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正面临四年一度的大选。四年前的1992年,拉宾领导的工党,高举“以土地换和平”的旗帜,向奉行“三不”政策(不承认巴解组织、不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不同阿拉法特会晤)的利库德集团沙米尔政府发出挑战,赢得了大选的胜利。近四年来,拉宾—佩雷斯政府同巴解组织签署了奥斯陆和平协议,同约日缔结了和平条约,中东和平进程出现重大突破,阿以冲突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中东和平进程多磨难,长期是只听车轮响,难见车前行。但最近的事态发展表明,这一进程出现了喜人的新势头。 这种新势头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中东地区发生三件事:6月份以色列大选,以拉宾为首的工党获胜,作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姿态;面对以色列“新的外交攻势”,阿拉伯各方重新审视并协调自己的立场;美国国务卿贝克从7月19日至24日访问中东6国,努力将阿以双方重新拉到谈判桌上来。 中东和平进程近年出现过好势头,但一一夭折。这主要归咎于以色列当时执政的以沙米尔为首的利库德集团。这个集团奉行顽固僵硬的政策,拒不归还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侵占的阿拉伯领土,拒不停止在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克八月五日指定工党领袖佩雷斯组阁,建立一个全国联合政府。这是赫尔佐克在与议会各党派经过一周紧张磋商之后,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不得不动用总统权力,作出由佩雷斯筹组新政府的决定。这一决定并不能解决以色列目前面临的政治危机。以色列这次大选是七月二十三日举行的。在议会一百二十个席位中,以沙米尔为首的执政党利库德集团获四十二席,以佩雷斯为首的反对党工党获四十五席,均未达到单独组阁的多数,因而两党在大选后围绕由谁组阁问题展开了紧张而激烈的争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专电 以色列5月大选,政府出现了更迭,利库德集团上台,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处理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上,利库德政府的“以安全保和平”取代了工党政府的“以土地换和平”。这一变化,打乱了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中东战略步骤,不能不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两国关系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微妙时期。 克林顿政府的中东战略目标首先是要确保海湾石油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供应,为此而确立的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5.
国际要闻     
《瞭望》1996,(32)
阿拉法特同以色列新外长首次会谈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7月23日在加沙埃雷兹通道巴方一侧同以色列外长利维举行了会谈。这是利库德集团执政后,阿拉法特同以色列新政府成员举行的首次高级别会谈。会谈后,阿拉法特说,双方就继续推动和平进程、保持各个层次联系的必要性达成一致。利维说,双方对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合作达成一致,以巴之间的障碍能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6.
6月24日凌晨,以色列政坛爆发重大新闻。执政15年之久的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惨然败北,反对党工党稳执牛耳,将出面组阁。以色列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闻媒介将大选结果迅速向全世界传播,来自各方的反应较为强烈。直接参与中东和谈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方面对大选结果持谨慎欢迎态度,它们希望强硬的利库德下台后,新的一届以色列政府会在“领土换和平”问题上做出灵活的让步,以推动  相似文献   

7.
举世瞩目的以色列第15届议会和新一届总理选举已圆满结束。工党主席巴拉克在总理的选举中获得总有效选票的5608%,从而以12个百分点的绝对优势击败现任总理、执政的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下届总理。以色列选民在这次大选中选择了巴拉克,不仅反...  相似文献   

8.
岭西 《瞭望》1996,(33)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启动的新的中东和平进程,走过了四年半的历程。今年5月份以色列大选,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上台执政,提出了一套强硬的中东政策,中东和平进程正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内塔尼亚胡在竞选中和当选后否定了马德里和会和奥斯陆协议所确定的“以土地换和平”基本原则,代之以“以安全求和平”,并提出“四不”政策: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永恒的统一的首都”的地位不容谈判;不允许建立巴勒斯坦独立国,不停建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不放弃戈兰高地主权。此外,还无限期推迟执行工党政府承诺的自6月12日开始从希伯伦撤军的计划。  相似文献   

9.
开罗专电 今年4月第一周,可谓是中东和平进程的谈判周。在这一周内,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以色列总理沙米尔相继去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了以巴勒斯坦问题为中心的会谈。  相似文献   

10.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维3月30日突然宣布辞职,使以朝野震惊。但到4月7日,他又宣布继续留任,使不少人感到意外。 以色列人都知道,利维心高气盛,雄心勃勃,觊觎总理宝座有年。当初他宣布辞职,多数人不相信是出乎真心。总理沙米尔说他在“开玩笑”,还有阁员称之为“政治讹诈”。而利维则说他“一天也不想多干”,将向4月5日内阁例会提出正式辞呈,并“立即  相似文献   

11.
路撒冷当地时间2月7日凌晨,以色列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在6日的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现任总理巴拉克,成为以色列历史上的第11位总理。根据以色列媒体的非官方最后结果,沙龙在6日举行的选举中获得了近162张选票,得票率为62.5%,而巴拉克则只获得了不到97万张选票,得票率为37.5%。巴拉克已经于6日晚承认失败。巴拉克的失误帮了沙龙巴拉克是1999年5月以同样巨大的优势(56%对44%)击败他的前任、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的。为何在短短20个月的时间内,他的支持率就急剧下滑,并最终导致选举失败呢?此间舆论分析认为,沙…  相似文献   

12.
执政18个月的以色列总理巴拉克12月9日晚突然宣布 辞职和参加下届总理竞选,并正式向总统卡察夫提交了辞呈。根据以色列有关法律,巴拉克的辞职将在其提交辞呈48小时后生效;新总理的选举将在总理辞职生效后的60天内举行。巴拉克此举主要是为了防止前总理、反对党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卷土重来,并平定党内斗争。但巴拉克能否胜算,从政经验丰富的内塔尼亚胡是否就此被“噎住”,都尚需拭目以待。而以色列政局一向是影响中东和谈的关键因素。巴拉克此举不是盲目决策,而是基于目前巴以局势的严重恶化和以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经…  相似文献   

13.
对中东和平进程至关重要的叙利亚—以色列第二轮和谈 ,从1月4日开始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谢泼兹敦举行 ,于当地时间1月9日晚结束。双方因在以色列从戈兰高地撤军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而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漫漫复谈路叙以和谈自1996年2月中断以来 ,国际社会一直在促成叙以恢复和谈。然而 ,叙以和谈何时恢复 ,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意愿和决断力。在叙以谈判中 ,以色列是矛盾的主导方 ,以色列主导着谈判进程。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执政3年多的时间里推行“以安全换和平”的政策 ,动摇了阿以和谈的根基 ,从而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内塔尼…  相似文献   

14.
开罗专电 中东和平进程的车轮时转时停。其阻力来自何方,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以色列总理沙米尔今年4月访美时抛出一项选举方案,并在5月中旬得到以色列联合内阁内两党的一致通过。方案表示要在  相似文献   

15.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在赢得大选胜利后组成了一个强硬派的新政府,并提出一系列强硬的施政纲领,其核心是拒绝被公认为中东和平进程之基石的“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这给未来的阿以和平谈判设置了巨大障碍,使中东和平的前景蒙上阴影。 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关于阿以和谈的政策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不两要”:不允许分裂耶路撒冷以保证其成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不同意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放弃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要扩大在巴勒斯坦自治区内的犹太人定居点;要让以  相似文献   

16.
历时3个月沸沸扬扬,丑闻不断的以色列竞选28日终于落下尘埃。大约有70%的以色列选民参加了以色列第16届议会的投票,他们再次选择了沙龙。沙龙将成为自1980年以来第一位连任的以色列总理。 初步选举结果显示,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了议会120个议席中的35个席位,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将驰骋以色列政坛50多年的大党工党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虽然这一结果完全在人们的预料之中,然而面对这一结果,人们仍在不断地问:沙龙在过去两年执政期间劣迹斑斑,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政绩,为什么他能在以色列民众中获得如此高的威望,人们为何还是将信任给予了他?  相似文献   

17.
中东局势发展一向出人意料, 似乎总是与和平作对。正当 中东和谈的关键时刻,在7月31日举行的以色列新总统选举中,以色列右翼反对党利库德集团推选的总统候选人摩西·卡察夫在第二轮投票中以63 票对57票,出人意料地击败了执政党“只有一个以色列”推举的候选人希蒙·佩雷斯,当选为以色列第8届总统,新总统已于8月1日宣暂就职。政坛元老佩雷斯命运多舛 76岁的佩雷斯是以色列政坛的资深政治家,其政治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曾因力促达成1993年巴以奥斯陆协议而于1994年与拉宾和阿拉法特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拉宾总…  相似文献   

18.
在以色列第16届议会大选即将举行之际,以色列主流媒体《国土报》1月7日曝出看守内阁总理沙龙接受巨额非法海外集资的丑闻,为原本相对明朗的大选格局增加了不少变数,也使得以色列未来政坛走势面临新的考验。 根据《国土报》报道,沙龙在去年11月角逐利库德集团主席选举期间,通过其子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上台后摒弃“以土地换和平”原则,推行新“三不”政策(不谈判耶路撒冷问题、不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不放弃戈兰高地),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境——巴以和谈步履维艰、叙以和黎以和谈难以启动、以阿关系全面紧张。1993年巴以奥斯陆和平协议开创的阿以和解新局面面临严峻考验。 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为首的工党政府同巴解组织达成奥斯陆协议,具有历史意义,在阿以关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奥斯陆协议确定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五年过渡期谈判的框架。 内塔尼亚胡虽然一再宣称继续和平进程和执行奥斯陆协议,实际上改弦更张。执政四个月来,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步骤,相反不断提出新条件、增设新障  相似文献   

20.
自以色列议会1月4日三读通过解散议会和提前举行大选议案后,以色列各党派的竞选筹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解散议会也导致了利库德集团重新分化组合,使以色列政局更加错综复杂。以色列下次全国大选本应在2000年年底进行,而这次提前大选完全是由执政的联合政府自己一手造成的。去年10月,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美国经过9天的艰难谈判签署了以巴临时和平协议。这一协议的关键内容是要求以方在协议实施之日起12周内分三期在约旦河西岸13%巴勒斯坦领土上撤军。临时和平协议不仅打破了中东和平进程陷入长达19个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