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扩大人体器官来源,建立器官供体社会鼓励、激励机制,确立和保护其合法经济权利是必要的。器官移植手术中器官供体所享有的经济权利主要有损害补偿请求权、医疗保障权、社会优抚权等。其中,确立损害补偿请求权和医疗保障权是对人体器官供体的现实激励手段,而社会优抚权则既是现实激励手段,又是预期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推广运用,活体器官紧缺已成为重要瓶颈问题之一。我国关于人体器官移植立法已上升到行政法规层次,但关于器官供体来源的规定却过显保守和简单,有必要从确立脑死亡标准,构建器官捐献法律规制体系,扩大活体器官受体范围,细化活体器官供体主体资格,建立器官捐献鼓励与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新考量、设计。  相似文献   

3.
随着器官移植手术的迅速发展与成熟,许多以前被认为绝症的疾病得到救治。但器官受体与供体数量差距悬殊,器官供体的不足造成器官移植市场混乱,客观上导致了器官买卖黑市的产生。随着黑色产业链的发展,盗窃人体器官、组织贩卖人体器官、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等非法行为时有发生。鉴于人体器官犯罪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严重侵害了我国对公共卫生的管理秩序,《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七条规定,将组织贩卖人体器官等行为犯罪化,准确理解和把握该项内容的立法精神对于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施远 《中国公证》2010,(9):48-49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器官移植已经成为一条治疗复杂疾病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关方面的积极报道屡见报端,与器官移植所涉及的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讨论也如火如荼。但由于客观上器官供体数量严重不足,加之有关制度的虚置,法律监管的缺位,无可避免地形成巨大的地下器官交易产业链,有关人体器官买卖、人体器官黑市交易、人体器官中介、人体器官移植旅游等等负面报道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鉴于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器官移植患者需求的不断攀长,而供体器官又极其缺乏,加之我国现行器官移植方面的法律法规与相应的管理规范不健全,如何依法、依规地开展人体器官移植,不被非法分子利用,是医疗机构乃至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一是器官移植对象审查不谨慎,间接推动人体器官非法交易;二是器官移植手术排序不透明,违反法律法规;三是摘取供体器官制度不健全,容易引发诉讼等。然后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社会认识不足、医疗机构重视不够、器官来源标准和程序不规范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文章对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立法的必要性和立法模式问题、器官捐赠合同问题、捐赠器官的法律形式问题、人体器官移植专家委员会的设置与职能问题 ,以及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法的体系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指出 :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立法宜采用统一立法模式 ,并遵循鼓励捐赠遗体器官、器官自愿无偿捐赠、禁止器官交易、无伤害和非优先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立法的必要性和立法模式问题、器官捐赠合同问题、捐赠器官的法律形式问题、人体器官移植专家委员会的设置与职能问题,以及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法的体系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立法宜采用统一立法模式,并遵循鼓励捐赠遗体器官、器官自愿无偿捐赠、禁止器官交易、无伤害和非优先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8.
黄清华 《证据科学》2000,7(4):160-170
文章对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立法的必要性和立法模式问题、器官捐赠合同问题、捐赠器官的法律形式问题,人体器官移植专家委员会的设置与职能问题,以及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法的体系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移植立法宜采用统一立法模式,并遵循鼓励捐赠遗体器官、器官自愿无偿捐赠、禁止器官交易、无伤害和非优先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知情权与人格权法律保护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人体器官捐赠供体权利保护体系,对扩大器官来源至关重要,亦是缓解乃至解决人体器官来源短缺的治本之策。人体器官移植所涉及供体之权利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首要的是应构建知情权保护体系与生命健康权、隐私权、身体权、人格尊严利益等人格权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不断增加的器官移植需要与供体器官极度缺乏之间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一矛盾导致人体器官黑市以及非法获取人体器官等犯罪行为的出现.经济学家通过模型分析猜想:合法、有偿的人体器官移植市场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考虑,这一理论并没有在所有国家成为现实.伊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实施人体器官有偿移植制度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给一部分重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另一方面,由于进行器官移植的供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故在社会上出现了盗窃人体器官、组织贩卖人体器官、欺骗他人捐献人体器官等违法犯罪行为,并逐步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在某些区域已经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有鉴于此,我国国家立法机关在《刑法修正案(八)》第37条增设了有关器官犯罪的规定,即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此罪的入刑为我国有效惩制、打击买卖人体器官犯罪提供可靠的刑法依据和罪行标准的同时,凸显了我国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龚波 《法制与社会》2013,(11):244-246
器官移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人体器官移植中,器官严重短缺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犯罪分子甚至不惜用盗窃、欺骗、谋杀的犯罪行为方式获取人体器官,严重危及到社会公共秩序的安全。人体器官犯罪获取行为有着深厚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心理基础,深入分析这些弱点和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创制更符合人性需要的法律规范,从而更为有效地从法律层面上制约人性的弱点发展和膨胀,从根源上杜绝其外化为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医学中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已取得较大成就,可以从有生命或无生命供体中取出许多器官和组织,从尸体上采集器官、组织,势必会破坏尸体的完整性;从活体中采集器官组织,会给供体造成一定伤害。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此作出专门规定。医学实践认为,活体采集,只要有供体的同意;在尸体上采集,只要死者生前同意或死后家属同意即可。仅仅同意是不够的。采集器官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器官移植必须有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改善、恢复人体健康的人道主义目的而施行。现在,国际走私人体器官的黑组织猖獗,从中牟取暴利。为防止把  相似文献   

14.
目前,非法摘取人体器官进行器官交易或器官移植的现象愈演愈烈,对社会稳定,个人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本文从一则案例出发,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经验,把非法摘取器官定为一种犯罪,从刑法上加以规制,从而打击和预防非法摘取器官这类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案例启示: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患者对器官的需求日益增加,巨大的经济利益催生了"器官中介"这一新兴"行业",并有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已增加了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但是,该罪仅对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进行处罚。为遏  相似文献   

16.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对于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来说。是挽救生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100万患者需要肾脏移植,约有3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要肝脏植。而这其中仅有大约1%的患者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供体”的短缺导致非法买卖人体器官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杨景博 《法制与社会》2013,(18):252-253
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在服务人类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民法新问题。本文通过对人体器官的属性争议,活体器官和尸体器官捐赠的方法和原则,以及器官捐献补偿机制等的思考与讨论,希望通过这样的广泛研讨探索,来推动全社会形成共识,促进人体器官立法,解决当前器官移植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体器官的法律属性及其权利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生命科技和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体器官移植与利用被广泛采纳,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人体器官的法律属性和权利的归属以及如何确定脱离人体的器官的财产权,进一步的说,我们必须研究人体器官的权利主体以及任何脱离人体器官的权利主体的相关问题,同时必须建立规制器官移植活动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我是帮人活命哎!要没有我们牵线搭桥,患者拖三五年可能还换不了器官。许多人甚至等不到那天就死了。"2013年2月26日,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组织出卖人体器官案,人体器官买卖中介庭后对法警所说的话发人深思。我国每年150万名需要器官移植患者,但每年仅1万人能接受移植手术,器官缺乏是主要原因。一方面器官供需失衡,一方面我国又禁止器官买卖,面对这样的困境,许多人不由长叹:"我的器官,谁的痛?"  相似文献   

20.
人体器官移植是医学领域发展中一项重要的现代医学技术,有效提高了病体存活率和个体生命质量,但我国器官移植供体严重匮乏,数以百万计的患者无法及时摆脱病痛困扰。因器官移植供体因素带来了司法鉴定检材易质、非法摘取活体器官、供体资源无效配置、器官商业化倾向、死刑犯尸体器官不当使用等诸多法律问题。建议我国尽快制定脑死亡法,实行二元化死亡诊断标准,梳理伦理冲突,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远期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