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 《青少年学刊》2021,(2):8-12,7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制度约束和学校文化约束来规范引导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在实践中,要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约束从单纯的管制教育转向意义引领、矫治引导和自主选择,以便于大学生内化道德规范、厚植道德情感、固化道德价值,为其网络社会道德行为提供有效的判别尺度和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深深感到: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特点,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贴近实际,是探索小学生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贴近生活,是顺应小学生成长特点的操作方略;贴近未成年人,是实施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摇篮,是未成年人最早接受道德教育的场  相似文献   

4.
杨继武 《理论学刊》2003,(2):105-107
我国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忽视了未成年人自我防范犯罪意识的培养 ,它表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未成年人自我防范犯罪意识的培养 ,应从道德教育、“畏法”教育入手 ,着重强调从自我做起 ,从今天做起 ,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回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广侠 《理论学刊》2006,1(8):68-69
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的生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里,也把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但是,在道德教育回归何种生活的问题上却见仁见智。如有人主张回归到现象学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有人主张回归到经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那么,道德教育应回归何种生活?我们的回答是: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归主体的生活,回归有意义的生活。一、道德教育应回归现实的生活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道德教育,也就是实现受教育者正确进行道德自我选择和自我规范的能力和品质.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当然有赖于道德教育,但最直接的是其道德教育目标实现的水平和程度.  相似文献   

7.
《探索》2015,(5)
道德教育贵在道德养成,而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影响最深远的是家庭,影响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代际互动。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现实优势上,家庭代际互动都是培育未成年人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效路径。在积极审视代际分化的基础上,通过道德反哺达成代际整合,从而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路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全面参与人类生产生活,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社会变成了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相互交流的空间,人们在工作和学习、娱乐和思维等方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实中的道德教育难以在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因而,考察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梳理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析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规范行为、促进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网络道德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代道德教育和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目前存在着理念陈旧、资源分散、平台缺乏、环境不理想等现实困境。本文引入协同创新理念,实现网络道德教育多元参与主体的统筹、多环节过程的顺畅和多领域系统的协调,重点探索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提出了以更新观念、建好队伍、构建机制、搭建平台的有效路径来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0.
陈丽娟 《共产党人》2004,(15):19-19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的缺陷也不容忽视。德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教与学、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成了广大德育工作者最头疼的问题。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为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从传统道德中延伸出来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作出调整的行为规范或伦理准则的总和。网络道德教育就是针对人们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所应遵循的网络原则、规范而展开的一种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共行政道德建设仍有许多不足,原因在于正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尚未健全,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公共行政道德规范尚不明确,公共行政道德教育薄弱等。网络舆论具有监督、道德观念重塑和道德教育等功能,能对公共行政道德建设起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快网络政务公开的步伐,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功能;将网络成为道德教育基地,让网络舆论成为道德教育的利器;收集网络舆论,尽快制定完善的公共行政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3.
"规范教育"和"德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两种取向的教育范式各执一词,相互对立,前者强调道德教育的道德规范灌输而忽略德性培育,后者注重对德性的追寻而忽略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任一取向的道德教育都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唯有整合和融通两者,建构规范和德性相得益彰的道德教育,才是道德教育获得长远发展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创建于2003年,主要针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专门矫治和收容教养未成年人员。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发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秉承"法理唤浪子、爱心育新苗"的教育方针,坚持建合格学校、搭回归平台的办学理念,推行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的文化教育和以"孝道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国网络支付技术和网络娱乐服务业发展迅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也随之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经常出现未成年人为网络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支付较大金额用于充值、"打赏"而造成的纠纷。那么,未成年人打赏有法律效力吗?最高人民法院新近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以下简称《意见》)的结论是:无效。《意见》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迅速传播带给未成年人的不仅仅是宽阔的视野和现代化的意识,更对其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性培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网民持续上升,而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流群体之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的阐述,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龚志宏 《探索》2006,(2):139-141
西方高校崇尚渗透式道德教育,既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是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长期发展和熏陶的结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高校的新形势下,研究、借鉴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的理论、实践与经验教训,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和长效机制,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高校德育网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是一个影响面极广的社会难题。本文客观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瘾的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要破解未成年人刑罚困境,现阶段不能依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解决,而应该从完善未成年人相关法律的角度出发,实行更加有效的事前预防以及更具有惩戒性质的事后惩治。在完善相关法律方面,可将《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合并,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统领大纲;另设立《少年司法法》,为少年违法犯罪处理提供可操作性的条文。可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防卫,对学生施以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重兴工读学校、推行社会公共服务令以及加强赔偿责任执法过程的监督使违法犯罪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促进事后惩治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