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多方利益博弈与妥协的产物,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我们分析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但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要进行本土化的修正.传统的"国家--社会"两分法已经不能涵盖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所有变量,需要将相关博弈力量细化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三部分,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实现共荣利益对狭隘利益的遏制.  相似文献   

2.
罗迈钦 《求索》2014,(6):77-80
基于湖南旨60县、1500乡镇、4500个行政村、225792个农户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发现,制约农地流转的瓶预主要是:农地流转服务平台缺位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新型土地流转主体导致的农地流转需求不足;农地流转价格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民无法解除后顾之忧;部分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导致对农地的过度依赖。要破解这些瓶预必须打造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培育新型土地流转主体,建立价格评估机制,完善农村社保体制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3.
根据利益集团理论,一个社会多元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并形成利益均衡状态,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多年来,在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村委会和用地单位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农民由于政治参与意识淡薄、集体行动困境和政治企业家匮乏,没有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参与利益博弈,致使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所以,从利益集团视角看,由政府扶持农民成立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利益集团,构建农民利益集团影响征地决策的机制,是优化农地征用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米霖  孙妍 《长白学刊》2015,(2):98-1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的土地制度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农用耕地作为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的宝贵资源,具有数量稀缺性和肥力可再生性两大特点。高效地发挥有限农地的生产潜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日益凸显的人地矛盾,健全而完善的农地流转制度可以有效地实现农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地流转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巩固农地生产潜力,但在实践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二元土地所有制下的制度安排加剧了农民与集体及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制度约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农地流转的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深层改革。实践中,农地流转机制存在目标不明确、程序固化复杂、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对此,可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简化农地流转程序,加强农地流转市场监管,构建统筹补充耕地机制。  相似文献   

6.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当前,农地所有权主体地位含糊,土地承包经营权被排斥在土地决策与增值收益分配之外,其权能有限,导致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分配失衡,市场价值难以实现,造成了农民合法权益严重受损。只有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淡化土地所有权,明晰集体与农户的权利边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诸项权能,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建立强制性多层社会保障制度,才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农地流转是保障国家粮食充足、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农地流转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等众多障碍。因此,采取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规范农地流转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将有效健全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农地合理、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8.
霍生平  苏学愚 《求索》2013,(2):36-38,9
农地流转中农民分流就业径向是多样化的。目前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存在各种问题,通过构建农地流转中农民劳动力务农/非农配置决策模型、农地市场与非农劳动力市场关联性模型,可以发现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之间内在的互动机制。为此.应当加强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的整体性制度变迁.包括协同推行构建农地有序流转制度、劳动力跨城乡自由流动制度、农民分流就业支持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各级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户是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着的三个主体,每一层次的主体都存在着对流转的制约方面。虽然农户是进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最终微观决策主体,但其决策是在政府的制度供给与村级组织的实施机制的双重影响制约下做出的。所以,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从政策层面来说,更多地要依靠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  相似文献   

10.
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根本障碍是利益失衡,给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利益协调推进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着眼于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利益冲突,通过利益表达、利益分享、风险防范、利益调控等机制创新,采取区域实现、分类实现、特殊实现三条路径实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1.
蓝常周  龚莹 《桂海论丛》2009,25(6):76-79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的征用,大量农民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失地农民。由于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为此,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就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应该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实到位,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2.
袁记平  洪长安 《桂海论丛》2013,29(5):125-129
"垃圾下乡"在城镇化过程中是一个先结构的选择。通过政府间的共谋,将农村土地变成了城市居民处理生活垃圾的公地。这种行为侵占了农村土地,损害了土地的耕种环境。在此过程中,受益圈与受害圈的分离,受益圈行为的分散性与效果的累积性,受害圈抗争的无力性使得农村土地在面对城市"垃圾下乡"中得不到相应的保护。改变这种状况取决于受害圈的抗争,技术的支撑及政策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食品公共安全规制体系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品公共安全规制体系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规制主体、规制客体、规制工具和规制目标。本文基于确保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规制目标,分析了我国食品公共安全规制其他三个基本要素各自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公共安全规制体系的政策取向:一是加强规制主体之间的协调,克服规制失灵;二是强化对规制客体的规制,克服市场失灵;三是设计和优化规制工具组合,提高规制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50年代完成的民主改革,结束了在凉山延续千年的奴隶制度。但与原有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以"民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等为核心内容的旧有婚姻制度仍然主宰着凉山彝族的婚姻生活,且得到习惯法的严格保护。直至改革开放,凉山彝族旧有婚姻制度才被打破,族际婚姻不断增加和扩展。本文主要讨论凉山彝族婚姻制度之"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演变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法适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小组学生各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分享,实现人机分享,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简称《完善》)与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简称《统一》)比较,"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筹资比例以及养老金支付办法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分析这两项变化对女性养老金利益("养老金月收入"和"养老金收益率")以及男女两性养老金差距所发生的影响("月收入均值"、"总收入"和"养老金替代率").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从《统一》到《完善》的转变,一方面使男女两性养老金利益都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男性的改善速度高于女性,因此男女两性养老金差距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7.
晚清服饰改革在晚清女性解放运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以维新人士为主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废缠足等女性服饰改革被提到了强国保种的高度,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人们忽视了女性身体的真实处境。女性身体被隐匿的另一原因是晚清女性服饰繁琐的细节,细节的堆砌淹没了身体。随着服饰改革的推进和细节的被剪除,女性的身体和内心都得到了重新的展示,而在这一过程中,时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动困难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为了搞活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但事与愿违,土地流动的比率仍然比较低。文章认为制约农村土地流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土地还具有社会保障性质,不能卖;买土地不赚钱,无人买;缺少载体,交易成本高,买卖都不合算。  相似文献   

19.
拓展合作秩序: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释了三种类型的合作——博弈性合作、伦理性合作和商谈性合作,分析各自达成合作的机理及其所需要的社会管理条件。据此提出,拓展合作秩序,将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事后救济"扩展到"事前防范",是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途径。为此,需要建构和完善有效的监督约束体系、社会教化体系和公共交往体系,并使之相互匹配,以化解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纠纷并防止其激化。  相似文献   

20.
杨芸伊 《桂海论丛》2007,23(4):48-50
目前,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已成为农村发展的关键。鉴于农村公共产品主要还是由政府提供,在委托——代理的理论框架下,根据委托与代理之间的利益差别性以及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导致集体行为非理性的理论预设,文章从多元利益博弈的角度,对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基于各自的理性选择却导致非合作博弈的困局进行解读,并提出正和博弈的有效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