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和谐文化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武汉城市圈的和谐文化建设是实现武汉两型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和谐文化建设。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失序、道德失范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宝贵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实现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2.
武汉为了下世纪发展,当前正围绕依托武汉开发区,建设武汉大汉阳新区和实施大市场战略、构建武汉贸易中心两大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笔者认为这是抓住了武汉发展关键和根本的重大举措。为了加深认识,现就两者关系谈点看法,以供参考。总的来讲,武汉中部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和最大增长极的形成,关键在于武汉大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而武汉大市场的主体和重点在于贸易中心的重组与构建,而以武汉开发区为依托的大汉阳新区的开发,则是武汉贸易中心重建的发展极。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贸易中心建设滞后对武汉发展的影响武汉要确立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3.
加快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尤其是带动武汉周边城市发展”决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4.
新的世纪,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武汉青年与社会之间的两个具体矛盾,即武汉青年日益提高的自主发展需求与武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不能满足青年这种自主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武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青年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与青年发展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创新青年工作,提高武汉社会对青年的吸纳和整合能力,满足武汉青年自主发展的需求,调控和整合武汉青年发展的疏离倾向,促进武汉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武汉青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策》2008,(9):23-24
武汉新港是长江中游的第一深水良港.是我省宝贵的港口资源。将武汉新港建成“内河航运的国际大港口”,对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促进湖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发挥武汉综合交通优势、建设武汉交通枢纽中心、增强武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散功能.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及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互动,构筑武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基础框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湖北、武汉外向型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武汉港口结构、增强武汉港口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课题指南     
1.科学发展观与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2.和谐武汉建设问题研究3.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4.武汉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产业问题研究5.武汉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比较研究6.武汉城市圈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研究7.沿海地区与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8.武汉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9.武汉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10.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11“.平安武汉”建设问题研究12.武汉市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的研究13.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研究14.中部崛起中武汉市的人才政策优化和战略支点研究1…  相似文献   

7.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在重庆办公。武汉是南京到重庆的中转站,决定迁都的第二天,各国驻华使节均移驻武汉。11月30日,国民政府所属各部、委也相继移驻武汉。一时间,国民党党、政、军、财、文等方面的重要人物,也都集中在武汉。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迁汉后,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来到武汉,第三党、救国会的领导人也来到武汉,武汉成了事实上的战时首都。作为全国临时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武汉,对全国各地的文化人颇有吸引力,大批文化机关、团体和文化人士从各地纷纷涌向武汉,成为武汉抗战初期文化运动的中坚。截至1937年底止,到汉的文化团体多达100—200个,各类文化人多达1000人以上。真可谓精英荟萃,群彦毕集,武汉成了全国新的文化中心。一、武汉抗日文化的勃兴各种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人汇集武汉,使武汉抗日文化勃然业盛起来,武汉抗日文化勃兴的起点,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的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层不变。"十三五"时期,国家顶层设计连续赋能武汉,武汉城市形象再塑工程具有新的内涵与意义。重大时代背景的转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让武汉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对武汉城市形象精准的再定位、对武汉城市精神深入的再阐发、对武汉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持续的再跟进、对武汉长江文化品牌强劲的再创建,让武汉在"十三五"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敢为人先、赢得主动,创建城市形象塑造的"武汉style"。  相似文献   

10.
《长江论坛》2022,(3):F0003-F0003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创文教重镇,武汉城市圈的各项科技指标在中西部城市圈中均居前列。《武汉城市圈科技同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要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长江论坛》2022,(3):封3-封3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创文教重镇,武汉城市圈的各项科技指标在中西部城市圈中均居前列.《武汉城市圈科技同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要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经武汉市租赁经营研究会牵线搭桥,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武汉金笔厂和武汉仪表合金厂双方志愿协商、优势互补的武汉大公实业公司于1994年3月正式成立。武汉大公实业公司的成立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生产要素的结合,实行优势互补,积极投入市场竞争的产物。武汉大公实业公司(下称大公实业公司)的前身是武汉金笔厂和武汉仪表合金厂。原来的  相似文献   

13.
~~稳态经济略论@陈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成金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付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1]杨力行.自然辩证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2]J.S.mill.Principles of  相似文献   

14.
构筑武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综合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交通是武汉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撑,是武汉迎接新挑战的需要,是绿色武汉的需要,是实现武汉交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为确保武汉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须对武汉绿色交通的战略要求、战略框架和要点以及近期行动计划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20,(5)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重灾之地,武汉以"封一城、救一国"成为疫情防控最前线,武汉与武汉人民坚强勇敢的付出与壮举,无不令人动容。台湾布农族群中学校长脉树·塔给鹿敦,为表达对武汉的敬意,创作一首新诗《致勇敢的城市——武汉》,见证了两岸人民共同致敬武汉之情,传达了台湾少数民族对武汉的深深敬意。  相似文献   

16.
武汉是中国的大商埠之一,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市场经济给武汉商业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武汉商业企业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发展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建设武汉商业城”的战略决策,商业业态实现了“从单业态垄断到多业态共生”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主要论述武汉商业业态成长的基本模式,武汉商业业态成长的历史经验以及武汉商业业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圈的文化建设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提出武汉城市圈即文化圈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在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圈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凸显武汉城市圈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以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尤其是带动武汉周边城市的发展”的重要精神,研究探讨武汉及周边城市加强联合协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容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武汉及周边城市经济协作、联合座谈会”于2002年5月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弘扬"武汉精神"是加快武汉发展,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然而,"武汉精神"的特质是什么?它的形成与武汉当代民俗及市民道德状况关系如何?这是在推进武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1.武汉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现阶段,武汉城市群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成宁、天门、仙桃、潜江9市。武汉城市群是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依据市场配置资源和区域布局原则,以武汉为核心形成的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