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法,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准则;法,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法,时时刻刻在与你同行!那么,你知道从你一出生开始,到进入成年人之前有若干法律和法规在维护着你的尊严、保障着你的合法权益吗?国籍资格。国籍资格是法律赋于你的,这种资格从你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明确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公民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于公民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  相似文献   

2.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在培养青少年成为“四有”公民方面起着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学习和了解关于公民问题的一些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一、公民的概念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基本意思。具有一国国籍,这是公民的基本前提。国籍就是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资格。国籍表明一个主权国家同隶属于它的成员个人之间的一种固定的法律联系。国籍的取得主要有出生和入籍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公民权是人权的法律表现形式按照现代法学的观点,公民主要是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按照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一个人一旦取得了某个国家的国籍,就取得了这个国家的公民资格,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因此,在我国,不论民族、性别、年龄、居住地、健康状况和政治态度如何,只要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都是我国公民。因而,公民指的主要是个人而非群体的一种身份或资格,反映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08,(11):60-60
高考从“全国统一”改为“全省统一”,出现了“新高考移民”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一些专家认为,首先,高考资格评定要以学籍为主,淡化户籍。目前中国流动人口过亿,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对于数字庞大的在外地就读的务工人员子女而言,户籍和学籍不对称使得他们从高考起跑线上就没有获得公平的竞争机遇。这不但牵涉到教育公平,而且也影响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在现行的“学籍+户籍”的高考管理体制下,移民二代正在成为没有归宿感的“无根的一代”,这不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影响孩子融入社会,也不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法律常识教科书下册指出:“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性别、年龄、肤色、职业、健康状况、财产状况、文化程度、政治态度如何,只要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就是我国公民。”由此可见,具有中国国籍是认定我国公民的惟一条件。一个人只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就从法律上同国家产生了固定的法律联系,形成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国籍与公民的关系极为密切。国籍,是表明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法律资格。当一个人已经取得了某个国家的国籍,他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于是公民个人和国家就产生一种固定的法律关系。世界各国对国籍问题的立法,基本上采用两种形式:一种在宪法中规定;另一种专门用单行法律规定。也有些国家在宪法中对国籍作原则规定,再以国籍法对国籍问题作详细规定。国籍法既是国内法又是牵涉到国家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7.
一、公民与公民道德教育 在中国古代,公民的意义与现代公民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在先秦,公民有两种含义,一是如(韩非子)中所说,“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此处公民乃指“为公之民”,即为公众、为国家做事之人;二是指君主之民或公家之民,指一个人的归属。可见公民是历史的产物,是民主政治的产物。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正如(辞海)指出,公民一般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8.
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突出做人教育。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树立人生楷模、向榜样学习是搞好做人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效仿的,那么这些在学生心目中的“偶象”就会像一把把尺子时时衡量他们,像一面面镜子时时照鉴他们,像声声号角时时鞭策他们,从而推动他们的行为向榜样靠近,以逐步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合格的公民。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弄清基本道理外,我还用正面的形象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确立学习榜样,并要求他们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如在讲“爱戴父母”一框时,首先提出“子女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作者后面括弧内,圆点前面是期数,圆点后面是页码)本刊特稿公民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韩震李寒梅(1.1)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是美的严春友姚秀梅(8.4)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韩震(12.4)理论视野我国经济将进入“又好又快”增长阶段于新(3.11)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要注意的三个问题许惠英(4.4)公民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汪建兵申笑梅何新林(4..6)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程光泉(5.19)对学生隐私权的法律思考张兰(5.22)关于敬畏自然的理性思考严春友(6.4)解读“流动性过剩”李兆谊(6.7)抵制腐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备课卡片     
法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法国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国政府一位负责国民教育的内阁成员不久前说:“公民意识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法国重视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由来已久,许多年前,他们推出了“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周”活动。每年11月份,所有的公立学校都要采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集中的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使用礼貌语言,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等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常识。希拉克总统去年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志愿役制度”,即每个年满18岁的男女青年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公…  相似文献   

11.
论讲廉洁的“资格”于永军这是在闲聊中捡来的题目。有人说,反腐倡廉要有说服力,关键要在有“资格”讲廉洁的人中讲廉洁;没有“资格”讲廉洁的人讲廉洁,好比乞丐讲清贫,没有多少意义。何为“有资格”,何为“没资格”?经反复与人探讨,方才明了。所谓“有资格”,就...  相似文献   

12.
周妤 《求索》2012,(7):88-91
清朝末年中国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而口岸教育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缩影。这一时期口岸教育改革涉及到办学实效、办学形式、毕业生出路、经费来源、制约因素、学堂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入学年龄、资格待遇、女子教育、各地各级各类现代学校的数量统计、师生数量统计等方面。这些因素全方位地展示了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实际,反映了政府兴办现代教育的动力和阻力。  相似文献   

13.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公民国民人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如我国宪法规定:“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其范围是以是否具有我国国籍来划分。公民同我国建国初期曾经使用过的“国民”在含意上是相同的。但公民与人民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其范围是以政治标准来划分的。在我国现  相似文献   

14.
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例如,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民和公民的含义相同,指的也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的国民也就是我国的公民。所以,人们通常认为公民和国民是同义语。不过,公民一词往往是作为法学上的术语来使用的,而国民一词的使用范围要更广泛一些。例如国民经济、国民收入、国民教育等等。人民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内容。一方面由于各国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15.
人大知识     
正公民与选民公民是法律概念,它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一般地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即为我国公民。选民是指依照选举法的规定,经过选民登记,确认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领得选民证的公民。在我国,凡年满18周岁,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并依法进行了选民资格登记的中国公民都是选民。  相似文献   

16.
全法 《人民政坛》2011,(7):44-44
7.问:选民与公民的区别是什么? 答:选民是指具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公民。公民是法律概念,它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一般地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即为我国公民。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规定,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法律常识教育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落实到学生就要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笔者就法律常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义务观念谈几点体会,以求与各位商榷。 一、教育学生明确义务包括的范围,这是培养学生义务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法律常识的教育过程,从广义讲也是德育…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发现一些中学生对我国公民的概念理解有误,认为只有到十八周岁以后才是公民,这是不对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公民的概念,根据新宪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应是:“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这一条文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没有年龄的限制。不论是老年人、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学的视角,对“民主”概念作一辨析,弄清政治学中“民主”概念的确切涵义,首先要确定“民”和“主”各自的涵义。民的涵义,准确地说,有居民(住民)、公民(具有某国国籍,在宪法和法律上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有的国家称国民)、选民三个层次。人们通常把这三个层次的民笼统  相似文献   

20.
2006年4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即“五五”普法规划。“五五”普法规划指出,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广大公民要结合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实际,自觉学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