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去上海投资、到上海发展、在上海安家”已成为当今台湾人的热门话题和一种时尚。10多年来,奔赴上海的台湾人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由于有了众多台湾女人的不断加入,这个奇妙的“雪球”变得更加色彩靓丽!据有人估计,目前常住上海的台湾女人多达8万至9万人。这些进入大上海的台湾女人几乎每个人身上都闪动着一串故事———爱在上海美在神州名扬中外的自然美国际集团创办人蔡燕萍,在陈香梅女士的热情鼓励下,1992年7月到上海和崇明县签订了一项42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书,很快成立了上海自然美化妆品有限公司。为提高自然美的知名度,迅速抢占市场…  相似文献   

2.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3.
初次见到魏丽惠大夫留下的印象是:白皙的脸庞,扁扁的、圆圆的,戴一副细白边眼镜,热情、和蔼、可亲,谈起话来快快的;精神饱满、自信,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她是台湾人.其实,确切地说,她是台湾人的后代.她甚至连自己的家乡——台湾都还没有去过.她出生在日本,后随父母到了大陆.不过,在她的身上,却有着一种台湾人质朴、执著的打拼精神,一种中华民族勤奋、好强的拼搏精神.她说,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台湾人而沮丧、自卑,当然也不自  相似文献   

4.
正破解台湾人的认同迷障一大陆朋友在碰到台湾人的时候,通常会先问:听说你们台湾人都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然后还可能再问:为什么呢?你们不都是说中国话、写中国字、拜中国的神明吗?而一些比较同情"台独"的大陆朋友,或者是一些外国朋友,则可能会说:好吧,他们台湾人确实是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也不要把人家当成中国人,这样才不会伤了和气,也才比较礼貌。我就曾经参加一场在美国  相似文献   

5.
在相当一部分台湾人的印象里,大陆仍然是贫穷、落后、不文明的地方。这自然是因为台湾当局几十年来持续不断丑化、诋毁大陆的政策和宣传仍在起作用,令一些台湾人在看大陆时不知不觉戴上了有色眼镜,即便面对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发展迅速的先进城市,也会只愿意注意仍有人随地吐痰、闯  相似文献   

6.
亚贝 《两岸关系》2001,(8):10-12
“这必须感谢阿扁”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书店里“移民”上海的书畅销,高雄还出现培训讲上海话的学习班。在此之前,台湾有一项民调称,台湾有26%的居民打算移居,首选地点是历来保持领先的美国、加拿大,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中国大陆也被首次选为顺位第三的目的地,占打算移居的8.7%。而在台湾人最想移居的10大城市中,上海首度名列第4名。一些台湾居民在回答他们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时表示,上海的物价比台北便宜,生活条件也不错,他们愿意在上海购房。据在上海投资经营的一家台湾房地产中间商称,自去年“5·20”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来,台湾人前往上海置产的比例大幅上升,就人数来说,几  相似文献   

7.
蔡子民 《台声》2000,(3):50-51
2000年是台湾人民“2·28”起义53周年。“2·28”起义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一直到“2·28”45周年纪念会时,国民党当局才承认“当时的政府犯了很大的错误”。“2·28”已有历史定论,是台湾人民要求民主自治、爱国爱乡的正义行动。可是今天“台独分子”还在说什么“2·28”是台湾人要求台湾独立,又有人说“2·28”是“台湾人与中国人的冲突”、“起义的口号是扑杀支那人(中国人)”。本文拟正面阐述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思潮,以使大家了解“2·28”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台湾终于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8.
对于在上海阿波罗大厦工作的刘先生来说,新天地的星巴克咖啡屋是他与朋友约会最喜欢去的地方。“傍晚时去新天地最惬意,那里不仅可以喝咖啡,还可以逛精品屋,去健身房,喝酒聊天。新天地可以说是上海人的休闲中心。” 记者在新天地一带采访时发现,这里的休闲娱乐场所居然很多是台湾人开的。比如“仙踪林”红茶坊、“上海本色”精品屋、“百草传奇”餐饮、“圣大保罗”健身房、“星巴克”咖啡屋等。 近年来,以仙踪林、汤臣高尔夫、自然美等为代表的台湾休闲娱乐业在大陆的大中城市逐渐流行开来。台湾人开的休闲娱乐中心已成为上海年轻人休闲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登辉先生主政台湾以来,曾经多次信誓旦旦地表示,台湾人是中国人,他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他并一再说,中国必须统一,中国必定会统一.在他主导下,台湾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制定出“国家统一纲领”.按理说下一步李登辉先生该拿出实际行动.然而,从最近李登辉先生与日本人司马辽太郎的对话看,人们已深深地感到失望了.李登辉先生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话,是他心底秘密的一次“大暴光”,这里似乎已看不出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应有的感情了.他大谈所谓“台湾人的悲哀”,并把悲哀的根子引向中国大陆,指国民党为“外来政权”,质疑“中国” 的概念,甚至明白无误地表示,北京的两岸统一之念“是奇怪的梦呓”.他还以 《旧约》圣经里《出埃及记》的摩西自况,要带领台湾人,像犹太人摆脱异民族的奴役、压迫那样,建立台湾人自己的国家,“让子孙们不再有老一代同样的遭遇”.难怪此言一出,两岸及海外的许多中国人都为之震惊不已.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有的人心愿多一些,有的人心愿少一些;有人愿意把心愿说出来,有人愿意把心愿埋在心底;有的人心愿得到了实现,也有的人心愿久久不能实现,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实现,成为终生遗憾.心愿像是对神灵悄悄许下的一种愿,许了愿是要还的.有的心愿还类似于心债,心债不还就不得安宁. 写工亡矿工家属的生活,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心愿,长篇小说《黑白男女》的出版,使我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掀起了“民工潮”,大批大批的少女涌到沿海城市打工。有些人打起了她们的主意,拐卖妇女成为这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人贩卖,就有人打拐。 施华山就是贵溪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打拐神探。说起来他只不过是贵溪县流口乡派出所的一名普通干警,在公安系统也只干了10年,但在贵溪他的名  相似文献   

12.
春节来了 ,与春节有关的话题自然又成了人们的谈资。不少人表示 ,过不过春节无所谓 ,过春节除了看一场中央电视台的联欢晚会以外 ,也就没什么意思了。的确 ,近几年人们对春节的热情越来越小了 ,春节的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淡了。照理说 ,随着经济的蒸蒸日上 ,政治的宽松和谐 ,生活的逐步富裕 ,人们过节的心劲儿也应该越来越大。然而 ,中国的老百姓何以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日渐冷淡呢 ?有人说 ,因为实行市场经济 ,人们更务实了 ,不愿再为过节而“劳民伤财” ;有人说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没有那么多精力和闲情逸致操持过节 ;还有人说 ,社…  相似文献   

13.
香港回归10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有人说,香港这10年过得很顺适,很成功;也有人说,因为有大量中产阶级的外流,有金融风暴,有房地产的大起大落,更有“沙士”、禽流感先后袭港,香港这10年过得跌跌撞撞,很艰  相似文献   

14.
肖军 《台声》2006,(10):26-29
台湾光复之初,岛内民众热烈拥护国民政府,到处国旗飘扬,喜气洋溢,“无论新知旧遇,见面时莫不笑逐颜开,他们都是怀着满腔希望和热烈如火的兴奋心情,讨论今后应如何来建设我们的新台湾”。他们都认为: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在遭受日本殖民统治50年后,现在台湾终于回归祖国,自己也理应得到良好的待遇。但是国民政府派到台湾的接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间或有人“视台湾人如粪土,这些人虽不腐败,但他们的压迫却激发了台湾人对大陆人的不满”。再加上台湾民众此前对祖国大陆的了解,都是经过日本人剪裁、加工过的宣传品,“缘此台人对于近代祖国全国统一以…  相似文献   

15.
文革前 ,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 ?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 ,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 :“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 ,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 ,他不愿当日本臣民 ,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就是你们的奶奶———和年少的弟弟妹妹 ,陪同他年迈的爷爷 ,买了一条小渔船 ,渡海来到厦门定居。”他又告诉我们 :“当时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台湾人在大陆被人看不起 ;再加上有些海…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几年前.某品牌啤酒的一个60秒广告述说了十几年的上海变迁,这首《喜欢上海的理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口口相传.不少上海人都觉得从歌中看到了自己,很多新上海人也倍感亲切。即将在我们这个城市举办的世博会,也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生活的现实,却还有不少令人不如意甚至是”窝心”和苦恼的事儿。为了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就不怕丑、揭揭短.”解剖城市痼疾,直面市民陋习”——就从“高空抛物”,一个不大也不小的事儿说开去。  相似文献   

17.
常工 《台声》2011,(8):48-48
谁是“台湾人”?随着岛内“大选”临近而又被一些人炒热。最近,民进党为蔡英文参加“大选”拍了一一个广告,广告最后蔡英文说:“我是台湾人,我是蔡英文。”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7)
正摘编自3月16日台湾《旺报》"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一个原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却让台湾陷入20多年的认同困境,影响到台湾的社会团结与竞争力。台湾人在台湾,如同上海人在大陆,都只是个地域性的身份名称而已。如果台湾"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台湾人当然就不再属于中国人,而只能算是华人,但是  相似文献   

19.
郭雪筠 《台声》2022,(17):56-58
<正>作为一个4岁开始就在北京长大的台湾人,方承暄听过台湾人认为她“不是台湾人”,也听过大陆人说“你是台湾的,不是大陆的”,她曾经陷入一个“到底我是哪里人”的迷茫时期。在高考作文时,方承暄曾这样写,“或许我对台湾不了解,但那里是我的家乡;或许北京不是我的家乡,但我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很熟悉。”这位台湾“80后”女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认识“两个家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彦岚 《观察与思考》2007,(5):104-105
当异地恋爱和婚姻也成为了一种时尚,距离似乎成了爱情中时髦的元素.那些“新生代“们丝毫不介意两地分居,甚至有人乐在其中.爱情总有一天会从甜腻化为清醇,因为生活本就是简单而质朴的.就算在两地工作,晚上也能温馨地守在自己的小屋里,这是虚幻的梦想么?“子弹头“列车的魔法使这一切成为真实.因为,他在上海,她在杭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