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重塑国民精神。国民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国民精神作为国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大而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法治精神是重塑国民精神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法治精神所在,法治精神的缺失导致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困境。习俗与教化是培育法治精神的主要途径,法律教育对于培育法治精神更具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法律教育是跛足的,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却忽视法治精神的培育,导致培养出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缺乏应有的法律道德和法治精神。因此,必须对中国法律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培育法律人的法治精神的摇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现阶段全面认识法治精神培育的实践意义、尝试探索法治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我们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致使法律信仰在农村形成一种缺失的境遇。要培育农民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之情,必须探寻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制约性因素,以期对推进农村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而对法律素质起方向性作用的就是法律信仰。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法律信仰缺失。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关键在于守法精神的培育和权利意识的培育。与此同时熏让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亦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种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复杂的原因导致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并造成了危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内在约束,提高道德修养;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培育信仰精神;德治法治相结合,构建坚持信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培育迎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与公民涉法信息鉴别力不高、互联网交往的匿名性与公民理性表达意愿缺失、互联网技术的更迭性与法治意识培育方式落后三对矛盾关系上。当前,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最佳方式,即在国家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法治建设大环境的基础上,让公民通过参与法治实践,切身感受法治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相信法治、理解法治、践行法治,进而自然地形成法治意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可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四个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来综合施策,形成全面化解新矛盾、借势突围发展、更高效地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韩锡玲 《党史文苑》2012,(10):53-55
八一精神是学界研究颇有争议的概念,八一精神可概括为信仰坚定、灵活应变、勇于创新和不断实践的革命精神。将八一精神运用于当代国民价值观培育,必将对于当代国民价值观转变产生重大影响,有助于当代国民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灵活应对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塑造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新国民形象。  相似文献   

9.
张本宏 《新长征》2014,(10):16-17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组织是营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社会道德环境,解决民众信仰缺失和精神疲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层力量和活力源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组织也是实行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大德育体系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一般而言,法治精神是指将法治的基本要义如法律至上、依法办事、制约权力、保障权利、公平正义等作为崇高价值追求的内在自觉,而法治能力则是指将法治精神外化为行动、实现法治目标的能力。在高校研究生党建领域开展法治精神与能力建设,是指高校研究生党建部门对高校研究生党员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和法治能力提升的建设活动。在高校研究生党建领域开展法治精神与能力建设,提升研究生党员的法治精神与能力水平,是"四个全面"战略布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必须培育法治信仰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的思维和能力,运用法治手段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倡导法治精神提高国法党纪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法治价值观实现的基本路径起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法律的权威是法治价值观实现的基石,构建完备、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法治价值观实现的前提条件,坚持依法行政是法治价值观实现的核心要素,坚持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是法治价值观实现的关键环节,培育强烈的法律意识是法治价值观实现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是主观心理与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畴,是社会主体在尊崇法律的心理状态下自觉将法律作为行为准则并付诸于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法律信仰的支持和推动。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现状令人堪忧。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培育法治观念,树立崇高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4.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得以形成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针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困境,有必要寻求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对形成全社会良好法治文化,维护法律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上较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法治,培育途径单一等问题,需要在提高教学实效性、加强校园文化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等几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以下规律: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定格的基本规律——德法兼修规律,法治人才培养途径的基本规律——法学知识教育与法律实践历练相结合规律,法治人才培育环境形成的基本规律——法学学科体系、法治文明与法律院校特色同步建设规律,法治人才培养标准建构的基本规律——法律思维培养、法学方法规训、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人格塑造协同完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个私经济的再生和崛起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个私经济对中国社会的最大改造在于打破了"共同贫困"的状态,对中国国民最大的改造在于树立起新的生存理念.个私经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面貌:它弘扬了国民的独立自主风格,增加了国民的创新思变精神,培养了国民的法治规范意识,恢复了国民的诚信服务品质,建立了国民的竞争合作机制.个私经济的制度安排不仅有其经济价值,更体现了一种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角度看,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水平和社会控制能力;治国的根本在于“治人“,在于通过道德调控,使国民成为具有自觉道德规范意识的文明人;道德约束是社会运行的有效控制力;道德缺失,必然导致国家控制力的减弱;道德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自我的内在文化力,是社会进步的公共财富;德法并举是社会进步的整合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构成了完备的治国体系;在社会管理系统中,法治与德治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外在立法,一个是内在立法.两大规范体系的统一,共同实现对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契约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关重要。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效率与公正的规则意识和权责统一的契约伦理。文章从构建契约精神的外生机制与内生机制两大动力机制出发,探寻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与养成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布局后,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就成了当务之急。培养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大学生就要从加强法治教育课程,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强化大学生网络生活、公寓生活的法律行为教育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