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妻子说:"其实你不懂残疾人的心。"每当听到这话,她总是睁大了困惑的眼睛:结婚这么多年,难道我们相知还不深?难道我对残疾人了解得还不够?作为残疾人的妻子,她对残疾人有一份特别的爱心,我的残疾朋友都视她为挚友。每逢乡里的残疾朋友到城里来找我,妻子总是忙前忙后,安排吃饭住宿……我说她不懂残疾人的心,着实让她委屈了好一阵子。妻子是个健全人,如果说她对我的残疾朋友们所做的一切,一开  相似文献   

2.
开头的话去年3月,我去看望了退休在家的原溧阳市政协副主席程萍女士。闲聊之中她问我,青海、西藏你去过没有?我说没有。她兴奋地说,我们一道去好吗?我说我很想去,就怕身体吃不消。她鼓励我道,我看你能适应的,再说这次我们有两三个医生去呢,车上还带有氧气瓶,我可以保证你不会出纰漏。接着她向我介绍了他们策划的青藏高原之行的旅行计划:我们溧阳后周有个叫潘小伟的年轻人,七八年前在拉萨办了个汽车修配厂,搞得还可以。近年来西藏的旅游业越  相似文献   

3.
鄂璠 《小康》2018,(12)
正小时候海清很想当一名义工,现在她热心公益,在她看来,慈善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可以花时间,也可以花钱,还可以花"心"去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参与。"其实很想称呼您夏楠老师。""啊!"海清听到之后立马提高了音调,"夏楠啊,叫我海清、叫我夏楠,都行。"《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和海清的对话就从夏楠开始了。今年春节的贺岁档,最大的黑马和赢家毫无疑问就是《红海行动》了。海清饰演的战地记者夏楠,在整部影片中展现了不一样的女性美。  相似文献   

4.
正在横县镇龙乡六谢村,以前群众都叫她"杨书记",现在人们更喜欢叫她"杨姐"。见到杨泽云,记者就问她,"你喜欢大家这样称呼你吗?"她毫不犹豫爽朗地答道:"喜欢!"在很多人看来,一声"杨姐"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荣誉,但对"刚到村里时,到群众家连一口热水都讨不到喝"的杨泽云来说却极为珍贵。六谢村妇女主任黄桂清告诉记者:"杨姐刚到村里时,很多群众都议论,这样一个大城  相似文献   

5.
先救母亲     
<正> 记得十多年前,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假设说法:在一条河中,如果你的老母亲、妻子、儿子同时不慎落水,你究竟下水先救哪一个?当时我不到二十岁,没谈恋爱,我说先救老母亲。因为没有母亲就不会有我,没有我就不会有妻子,没有妻子就不会有孩子。我母亲当时听了,满眼泪涟涟。二年后,我谈恋爱结婚了。妻子有一天也把这一个假设的说法说给我听,她一眼不眨地盯着我,言而之意我很明白,可我却不知怎么回答她了,我的母亲也坐在旁边呵!良久,我违背良心地改变了当初的说法——先救妻子。妻子笑逐颜开,母亲黯然神伤。  相似文献   

6.
甲:我想,人与人之间还是要有个较为通用的称呼,以便于对话联系。本来,“同志”一词是通用的称呼,但现在好像不大用了。有一次我到邮局取汇款,一位年轻的女营业员正在和同事聊天,我叫了她两次“同志”,她回过头来拿了我的汇款单一看,就说汇款还没到,过几天再来。我想,汇款没到,我怎么会收到汇款单?但邮局是垄断行业,营业员说汇款没到,你还能怎么样?想必是那两声“同志”使她不高兴了,所以叫你再跑一趟。 乙:对年轻的女营业员,你应该称呼“小姐”。 甲:“小姐”这个称呼现在的确相当通行,但如果碰上四十多岁的女营业员,…  相似文献   

7.
家里一直催我赶快和阿沐把婚事办了,总是重复着那句话,“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女人一过三十就叫大龄青年,阿沐那么好的男人。” 前一段时间我最好的朋友艳儿向我宣布:我终于要结婚了!这个一直嚷嚷要独身的家伙早忘了她是单身同盟的发动者。她带着一脸幸福一脸不解地问我:“你怎么就不结婚呢?”我说:“我要忠于我们的组织。”她大笑说:“见你的鬼去吧!盟主都结婚了你还坚持个啥呢?!”  相似文献   

8.
伺母日记     
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她的眼角会流出一滴热泪。但没有。妻子说,如果真有眼泪,证明她还很清醒,而这种清醒就是痛苦。作为子女,千万别对老人做最后的情感索取。  相似文献   

9.
罗屿 《小康》2012,(8):92-93
在社会公德集体困惑、道德失范事件频发的今天,德清县普通百姓自掏腰包设立"草根道德奖",奖励践行道德的身边人。这种自发的民间设奖行为,激发出更多人内心潜藏的道德力量2010年,对家住浙江德清县武康镇的蒋引娣而言,是个"与众不同"的年份。直到现在,她还真真切切记得自己当年的快乐——春节刚过的一天,她骑着自行车上班,一路唱歌。遇到熟人,对方问:"你捡到什么东西啊?"蒋引娣说没有"中奖了?"她还说没有。见对方继续追问。蒋引娣说:"你不要说出去,我今天捐了5000块!""啊,你要死了,白干了  相似文献   

10.
排名     
我在家里排名第一,顺序是我、妻子、孩子,这是户口簿上的排法;还有另一种排法:孩子、妻子、我,这是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排列法。无论怎么排,妻子都屈居第二。妻子也有不满的时候,问我她为何就不能排第一?我说你实际就是第一,我说电视上你都见到了,无论什么规格的会议,总是以首长为中心,其他官员在首长左右依次排开,你就是我们家的“第一”,就是我们家的“首长”,左边是我,右边是孩子。妻子一乐,马上打发我去洗碗,说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她是在行使职权,我只好开溜,说要赶时间到单位上班。到了单位,我排名第几呢?单位…  相似文献   

11.
<正>1956年5月1日,金庸与香港大学毕业的女记者朱露茜结婚,金庸为她改名为"玫",含有"以文称王"的意思。6个月后,金庸的第一个儿子降生。1961年、1963年和1965年,二儿子及两个女儿出生。朱玫是金庸的第二任妻子,结发妻子杜冶芬和现任妻子林乐怡都没有生育。长子最具父亲基因在金庸的儿女中,大儿子查传侠大概是最具有父亲遗传基因的孩子了。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8月2日,关喜志的妻子手握着3张从吉林到北京的火车票,泪水涟涟。刚满6岁的小女儿撅着小嘴问:"妈妈,不是说好你和爸爸带我去北京,为啥不去了?"一直未向女儿说明真相的母亲,这一次鼓足了勇气:"爸爸牺牲了,咱们去不了了。""啥叫牺牲?""就是再也回不来了,再也见不  相似文献   

13.
曹德旺 《今日广西》2014,(10):32-32
我现在的老婆是我的结发妻子,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人很好。几十年来,帮我煮饭、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讲不好普通话,人家会笑她。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的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控股的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因为在我还没有富起来的时候,我曾经对婚姻徘徊过。  相似文献   

14.
创业"高工"的辉煌近日笔者去郑州市一家民营企业采访,正在与该企业的一位法律专业人士交谈时,几位员工大踏步跨进办公室,他们是来咨询法律问题的。涉及的内容倒不稀奇,只是彼此之间的称呼让我感到惊异":刘律师"、"陈高工""、方技师""、王首席""、王主编(企业报刊)"……待这几位企业员工转身走后,笔者有点羡慕地问这位法律从业者:这么年轻的人,30来岁模样,都成了高工、技师、首席?太厉害了!他哈哈一笑:这些"高工"都是我们企业内部的"土专家",他们大多只是高中毕业,有几个还是初中毕业。但是,到我们企业工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认识《中国女性》其实很偶然。还没找到第3份工作之前,我失业在家。一天,好朋友带来一摞杂志,“看你闲在家里没事做,给你带了一些杂志,帮你消磨时光,不要总是一天睡到晚一点精神都没有。这可是我的珍藏,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8,(7)
正踏入媒体圈,从此无朋友。虽然这句话说的有点夸张,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是成为媒体人后,自我感觉朋友圈真的是越来越小。"XXX,晚上一起去吃饭不?""不了,今天的稿件还没有编完呢,你们去吧。""XXX,下午一起去网吧开黑吧?""不行啊,今天的文章还没有写,还没有头绪,你们先去吧。"久而久之,朋友出去约饭不喊了,兄弟开黑不叫了,因为知道我要写稿子。每天相处最多的"朋友",想必就是稿子了吧。以至于后来朋友给我总结一句话:不是在写稿子,就是准备写稿子。  相似文献   

17.
早晨,妻子拉着女儿的手,要送她上幼儿园。女儿噘着嘴晃着肩膀和身子不挪步。妻子着急地催她,她却突然向我奔来,双手抱住我的大腿,娇嗔地说:“今天晚上,爸爸去接我!” 平常我总以工作走不开为由,把孩子的事全托给妻子、岳父和岳母,女儿上幼儿园快两年了,我还没有接送  相似文献   

18.
大会前,记者在代表驻地见到了西藏山南地区有名的"养鸡女状元"——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益西卓嘎。她热情地约请记者到了她的房间,见记者对铺在床上的民族服装感兴趣,就介绍说:"这是准备明天在大会上穿的。我这套是有山南地区特点的藏袍。在藏族不同地区服装不完全一样。""这顶帽子与我以前看到的都不一样,你穿上一定很漂亮。"记者与她约好明天开会前到人民大会堂为她拍张照片。接着,益西卓嘎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1974年3月出生在山南地区索珠乡。没有读多少书,只念到初中。我家  相似文献   

19.
黄慧南 《黄埔》2012,(6):8-10
上海,17岁的我第一次见到父亲1965年的一天,我正在上海北郊中学的教室里上课,突然被教导主任叫了出去:"你父亲来了,现在住在锦江饭店,你去看看他。""我不去!"回答出乎教导主任的意料。我当时感觉和父亲没有什么关系。1948年夏天,父亲与全家人正在庐山避暑,突然接到即刻下山赶回武汉参加"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的命令,就这样告别了家人,那时母亲正怀着我。父  相似文献   

20.
<正>她,总是一头齐耳的短发,清爽利落、神采飞扬;她,总是怀揣一份教育的理想,追寻本真、执着前行。她,就是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杨文娟。26年的教育生涯,特别是十年的实小校长经历,让她的名字成为常州基础教育的一个品牌。当"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一届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璀璨的光环实至名归地落在她的头上时,她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