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定县城东北60里外的蟠猫乡,有个彝族小山村叫梅子树。梅子树有个47岁的彝族汉子叫王光金,有一手做月琴的绝活,做出的月琴外观漂亮,音质纯美,因此他被当地彝族群众称为“月琴王”。王光金从小聪明爱琢磨,15岁跟父亲学做月琴,如今已是32个年头。他不仅掌握了这门祖传的手艺,还对月琴的外型、音阶作了改进,使月琴的音色和外型更趋完美。他的妻子李翠芝是20岁从安乐乡一个彝族小山村嫁过来的,嫁到王家她跟丈夫学会了扎花、上颜色等做月琴的活计。月琴是彝族跳左脚必不可少的伴跳乐器,彝族群众最是偏爱。王光金做月琴一是…  相似文献   

2.
牟定县城东北60里外的蟠猫乡,有个彝族小山村叫梅子树.梅子树有个47岁的彝族汉子叫王光金,有一手做月琴的绝活,做出的月琴外观漂亮,音质纯美,因此他被当地彝族群众称为"月琴王".  相似文献   

3.
“三月会”里跳“左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定古称茅阳,被誉为“左脚舞之乡”。而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会”既是“左脚舞之乡”的重要标志,又把牟定彝族同胞一年的快乐推到了极致。 康熙41年(1702 年) 修的《定远县志》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南东岳宫赶会、卖棕笠、毛毡、麻线,至晚男女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跳左脚至更余方散。”算得上是三月会最早的文字记载。 “三月会”为什么要跳左脚舞?关于这个问题民间传说甚多,流传甚广的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牟定坝子芦苇丛生,人烟稀少,坝子中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引发洪水危害百姓。彝族小伙阿里和彝族姑娘阿罗是…  相似文献   

4.
古彝文和现行规范彝文同是彝族人民的文字,应当受到彝族人民同等的爱护和重视,使其在不同的使用范围内起到各自应有的彼此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如能使其配合得当,分别使用,将可发挥二者的作用,促进彝族地区文化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洪伟 《今日民族》2005,(7):i003-i004,F003
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的民间舞蹈,早年间流传于个旧、建水、石屏、通海、元江等地,因跳舞时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制的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而跳烟盒舞必须要用四弦琴(月琴)伴奏,便有着“听见四弦琴,脚杆就发痒”的民谚。跳烟盒舞时原拍掌伴舞,后来用的烟盒是彝族民间用牛皮做的烟盒。男人们在抽烟筒时用来盛刀烟丝。据说在烟草未传入云南之前,当地彝族同胞的烟草是一种野生植物火草叶。火草叶为草本植物、叶片密布白色纤维绒毛,开黄色小  相似文献   

6.
“支格阿龙”(有的译为支呷阿鲁、支刮阿鲁、阿鲁、阿龙等)是在彝族社会中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一位英雄偶像。关于他的一系列神话传说,集中反映了彝族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理想;在他身上,充分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因此,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一直把他作为自己的祖先、护卫村寨的社神等来崇奉。挺拔屹立在彝人意识形态中的这样一位英雄偶像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否真有其人?这些问题,却一直未有人问津。本文拟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藏缅语族远古时代的石头崇拜文化,对上述问题略作探索。  相似文献   

7.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公历4月底5月初),居住在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一带的彝族人民都要欢庆他们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赛装节”。“赛装节”,可以说是彝族妇女们的节日。这一天是她们展露风采和显示聪明才智的日子。男子们也来参加、助兴,其中未婚小伙子则趁机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彝族妇女们特别是那些正值豆蔻  相似文献   

8.
彝族男子传统的发式———天菩萨、英雄节天菩萨,彝语叫“子尔”。彝族男子的前脑门一小片头发稍长,其余部分剪短。这一小撮头发俗称“天菩萨”,它象征男人的尊严。据说这是神灵之所在,千万不能触摸。彝族男子的头上用长达十米的青布或蓝布包裹,在左前方(有的在右前方)扎成一锥形的“英雄结”,彝语叫“子帖”。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笋,斜插额上,长约三十厘米。老年男子的英雄结较粗,盘于额中,有的在头顶突起,正中冲天。男子的右耳(或左耳)上戴有红、黄大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整理、编辑:阿土)彝族民间禁忌(一)彝族民间禁…  相似文献   

9.
“尔比尔吉”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和揭示所要说明的问题,表现和反映彝族人民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情认识和理解,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以习惯法的范例作用在解放前的彝族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即相当于汉族语言中的格言和谚语。“尔比尔吉”作为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无疑蕴含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历史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大姚县一带,只要是彝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很多很多以核桃树为主的林果树,这些林果树,不论过去还是在现代,都成了彝族人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被称作“铁杆庄稼”、“摇钱树”。那么,最早的时候彝族为什么会想到栽树呢?树与彝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那时的彝族群众就有现代人的商品市场观念。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多方进行了考察,发现栽不栽树,栽什么树竟与彝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彝族支系庞杂,宗教信仰较多,从滇东到滇西,古时候的彝族先民们对山、石、树、虎、龙等十分崇拜,好多地方都有“神林”、“神树”崇拜习俗,…  相似文献   

11.
朱洋洋  李纶 《前沿》2013,(10):167-169
彝族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耀眼明珠,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综合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传统文化、交通地理、审美心理、历史战争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并不断发展演变的,同时彝族服饰也是在以实用功能和心理满足为目的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的。凉山彝族男下装在不同方言区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三种主要形制。寻求彝族男下装不同形制的缘由可以从新的角度完善凉山彝族地区的服装文化史,加深彝族服装所体现的凉山地区物质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彝族三道酒     
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也数人集体唱。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  相似文献   

13.
陈萍 《今日民族》2004,(4):39-41
彝族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土著民族,两汉时名为“摇嶲、昆明”,唐代名为“乌蛮”和“乌蛮别种”(南诏族属),元明清时被称为“罗罗”或“倮罗”、“罗罗摩”、“摩家”(蒙舍地名谐音)等名称,在全县均有分布,是巍山世居民族的主体部分。他们一般多居住在高寒山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多姿多彩的山林景观,培养了彝族人民古朴、自然和豪放的性格及审美观念,加之彝族男女都非常注重装饰自己,就形成了服饰粗犷与秀美同时并存的特点。巍山彝族男子均穿黑布或蓝布对襟衣,有11至13对纽扣,外加麂皮、羊皮褂子或黑布领褂,下穿黑色宽腿大…  相似文献   

14.
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十余种民族共49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6万,约占总人口的62.4%。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9年以来,在县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先后开展了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民俗、民间文学四个方面的非遗保护工作。其中,彝族弦子舞、壮族棒棒灯、月琴(弦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16.
李毕 《今日民族》2013,(8):9-10
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有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叫"对歌",也称"唱调子"或"对调子"。对歌是彝族人民,特别是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在各级政府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中,都有山歌对唱节目。农闲时节,喜庆之日,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本村的歌场,用歌声抒发心声,用歌声寻找恋人。  相似文献   

17.
象明彝 族“曲子”中 的情歌,朴实 自然,情真意 切,反映和表 达了青年男 女在生产劳 动、生活过程 中的友谊和感情,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最佳方式。 象明彝族乡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一个山区乡,人民勤劳勇敢,性格善良朴实,特别擅长唱“曲子”。每当逢年过节,娶亲嫁女,建盖新房,乔迁新居,村  相似文献   

18.
云南石屏县的龙武、哨冲一带,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彝族尼苏支系,通常又称花腰彝。每逢农历正月十五,这里的彝族都要举办隆重的“祭龙节”,在彝族心中,“祭龙节”是比汉族的春节还要热闹隆重的节日。 祭龙是有一番来历的。据传远古的时候,彝族生活的地方妖魔鬼怪多,经常侵扰人们的生活,当时有一个名叫阿 (念“龙”的音)的小伙子,长得十分高大、英俊,他制服了妖魔鬼怪,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美好的日子,人们说“阿 在,鬼怪就不在”;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阿 被妖魔鬼怪杀害,妖兵妖将分割了阿 的身驱,东丢一块,西丢一块,一个叫普…  相似文献   

19.
论彝族谚语     
山中有清泉,彝族有“尔比”。 前人不说“尔比”后人没有言语。 ——彝族谚语 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一员,全国总人口有五百四十多万,分  相似文献   

20.
紫萍  丹业 《今日民族》2006,(12):I0002-I0002,F0003
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二日),彝州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彝族年。由楚雄州民委主办、彝人古镇承办的2006年楚雄城区彝族年庆典,围绕“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彝州”的主题,在彝人古镇举办了一系列热烈隆重的庆祝活动。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古代文化的明珠。彝族年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