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提升中巴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巴经济走廊"战略为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中巴贸易发展分析,认为中巴贸易存在中方对巴基斯坦贸易顺差较大、巴基斯坦出口中国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而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水平较低、中国缺乏对巴贸易的产业等是中巴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扩大从巴基斯坦进口、发展服务贸易和提高巴基斯坦出口产品竞争力等提升中巴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梳理中巴金融合作的主要领域和最新进展,概述中巴金融合作现状;运用协整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探讨金融对巴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促进作用;结合中巴友好关系的新进展,展望中巴金融合作走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格局变动,地区形势变化,世界大国战略调整,中国向西开放被赋予更多内容和意义。巴基斯坦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中国则被巴基斯坦视为实现亚洲之虎梦的重要外部因素。在此形势下,多种因素促成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被提上双边议程。该项目工程浩大,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意义非凡,将成为中巴打造命运共同体关键一招,值得深度研究、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的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为巴基斯坦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经过改建后的喀喇昆仑公路将继续为中巴两国人民造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西部地区的出海口和能源通道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中国“能源通道”、“贸易走廊”的设想,喀喇昆仑公路在未来的岁月中无疑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巴基斯坦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会平 《东南亚》2014,(1):64-68
中巴拥有良好的政治关系使两国建设经济走廊并不存在着政治障碍,且巴基斯坦对建设经济走廊的热情非常高。但客观来看,囿于巴基斯坦方面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形势,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面临诸多风险。  相似文献   

6.
王付东 《和平与发展》2022,(3):79-95+138
2022年3月,具有保守理念的国民力量党候选人尹锡悦当选韩国第20届总统,新政府的外交政策构想与文在寅政府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区别。韩国新政府确立了“全球枢纽国家”的总体目标定位,计划放弃前政府的“战略模糊”政策,将打造韩美全面同盟作为优先目标,对华强调“相互尊重”,强化对朝施压,改善对日关系和推进韩美日合作。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政策构想与当前大国竞争加剧、美国对韩国的深厚影响、韩国国内政治博弈等内外因素密切相关。韩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将对东北亚地区格局、朝核问题、中韩关系等造成重要影响,但其实施也将受到韩国国内政治、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外交战略的内在逻辑无法自洽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两国发展计划对接的结果,是一个旨在实现双赢、多赢的国际合作项目。自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以来,中巴两国政府加大了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走廊建设获得明显进展。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巴国内政治掣肘致使项目执行效率较低;民众期待过高;精英阶层对华态度分化;沿线安全问题严重;外部势力干扰等。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进行,中国应加强与巴国内各政治力量的合作,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双方管理能力,加大媒体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加强安全保护,扩大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消除或减少有可能阻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过去,巴基斯坦曾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经济援助国,中巴贸易曾经在中国和南亚国家贸易中占据首位。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中巴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和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这与中巴之间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不太相称。本文在分析中巴经济合作潜力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巴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9月16日,以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领导的新内阁成立。新内阁由来自民主党、社民党和国民新党的17名阁僚组成。新内阁是“建设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同盟关系”还是坚持“亲善”的外交战略?是真心“回归亚洲”,还是要走“日本的新道路”?中日两国是“臣服”关系,还是平等互惠关系?探讨日本外交政策,有利于我们认识日本新政权的外交走向,恰当估价日本的外交政策,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下 ,顺应区域集团发展的要求 ,东北亚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但是由于东北亚地区时至今日仍然是国际政治经济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尚存在许多制约主权国家经济合作的阻碍因素 ,因而从一个较长时期看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很难直接上升为各国中央政府的行为。而各国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开发与合作的重要参与者 ,却有其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的内在动因和有利条件。从目前看 ,东北亚区域地方合作的外部环境还不理想 ,影响了民间企业在区域贸易和投资上的积极性 ,制约了地方国际经济合作的进程。因此 ,现阶段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国际合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其战略重点在于为民间企业的贸易交往和投资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优越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借助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从地缘政治风险、地缘经济风险、地缘传统/非传统安全风险等维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地缘风险进行识别,构建了中巴经济走廊地缘风险评估模型,并依靠专家力量、采用成对比较法测算出各项指标的准则归一化权数,计算出中巴经济走廊地缘风险的期望值,进而对各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81-1989年里根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新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趋向强硬,它主张对苏强硬,对华强调台湾问题。同样在这一时期,中苏两国的双边关系迅速调整,两国几乎同时产生了缓和关系的愿望。双方在1989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4.
印度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早,但独立前发展较慢。独立后,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农村就业和粮食问题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印度政府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巴基斯坦塔利班(简称巴塔)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反政府恐怖组织,巴塔自2002年作为一个组织雏形出现以来,就以巴政府、安全部队和平民为袭击目标,是巴国内安全的最严重隐患。2007年12月巴塔正式宣告成立后,在巴西北边境省级联邦部落直辖区十分活跃。为维护巴和平稳定,巴政府一直尝试通过对话方式与巴塔和谈。2013年5月11日,巴基斯坦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谢里夫派获胜。同年6月7日,巴新内阁就  相似文献   

16.
朝韩经济合作经历了试行、扩大、持续发展和迅速发展四个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自朝韩首脑会谈结束后,朝韩经济交流与合作由原来以民间为主导扩大到政府间的合作。朝鲜为经济建设创造的条件和朝韩双方经过协商与谈判达成的各项经济合作协议将促进双方的经济合作稳定健康地发展,但从两国实际情况出发,经济合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7.
卢拉政府外交政策评析及未来外交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6年大选中,针对卢拉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卢拉与反对党总统候选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辩论内容涉及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本文首先以两位总统候选人对外交政策的辩论为切入点,分析他们在外交政策上的各自立场;然后针对这些分歧总结卢拉第一任期内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实效;最后对未来4年卢拉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8.
巴西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西是拉美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最为活跃的国家 ,目前已与 2 0多个国家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近年来巴西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特别是正在将传统的合作方式逐步转向对研究和创新成果的共同开发和成果的共同分享上。巴西政府认为 ,与其他国家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本国科技水平最省时和最省力的途径。在与各国的科技合作中 ,巴西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中巴在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双方的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促进了两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互利而又卓有成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中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而沿边地方政府又是其主要推动力量。目前,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是我国跨境次区域合作的主要模式。但由于地方利益的强化,沿边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利益和目标上会有所偏差。这导致了沿边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采取对内竞争和对外合作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两种不同行为模式背后的动力机制研究对进一步揭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制度安排,提升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巴经贸合作取得可喜成绩,双边贸易额连创新高。但与此同时,双边经贸关系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巴经贸中存在的问题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双方今后可能的合作方向,并进而分析了中巴经贸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