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在《忆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一文中回忆说:“12月27日为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他(即傅斯年)演说中有几句话说他自己。他说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他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但他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最后他笑着批评蔡、胡两位先生说:‘这两位先生的办事,真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4,(Z1):226-228
<正>蒋梦麟先生在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发出了"校长治校"的呼声。其主张校长的价值在于改善大学办学环境,以使教授潜心研究学术、专心治学。针对蔡元培先生推行的以德国古典式大学为蓝本的"教授治校"体制,1923年蒋梦麟先生曾道出其弊病:若思想过于自由,则因个性过于伸展纪律变得松散[1](P260)。随着教授治校的个人及小集团利益弊病的日渐暴露,蒋梦麟便提出了校长治校理念并进行了校长治校的尝试。其校长治校明确了校长、教授  相似文献   

3.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是胡适先生的学生,他曾经用“讨鱼摸虾,误了庄稼”来为他的老师惋惜。唐德刚教授所说的“误”,实指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不过,根据有关文史资料和胡适先生的故旧回忆,他的“误”大致可见以下几个方面。 一、错误胡适先生1917年留美回国后,8月应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教授。不到两年,“五四运运”爆发了。当学  相似文献   

4.
正林语堂先生曾如此描述一个人:"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他就是重塑北大精神的校长——蔡元培。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写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光辉伟大的功绩。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始于1900年,常规每5年一届,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誉。中国自1905年即关注大会,向达、蔡元培、傅斯年、胡适、顾颜刚、刘大年、季羡林等几代学者都积极推动过中国与大会的交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中没有发表任何沾沾自喜于与名流政要往来交游的"借光"文字,尽管他的故交旧友中多的是达官贵人以及宋庆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林语堂这些名重一时甚至如日中天的社会名流。对鲁迅有知遇之恩的陈独秀曾经红极一时,甚至被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7.
正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经是心力交瘁、疾病缠身。"人生自古谁无死"。陈独秀一生历经磨难、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早已有坦然面对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蔡元培因办报而认识皖城志士陈独秀光绪九年(1883年),16岁的蔡元培考中秀才;1889年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举  相似文献   

8.
<正>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始于1900年,常规每5年一届,素有"史学奧林匹克"之誉。中国自1905年即关注大会,向达、蔡元培、傅斯年、胡适、顾颉刚、刘大年、季羡林等几代学者都积极推动过中国与大会的交流。《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影像史料》将陆续公布这方面的珍贵内容。  相似文献   

9.
杜日辉 《世纪桥》2000,(3):47-48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的胡适,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正象胡适1914年11月3日在《容忍迁就》一文中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这可以说是胡适在治学与做人方面的基本概括。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力求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胡适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可以当得起“终生勤奋、著作等身”八字的考语。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12月11日写给蒋梦麟、胡适的信,无论是《胡适往来书信选》还是《陈独秀年谱》、《陈独秀书信集》和《陈独秀著作选编》都将该信系年于1922年。其实,陈独秀此时远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会议,不可能与蒋梦麟、胡适讨论在上海还没有开始筹备的国立自治学院,而且陈独秀信中的主要内容与1922年国立自治学院创办的事实相违,信末附言亦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进程不合,再证诸自治学院创办时间和经过,可以断定该信写于1923年12月,而不是1922年。  相似文献   

11.
广闻博览     
正蔡元培给教授"请安"送薪酬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对于聘任的教授,蔡元培都给予了不菲的薪酬,而在每月发薪酬的日子,他从不让教授们去总务处领取,而是由他登门亲自"请安"。每次去,他都穿着一身一尘不染的西装,再带两个助手,来到教授的宅府。坐下后,蔡元培微笑地褒扬教授新近发表的某篇论文,又在不经意间转换话题,亲切询问教授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12.
董宝瑞 《党史纵横》2007,(6):49-49,53
2006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之际,中国国民党在台北举办了五四名人书札展览,展出了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  相似文献   

13.
据顾颉刚先生<古史辨·自序>回忆,1916年,陈汉章先生讲中国哲学史,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商代的<洪范>.第二年,改请年仅27岁的留美博士胡适先生讲,他劈头就从先秦诸子讲起.这一大胆行为,后来被蔡元培先生称为"截断众流",并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效法,由此奠定了整个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正肖伊绯在11月16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当陈方之所著《卫生学与卫生行政》于1934年初版之际,胡适为之撰序推介。胡序题为《公共卫生与东西文明》,明确提出了"公共卫生"与国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对这方面的概念与观念,都做出了形象生动的论述。首先,胡适列举了在当时的中国文明里没有"公共卫生"的怪现状种种。他痛心疾首地  相似文献   

15.
唐皞 《唯实》2005,(4):61-62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 可谓领风气之先,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 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胡适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诗歌的见解方面。作为一个诗人,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第一个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与中共     
胡适曾称赞毛泽东的文章“眼光很远大”。 毛泽东希望胡适能成为连接美国朝野与中国共产党的桥梁与中介。 胡适致电毛泽东,希望中共“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党”。 1949年,胡适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登上蒋介石派来的专机飞往纽约。 1956年,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说,“胡适这个人真顽固,我们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努力奋斗。本文通过对蔡元培主张在中国统一国语思想的论述,从而得出蔡元培通过统一国语以达到挽救民族和国家危亡,实现国家统一目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高振兰 《党史文苑》2005,3(11):23-24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努力奋斗.本文通过对蔡元培主张在中国统一国语思想的论述,从而得出蔡元培通过统一国语以达到挽救民族和国家危亡,实现国家统一目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以史为镜     
蔡元培不拘一格用人才原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教授不拘一格,不受年龄与学历的约束.当时教授中有很多年轻人,如徐宝磺25岁,朱家骅26岁,刘文典28岁,胡适28岁,最年轻的是梁濑溟,只有24岁.而梁濑溟不仅没有大学学历,且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一些人有议论,认为连做学生都不合格的人,怎  相似文献   

20.
正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由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