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丕显同志的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一书,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再现了作者在"文革"前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传奇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些材料为研究党史提供了珍贵材料。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本文摘自陈丕显回忆录的一个章节。他的回忆有助于我们反思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弘扬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作风,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周伯萍这个名字,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提起"文革"时期发生的轰动一时的"雅典事件",稍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会知道.这段故事甚至被列入了"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周伯萍时任中国驻希腊第一任大使,就是"雅典事件"的当事人.最近,在其撰写的回忆录中再现了这段往事.  相似文献   

3.
"文革"前夕,中共发动了一场开始于军队系统,继而蔓延到普通劳动者的大规模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这段历史时期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因为发生在"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和简单化的歧路。但这段时期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也总结了许多群众性学习经验,涌现了一些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对于他们的经验教训需要一分为二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十年一幕反修剧,万户千家长恨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它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创伤至今尚未完全愈合。对于这场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早已明确作出彻底否定的结论。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防止类似悲剧重演,不少著名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和“文革”学。没有亲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  相似文献   

5.
十年“文革”像恶梦般地过去了。这场内乱,给我们党、我们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这段惨痛的历史,既无法从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割断,也难以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怎能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一直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史料欠缺,"文革"期间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研究进展不大。近年来,随着《邓小平年谱》《毛泽东年谱》的先后出齐,研究"文革"期间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有了较为完整的一手史料基础。详细比对和梳理《毛泽东年谱》和《邓小平年谱》记载的关于毛泽东"文革"期间对邓小平的评价可知,其与以往坊间流传的说法存在较大差异。梳理分析这些评价,对于理解把握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历史人物间的关系,认识"文革"变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龙飞  晶晶 《党的建设》2008,(3):57-57
习仲勋是1978年4月到广东主持工作的。在他主持工作的这段时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的广东,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千头万绪,百废待兴。而习仲勋直至来广东的前一个月,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个地区都出现过大量的由群众组织创办的各色小报,简称"文革小报"。"文革小报"是研究"文化大革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尤其是在研究地方"文革史"上,"文革小报"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通过"文革小报"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触摸到"文革史"中的"地方感觉",既可探究"文革史"中下层历史叙事与上层历史叙事的互动性,也可探究"文革"地方史的分层结构,从而在以地方史的基础上把握"文革"的总体史样态,使人们在认知历史的基础上,达到最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回看长征的历史,长征能够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广大红军战士和领导干部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们今天纪念长征,除了要了解掌握这段光辉的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继承长征中所蕴含的精神。长征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不会成为历史,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要用长征精神来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和个人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教授赵宝煦在《民主》1990年第一期上撰文指出,对于文化大革命应该彻底否定,但是历史无法割断。因此,认真研究“文革”的这段历史,科学回答“文革”中提出的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实为当务之急:首先,这是一个政治敏感度极高的课题。研究“文革”,是否会导致心态的再度失衡?是否会使人重怀旧怨而影响今日的安定团结?会不会诱发青年人的“造反”情绪?  相似文献   

11.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迅速发动与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平均主义价值观念的重新扩张,构成了民众参与"文革"的驱动力;个人崇拜的滋长和盛行,奠定了"文革"发动的重要政治资源;"革命的斗争哲学"构筑了"文革"发动的思想基础;"左"倾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文革"发动的理论基础;从众心理的影响,对民众参与"文革"具有重要的助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向阳 《广东党史》2016,(4):39-43,48
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文革"前这十年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八大"前后(1956年到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前)的探索工作走在科学的轨道上,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大跃进"前后(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1960年底)的探索工作出现了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一度遭到重大挫折;"调整时期"(1961年到"文革"前),毛泽东对一些觉察到的"左"的思想理论进行了纠正,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新认识,从而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6年,组织上调我到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撰写当地“文化大革命”史专题。我感到责任重大。“文革”10年,我亲历那个年代,也深受其害。现在要来总结这段历史,还心有余悸。但是,我是一个党史工作者,责无旁贷。写好这段历史,不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吗?在写作过程中,我感到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对“史”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撰写“文革”史,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  相似文献   

14.
正"文革"初期,"血统论"这个封建主义的残余又沉渣泛起,为祸人间,成为大搞个人崇拜的重要手段。由于林彪、"四人帮"集团别有用心的宣传和神化,使个人崇拜在"文革"期间盛行一时。面对黑云压顶,有识之士从未中止过抵制和抗争,牺牲于1970年早春的北京青年遇罗克和福建共产党员陈寿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5.
焕然 《党史纵横》2004,(5):16-20
陶铸在从1966年8月2日担任"中央文革"顾问到1967年1月被打倒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同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也因此受到这些人的迫害,最终含冤去世."汉家狱辱因何怨,宋室廷刑岳慨承." 历史是公正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史册上记下陶铸在"中央文革"中同江青等人做斗争的光彩一笔.  相似文献   

16.
霞飞 《党史博采》2008,(5):48-53
了解"文化大革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文革"初期,红卫兵有过"天派"和"地派"。两派曾经打得不可开交。但是,这两派的首领,都被称为红卫兵领袖。"天派"领袖是韩爱晶,而"地派"的领袖,就是王大宾。王大宾在"文革"初期也曾呼风唤雨,横行一时。但他在"文革"前并不坏。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历史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史研究迅速发展。革命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当事人,中共领导人对这段历史有多方面的回顾和研究,留下了许多结论式的文件、资料。这些为研究者研讨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有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在"徘徊中前进"时期.其间,仍在维护"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左"倾惯性继续滑行,"新时期"还未开始;纠正"文革"具体错误引发实践真理标准大讨论,动摇"文革"根基,"文革"难以为继."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是建国以来又一重大历史"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9.
“文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编者按;3月7日上午,本刊编辑部邀请在京"文革"史专家座谈。金春明、谭宗级、张化、安建设、王海光、李玉琦、张志明就"文革"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文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诸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提出了应加强对"文革史"研究的建议,希...  相似文献   

20.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0):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