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继续前进的科学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吴官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集成,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引导我们继续胜利前进的科学指南。一、邓...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观杜冰在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漫长实践中,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列宁的政治观是对马克思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样,毛泽东的政治观是对列宁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作为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我们系统而准确地领会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提供了最好教材。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轨迹,有助于我们积极、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我们的事儿推向前进。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为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从这一思想路线出发,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包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了深刻的“再认识”,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两大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认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邓小平文选》第三  相似文献   

4.
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西湖区委书记周建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引导我们继续胜利前进的科学指南。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小平同志反复阐述...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纲最近,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能不能坚定地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这是因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并且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原则设想,列宁、毛泽东创造了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验,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经过漫长的艰辛探索,包  相似文献   

6.
所谓经验社会主义,是以实践经验为基本依据的社会主义。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经验社会主义,他们又是以“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的。列宁和邓小平的经验社会主义模式极大地发展、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科学领导方法,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增强两手抓的紧迫感,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实现两手都要硬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一、要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两手抓的意识 1.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科学领导思想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一手软,一手硬的严重危害性,进一步明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  相似文献   

8.
王鹏 《理论学刊》2004,(6):18-19
列宁在领导苏俄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论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准确领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推进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  192 0年11月,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列宁强调: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对工农群众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对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教育他们多关心社会…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十分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有过一系列论述。这些论述显示了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教育的精辟见解,勾勒出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它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石。(一)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把教育摆在这张蓝图极为关键的位置。他一再告诫全党,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如果我们现在不这样提出问题,就会误大事,就…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邓小平同志在经济领域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论断、基本观点和战略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他创立和发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教育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邓小平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论述 (一)必须把教育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地位,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文革刚一结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从科学和教育着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科学指南。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学习,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同志善于实事求是,尊重实践,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代的脉膊和契机,既继承,又突破、既借签,又不照搬,一切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时,一再强调要在认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原著,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科学体系呢?第一,在邓小平...  相似文献   

14.
《党建》1996,(Z1)
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这是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提出的科学结论。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  相似文献   

15.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是我们党十分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同志论述总结并概括了两手抓的思想。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同步进行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邓小平同志继承了这一科学思想,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著作,就是要高高举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的振兴中最终胜利而奋斗! 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倡导的求实精神分析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规律进行了长期不懈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党创造性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确立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思维原则和科学方法,引导着我们党和人民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依靠力量、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坚持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总结了18年来改革开放丰富的历史经验,把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199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内容博大精深,它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