却殊途同归,都是通过女性让渡权利这条路径来实现,这也许正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论宋代中国古代法学的成熟及其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唐宋两朝尤其是宋代法学世界观、律学作品、判例法研究以及法医学成果等方面的分析比较, 认为至少在法学发展方面, 宋代已经超过了唐代。中国古代的法律, 发展至唐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而中国古代的法学, 发展至宋代方走上了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