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探析孔凡岭*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伊始。“这不论是作为近代日本第一次向国外派兵,或向后来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出兵,都是一次重大的事件。”①腐败的清政府对此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签订了中日近代关系史上第一个不平...  相似文献   

2.
《法制博览》2009,(7):33-34
1894年春,中国钦命全权大臣李鸿章奉旨乘轮赴日,开始了他的议和之旅。和谈地点是在日本山口县马关的春帆楼。3月24日下午3时,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举行第三次会谈。会谈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下榻的引接寺旅馆途中,突遭日本暴徒枪击,成为“几乎酿成国际异变”的重大外交事件。  相似文献   

3.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决定要求强求富。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清政府自己的兵工厂只有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等有限几处,生产的武器装备少,而且性能不大好。于是,李鸿章决定向洋人购买武器装备。  相似文献   

4.
贪则伪     
吴昊 《法制博览》2009,(2):37-37
贪官多戴假面具,表面廉洁,实际腐败;表面耿介,实际卑劣;表面是人,实际是鬼。越大贪,越如此。 以清朝李鸿章为例。对李鸿章的评价,史家说法不一,但他是贪官,而且是个十分伪善的贪官,大概不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利用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的忌讳,以中俄共同防御日本侵略为借口,贿赂清政府特使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条约共六条,最核心的内容即是允许俄国在我国黑龙江、吉林修筑直达海参崴的铁路。  相似文献   

5.
陈明远 《法制博览》2009,(19):55-56
清末一代重臣李鸿章(1823—1901)在代表清廷于北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以后,于阴历九月二十七日(公历11月7日)抑郁病逝,享年78岁。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当政期间,曾通过各种途径聚敛了可观的财富。清末士大夫流传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的就是李鸿章(合肥人)、翁同稣(常熟人)的富有。  相似文献   

6.
越楚 《法制博览》2011,(19):25-25
晚清“洋务派”地方势力“四巨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若按其所办洋务实业计,成就最大的无疑是张之洞、李鸿章,故有“南张北李”之说。但“南张北李”这两个洋务大臣的洋务实业均离不开另一个关键人物——盛宣怀。  相似文献   

7.
马骏 《法制博览》2011,(13):4-5
西太后卖国?她是中国最高当家人,你听说过当家人希望自己早点败家的吗?晚清一年的财政收入是七千万两,但拨给北洋水师的就是四百万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清政府真正看重海军导源于清军同太平军作战。1860年听说李秀成攻下了杭州要打上海,要向西方购买军舰在长江流域作战,这不瞎菜了吗?于是阿斯本舰队不就出笼了吗?阿斯本舰队是第二次海防大讨论的一个产物(后面还要细讲)。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李鸿章都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李鸿章说自己是“少年科甲,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而他之所以能功成名就,离不开幕僚对其的辅佐,一代名幕娄春藩就曾帮过他的大忙。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9,(3)
李鸿章的下场 张群(天津南开大学) 《南风窗》去年12月号的“独家策划”“回首中国改革2000年”里列了一张表,“改革家的命运”,李鸿章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一起名列其中,李还被称为“最后一位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传统’改革家”,而在“命运栏”里,李则被注为“被骂为‘卖国贼’”。 仔细阅读此表,觉得多少有点不妥。 首先李鸿章是否可以被称为“改革家”?我想从他办洋务的积极及成效来看,多多少少可以算是一个改革家。但坦率而言,把李鸿章排上中国改革名人一览表中,便显得有点勉强。他的改革功绩甚至不能与张之洞等人相比,只不过是官做得大一些而已。就以办洋务而言,曾国藩、张之洞都出过不少力,而恭亲王奕沂更是颇具改革意识与魄力的人。还有一个没有被列上此表的林则徐,我想作者不该是把他遗忘了吧。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法制博览》2009,(9):31-31
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设宴款待美国离任总统,南北战争英雄格兰特将军,两人一见如故。“李鸿章杂碎”的产生据说完全出自偶然。但是就是这个偶然的即兴创作也产生了中美两个版本。  相似文献   

11.
王王在上     
《法制博览》2008,(16):5-5
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  相似文献   

12.
马勇 《法制博览》2011,(17):48-49
1894年6月,医生出身的孙中山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和药房,又通过关系找到上海名流郑观应、王韬、罗丰禄等人写了几张条子。北上天津找到当朝汉族第一高官李鸿章,希望能够在李的幕府中谋得一个职务。为此,孙中山精心撰写了一篇建议书,对清政府怎样才能摆脱困境、重建辉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氏政权投降之后,清政府采纳施琅之建议,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派官治理,但对台湾之开发持消极之态度,如对大陆移民渡台实行限制,并禁止汉人进入“番”地等等。近代以后,随着台湾口岸的开放,外国势力的入侵,清廷消极治台政策的弊端日渐凸现,乃至成为列强窥伺觊觎的借口。同治末年发生了日军侵台的“牡  相似文献   

14.
雪珥 《法制博览》2009,(15):40-43
1909年,南海东沙岛被日本人强占,激发了大清上下捍卫主权的热情。清政府不顾自身孱弱,毅然宣示主权,维护领土的完整。李准,也因缘际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南海各岛宣示主权的海军将领。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和台湾有着割不断的联系。1895年甲午之战,清政府战败而被迫签马关条约,割让宝岛台湾给日本,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声动中外。台湾被割让后,梁启超时刻关注宝岛同胞的境况,1911年他应台湾父老的邀请,终于如愿登上宝岛,“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油然而生,遂以其饱蘸爱国挚情的笔锋,倾吐了对台湾民众的热爱,披露了殖民统治的黑暗。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比较充分,但惟独其台湾之行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存在着几对主要矛盾 :一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矛盾 ;二是全球化体系中“中心”与“外围”的矛盾 ;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从这些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趋势中可以理解人们对全球化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7.
王军嘉 《工会博览》2009,(12):36-36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旧式军队面对侵略者一次又一次失败。部分精英开始尝试建设一支新式军队以抵御外侮或镇压内乱。从淮军到国民党军,中国军队开始了它漫长、艰难而又曲折的近代化道路,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相伴而生。福州船政学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等一所所近代军校,李鸿章,袁世凯,蒋百里、杨杰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近代中国军事教育不仅时刻指引着中国军事近代化,并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10月18日,由沙菲准将率领的巴基斯坦海军舰艇编队驶抵上海海军扬子江码头,开始对上海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该编队包括“巴布尔”号驱逐舰和“纳赛尔”号综合补给舰,来访的海军官兵共629人,这是巴基斯坦海军军舰第三次访问上海。同时在10月22日,来访巴舰与我人民海军东海舰队在东海水域举行了代号为“海豚0310”的联合搜救演习,这是我人民海军首次与外国海军进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联合演习,倍受外界关注。  相似文献   

19.
整个五十年代,美台矛盾是多元的,错综复杂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美台双方因为共同利益,彼此间在大局上不得不相互合作,维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美台之间又因为利益冲突,在诸多领域矛盾重重。具体说来,从矛盾层次上看,既有官方矛盾,又有民间矛盾。从范围来看,举凡地缘政治、全球战略到一般文化价值观,所在多有冲突。本文拟通过对“五·二四”事件的个案研究,籍此揭示此际美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有一个关于“富家子弟”的议论。据说是学者陆学艺先生在北京城市志愿者论坛上说了这样的话:“应像引导企业家和高收入者参与光彩事业一样,组织富家子弟做义工”,并称“富裕人群子弟多帮助弱势群体,不仅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还可以帮助富家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大概只是一个“场面话”而已,富人子弟去不去做,是另一回事。但这里隐含的两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一个是对富家子弟的“道德关怀”,另一个是“缓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