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承德市于2012年8月建立了以文明单位为主体的直属志愿服务总队,目前注册志愿者人数20000,服务总时数长达48万小时,人均服务时长24小时。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包含文明引领、医疗卫生、文化传播、爱心救助等。承德直属志愿服务总队促进了志愿服务机制建设,推动了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向规范化、常态化、实效性发展,志愿服务在全市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是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是社会各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来,随着省委《关于全省共产党员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省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若干措施》《河北省志愿服务激励办法(试行)》文件相继出台,从制度层面对我省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规范。我省志愿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多项工作开创全国先河,成效明显。503万志愿者、2.4万个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河北城乡,扶贫帮困、应急救护、阳光助残、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遍布全省。  相似文献   

3.
陈亮  谷越华  吴茜 《实践》2020,(5):57-57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乌审旗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倡议,多家社会志愿组织先后发动数千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线下,他们身着"乌审旗志愿者"红色马甲、戴着口罩手套,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登记、排查、采购、配送;线上,他们活跃在微信、微博、QQ、抖音。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提出新期望、新要求。进入新时代,要把握新的发展契机,深化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注重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结合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志愿服务思想引领、人才培养、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成长成才、网络育人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导致志愿服务难以持续化和常态化,出现中国式"志愿失灵"现象以及社会公共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广州近年来开展志愿服务的创新性探索,本文提出志愿服务"去行政化"不等于政府无所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在志愿服务中担当起资源支持者、信息联结者、"志愿精神"培育者和制度供给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作为一支有着33年学雷锋历史的企业服务队,积极在传承中创新、服务中引导、求变中延伸手臂,建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延伸"为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创建了"亲邻日"等优秀服务品牌,积极构建"管理有制度、服务有载体、培训有系统、宣传有媒介"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了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化、队伍网格化、服务常态化、活动项目化、队伍专业化的目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新时期国有企业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奉献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柳州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为统领,聚焦"组织动员、实践育人、服务大局、能力提升、文化引领"五大能力建设,在疫情防控、大型赛会、生态环保、扶幼助残、脱贫攻坚、城市治理等众多领域中凝聚力量,以青春实践实现创新发展,全面服务共青团改革。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作为转型期中国社会公民道德的生动实践,遭遇了"主体动力不足"和"信任危机"的中国式道德困境。因而应在把握志愿服务的公民道德性、理性分析志愿服务的中国问题的基础上,自觉建构志愿服务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广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渠道。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师生青年志愿者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弘扬中医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为宗旨,努力打造"大医精诚青春志行"中医药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项目实施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0.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诸多契合点,相得益彰。习近平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大学生村官张广秀、"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也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他们志愿服务行为的肯定和赞扬,并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以下实践要求:心系祖国,勇于担当;高扬理想,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广州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道路不断前进,目前已被公认为国内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开展的志愿服务的创新性探索表明,志愿服务"去行政化"不等于政府无所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在志愿服务中担当起资源支持者、信息联结者、"志愿精神"培育者和制度供给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生活的节奏,疫情防控下的百姓自觉“宅”起来,用实际行动配合一线抗疫。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更多的志愿者走上防控一线,主动承担起卡口值勤、服务保障等志愿服务工作,让一个个平民偶像活跃在大街小巷,让志愿服务如春潮一般在港城涌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开展,关键是要解决机制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生需要道德理想和组织推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要使这两种力量源源不断地生发并具有有效性,应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运作机制和资金、法律与培训等多方面协调一致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支部生活》2013,(10):42-42
作为塘沽第一家街道志愿者协会和滨海新区首家协会党组织,新村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着力健全组织体系,丰富活动载体,在奉献社会、播撒爱心的过程中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协会成立6年来,有注册志愿者7900余人,团体会员单位51家,培育出全国优秀志愿项目1个,18人获得天津市志愿者服务金、银奖,协会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天津市社会组织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成为滨海新区志愿服务的一而旗帜。  相似文献   

15.
孙婷 《新视野》2012,(1):67-70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实践中呈现出鲜明的政府职能错位,具体表现为政府“扶持、监管不足,控制、干预有余”,这已成为制约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志愿组织的作用,实现共赢的社会效果,必须结合中国实践,重新反思、定位政府和志愿组织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志愿服务实践中的应尽职能.合作制衡模式是我国未来政府和志愿组织的恰当关系定位.政府应该摈弃传统做法,对缺位的职能予以有效弥补,对越位的职能予以放弃,明晰其该作为和不该作为的职责界限,以实现其应尽职能的圆满归位.  相似文献   

16.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社会发展现状需要共享发展凝聚共识,风险社会来临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化解风险。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向度都与共享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坚持成果共享目标下的志愿服务价值追求,搭建社会共建理念下的志愿服务参与机制,开展合作共赢理念下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完善风险共担理念下的志愿服务条件保障,可以全面促进中国志愿服务提质量、出水平、上台阶。  相似文献   

17.
张效廉 《奋斗》2014,(8):10-11
正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和"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肯定了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远之策和根本之策在于建立健  相似文献   

18.
省直"红丝巾"巾帼志愿服务队作为省直机关首批成立的专业服务队,积极开展特色服务活动,创建优质服务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七一"前夕,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省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授予全省"最美共产党员志愿者"荣誉称号,在"最美河北人"网上发布厅进行了发布。省委副书记赵勇同志给予重要批示:"要大力宣传推广'红丝巾'巾帼服务队的经验"。省直"红丝巾"巾帼志愿服务队是以省直各部门妇委会干部、"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明星和"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成员等为主体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她们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行善立德"志愿理念,热心参与社会公益、真诚服务困难群众,事迹突出,成效明显,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被省文明办、省志愿服务指导办、省志愿服务联合会授予2014年"河北省十大志愿服务品牌"称号。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活动是促进高校学生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基于高校学习型志愿服务组织以学习和发展为主旨、以系统思考为核心、以开放和交互为基础的特性,创建高校学习型志愿服务组织在导向上必须以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为目标,以形成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为手段,以发挥专业服务的内在潜能为关键,以塑造持续学习的团队文化为核心,以构建开放运作的服务系统为落脚点,在创建策略上应实施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建立项目立项机制,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成立志愿服务基金会等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20.
作为从左翼理论界发展起来的一种与自由主义民主相对立的民主理论--参与式民主借助复兴古典共和主义中的参与概念,提倡一种全面参与的、积极的公共生活,试图建构一种参与性的社会.参与式民主与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紧密相连,参与式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居民社区志愿精神的成长.笔者依据2008年在南京市进行的"信任与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的调查为研究基础,通过描述和分析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探讨居民志愿精神与参与式民主成长之可行性路径,期望能对参与式民主在中国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