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史方倩 《人民论坛》2011,(10):196-197
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列宁和俄共(布)关于发展文化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可贵的尝试。在列宁看来,要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变革同等重要,不仅要进行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还要完成文化方面的变革。学习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列宁和俄共(布)关于发展文化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可贵的尝试。在列宁看来,要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变革同等重要,不仅要进行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还要完成文化方面的变革。学习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列宁曾提出的"我们坚持苏维埃政权的原则,即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多数掌握政权的原则"并不说明列宁主张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实行多党制。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之所以通过苏维埃内各政党的竞争来决定政府的组织者,是因为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十月革命的直接目标和第一个成果,而苏维埃(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是能够保证痛苦最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形式。  相似文献   

4.
对“经商农民”的政策调整,是列宁所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政策转变。这个转变,展现出列宁晚年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这一政策转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和领会列宁这一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剥夺了资本家所拥有的工厂、银行、矿山,铁路等生产资料,把土地收归国有,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实现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上,迈出了最初的步伐。但是。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而是以一种新的更高的形式提到日程上来了。在这个革命深入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为了回答无产阶级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一九一八年,列宁写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在这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中,列宁  相似文献   

6.
刘思仓 《前沿》2005,4(9):42-45
列宁在晚年认真思考和回顾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新的构想。这些构想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农业合作化,二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工业化和电气化,三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四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开展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列宁的这些构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文化革命思想具有充分的理据,其运思逻辑、建构逻辑以及实践逻辑是依据苏维埃社会主义现实决定的。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并吸引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提高工人的业务水平并且健康地参与民主管理,如何通过革命理想把旧知识分子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如何在社会主义空地上批判性地利用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确立共产主义文化,如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后合乎实际的问题,也在逻辑关系上提出了思想深处的变革要求。文化革命承载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体现了政治逻辑、思想逻辑、社会逻辑和运行逻辑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姚红艳 《求索》2012,(11):130-132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意义。"意识形态"曾一度被视为批判性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由于具体革命形势的变化,被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必要环节而被承认。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列宁开始了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形成,在具体操作的意义上,成为需要加强的工作并有了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指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论粮食税》、《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和列宁在右半身几乎全部瘫痪不能执笔的情况下通过  相似文献   

10.
洪亚非 《前沿》2012,(20):150-152
1905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决议:鉴于俄国的国情,布尔什维克不希望立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战后的1917年4月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要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中夺取政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1917年9月,列宁又提出用武力夺取政权,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布尔什维克策略发生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战的爆发.列宁坚信欧洲帝国主义之间的大战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助产婆”,欧洲革命将随着一战的爆发而即将来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列宁认为作为一战的参战国俄国,虽然在经济基础上不具备走社会主义的条件,但因欧洲革命形势的即将到来以及俄国国内政治上的宽松条件.所以,俄国很可能跨入到社会主义,并且可能成为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驱.一旦俄国革命成功,将会促进欧洲革命爆发,而欧洲革命的成功又反过来帮助俄国为进入社会主义作经济上的准备.这就促使列宁改变了以前的策略,积极推动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1.
反对官僚主义是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针对俄共(布)党内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出现的官僚主义现象,列宁从理论上分析了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在反对官僚主义的实践上进行了可贵的尝试。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沈祥旺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特别是国内战争结束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着俄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的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5,(7)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写成的,当时的俄国从夺取政权走向巩固政权,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列宁在文中指出了当时俄国的管理任务和建设计划,认为在建设的同时要实行民主集中制,要尊重广大群众,发挥教育的作用,并强调法律的运用。该文对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仁武 《岭南学刊》2006,3(1):17-2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建设思想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实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建设的首要前提;苏维埃开拓了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的制度伦理建设的崭新实践;捍卫和恪守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建设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5.
王祖奇 《求索》2008,(11):224-227
列宁晚年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列宁晚年对斯大林政治上的严重不信任,有的人甚至将其庸俗化为一种权力斗争。但是,如果仔细联系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实际环境,就不难发现,列宁晚年与斯大林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列宁晚年生病逐渐失去工作能力、并需要逐步移交其职权期间,苏维埃最高领导层出现的一些正常的分歧和矛盾。虽然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这些分歧和和矛盾表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形式,但实质上都是列宁及其他中央领导成员在当时苏维埃政权现实情势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完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代先祥 《新东方》2010,(2):66-71
苏维埃在俄文中原意是代表会议,作为俄国无产阶级的创举,它在1905年的俄国革命中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列宁的肯定和支持。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全俄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成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朱巧香 《理论月刊》2002,4(6):18-20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了一条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即在用革命手段取得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的基础上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水平的道路。列宁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整体发展模式对于我们正确贯彻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全面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灵魂作用,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筑  相似文献   

19.
<正> 清末著名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龚自珍曾这样评价其挚友魏源的思想建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当我读完年轻学者宋才发的新著——《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之后,顿觉心同此感,并愿将它推荐给更多的学海知音. 这部著作以宏阔的眼界,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精髓,涉及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苏维埃俄国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苏维埃俄国的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建设等八个方面的问题,相应成为八章,构成全书骨架,并于其中蕴含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20.
从列宁思想遗产里发掘现实生活的力量──《列宁后期思想探要》评介陶海俞良早教授新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深入研讨列宁后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力作。通观全书,深感它从列宁的思想遗产里发掘了现实生活的力量。1918$春苏维埃政权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