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曾山龙上行     
江西省莲花县龙上村,湘赣边界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为新四军的地方——1937年11月下旬,奉命进山的陈毅在险遭误杀的情形下,找到了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湘赣边游击队,集中于龙上进行整训。翌年1月中下旬,中共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来到龙上,住了七天。在这七天中,曾山致力于游击队军政整训、改编出山,做了大量思想教育及统一战线工作。莲花县政协组织专人经过调查、访问,发现了曾山在龙上的鲜见而珍贵的史料,并整理成此文。宁家祠的“大报告”1938年1月中下旬的一天,曾山与项英一道到达龙上。两个身份各异的重要领导人物的到来,把游击队集…  相似文献   

2.
印象恩来     
晏资明  文中友  李正平 《党史文苑》2008,(3):F0003-F0003
莲花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5个“全红县”之一),是湘东南特委、苏维埃政府和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主要驻地之一,也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湘赣临时省委驻地。毛泽东、方志敏、朱德、彭德怀、陈毅、胡耀邦、王震、肖克、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1927年9月27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攻克莲花县城后,  相似文献   

3.
莲花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5个"全红县"之一),是湘东南特委、苏维埃政府和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主要驻地之一,也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湘赣临时省委驻地。毛泽东、方志敏、朱德、彭德怀、陈毅、胡耀邦、王震、肖克、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相似文献   

4.
井人  胡桂娟 《党史博采》2006,(11):36-38
题记:国共合作抗日的初期,陈毅奉命寻找湘赣边游击队,进山后差点被当成叛徒杀掉。这一题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改编成话剧广为传播。江西莲花县政协于今年组织编写《铁军从这里出山》一书,采访到了几位当地的高龄当事人,对陈毅进山的地点、情节有新的发现。本文将以生动、翔实  相似文献   

5.
<正>新四军由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最初全军编为4个支队,第一支队由湘鄂赣边、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地游击队编成,下辖第一、第二团;第二支队由闽西、闽南、闽赣边及浙南等地游击队编成,下辖第三、第四团;第三支队由闽北、闽东游击队编成,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手枪团;此外还有军部机关和特务营。全军共1.03万余人。新四军虽然兵力不多,装备不好,但它的主体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保存下来的精华,是忠于党、忠于  相似文献   

6.
陈毅武功山历险记管裕贤1937年11月,陈毅同志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独上武功山,他要去说服湘赣红军游击队下山,实行国共合作接受改编。那时,我在第二营第一连担任连部通讯员,住在武功山上。由于游击队久居山中,消息闭塞,警惕性又高...  相似文献   

7.
莲花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5个"全红县"之一),是湘东南特委、苏维埃政府和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主要驻地之一,也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湘赣临时省委驻地.  相似文献   

8.
<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议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兄弟阋墙,外御其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西北主力红军(原来的红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同年10月,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和红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改编  相似文献   

9.
刘勉钰 《党史文苑》2011,(15):32-36
曾山与黄道都是江西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分别是赣西南和赣东北苏维埃运动的先驱。他们也都是新四军的创造者和早期领导人,共同为创建新四军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协助项英、陈毅进行南方游击队的下山集中和改编为新四军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国共双方的多次谈判达成协  相似文献   

10.
曾建荣  黄春乐 《湘潮》2022,(11):52-53
<正>红六军团西征后,留守湘赣边的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在优势敌人的凶残“围剿”下,遭遇重大损失,与党中央也失去了联系。1935年6月,省委书记陈洪时等人叛变投敌。7月初,在棋盘山成立了以谭余保为书记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继续坚持斗争。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成立由项英为书记,陈毅、曾山等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分会,负责领导新四军的工作,派陈毅寻找失联已久的湘赣省委及湘赣红军。  相似文献   

11.
江西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其中,地处湘赣边界的萍乡市莲花县,红色资源分布集中、特点突出,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在莲花县这片红色热土上,流传着无数的红色故事,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莲花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唱响红色主旋律,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品牌...  相似文献   

12.
正刘培善是我军的著名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曾在姜埝指挥部队对日作战,曾带兵参加泰安、孟良崮、济南、淮南、淮海等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他指挥的部队所向披靡,无往不胜。鲜为人知的是,从1929年1月刘培善参加湘赣游击队起,到1938年1月湘赣游击队被整编  相似文献   

13.
笔者最近在江西省新干县新发现了一则史料,即国民党当局对曾山的悬赏通缉令,这足以说明当年游击战争是多么的艰苦和危险。1935年春,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的曾山,率江西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到了新干、永丰、乐安地区活动,被强敌追踪包围。当时负责“剿共”的驻赣绥靖公署主任顾  相似文献   

14.
1937年国共和谈后,中共中央就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问题同国民党政府达成协议,闽西红军游击队2000多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三、第四两个团.  相似文献   

15.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 ,抗日战争全面暴发。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再努力下 ,国共两党终于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年 8月 2 5日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 ,也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奔赴抗日前线抗击日本侵略军。9月 8日 ,与项英一起领导南方游击战争的陈毅 ,作为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的代表 ,抵达江西大余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合作抗日事宜 ,11日又赶到赣州 ,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第四行政公署及 4 6师的代表谈判。 9月 2 4日 ,项英应约前往…  相似文献   

16.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以谭余保为首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曾于1936年5月至12月率部在宜春县南部的洪江乡古庙村境内瑞庆塔(地名)驻留了6个多月。这一史事,未能引起党史、军史界应有注意,一些史书中对此记叙或不详,或缺。为此,我们特就近年来征访的史料,对湘赣临时省委在宜春活动的史事作一补遗。 (一) 湘赣临时省委转战宜春的前因,要从棋盘山会议说起。 1935年7月,湘赣省苏主席谭余保在莲花县棋盘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这是在原省委书记陈洪时叛逃后,为挽救湘赣苏区斗争危局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产生了以谭余保为首的湘赣临时省委、湘赣省军政委员会和游击司令部,重新组建了核心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斗争下,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根据国共双方谈判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10月开始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8省的红军游击队分别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但是,在老革命根据地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由于长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封锁和“围剿”,每一个指战员都对敌人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再加上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消息闭塞,情况不明,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性转变缺乏思想准备,陈毅去湘赣边区集结旧部下山时,就差一点被当作叛徒杀掉。  相似文献   

18.
①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隐隐传来的炮声如同闷雷一般,沉重地震击着苏区人们的心,中央主力红军前脚刚走,后脚就有10多个师的敌军四面驱进,10余天,不仅占据了中央苏区的所有县城,而且把整个苏区围得铁箍桶一般严实,敌军扎住了苏区四周的数十个重要出口后,分兵渐向苏区腹地杀来,只要发现红军游击队,就穷凶极恶地咬住不放,企图全歼。前不久临危受命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深感肩头压着万斤重担。敌情若此,容不得曾山丝毫犹豫,他在紧急召开的党、政、军联席会议上,果断提出对全省的地方武装进行改编,组建红军独立第一、二…  相似文献   

19.
朱常 《党史文苑》2005,(12):21-24
艰难谈判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全国人民抗日呼声高涨的情况下,国民党基本停止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国共合作有望实现.但是在南方,国民党当局却加紧了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企图采用"北和南剿"的方法,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之前消灭南方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经过艰苦战斗,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南剿"阴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也开始了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先后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协议,下山集中改编为新四军,挺进华中抗日前线.其中,赣粤湘边的红军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的直接指挥下,集中在大余县池江改编,开创了"北有延安,南有池江"的斗争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我出生在河南省沁阳县(今沁阳市)。1939年夏天,我在济源县(今济源市)王屋山上,参加了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太行支队部队。部队改编后,我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